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王宏甲《走向乡村振兴》:根植于土地的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贵州日报 | 傅立勇 2021年 点击数:
近段时间,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的出版新作《走向乡村振兴》。读了该书,我认为除了作品紧扣新时代发展脉搏,还因为作者带着理性的温热和感性的挚诚,娴熟地奏出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学科智识融会贯通的交响,视野宏阔、思想深邃、情感挚笃,在文学的表现空间里,叙事、议论与抒情交相辉映、余音缭绕。

全书围绕聚力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以“组织起来”为主线,以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为着力点,从“一个致力于改变贫困的试验区”拉开宏大序幕到“闻其饥寒为之哀”的回望与叩问。从“再不能忽视的常识:组织起来”的真挚呼唤到“大党建统领大扶贫”的扬帆启航,再到最后的“风都在传播久违的声音”“你能留下什么”,总共18章,环环紧扣,从容展开,以严密的史实、深邃的道理、感人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壮丽史诗。每一章都可独立成篇,其间的空白会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思索。

阅读王宏甲的作品,往往被他的知识魔力所吸引,为他厚重强劲的笔力所打动。在《走向乡村振兴》中,作者的笔触,像无数灵动的射线伸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如对“组织起来”的探究,用演讲式的笔法,追溯贵州文化的源头“黔西观音洞”,揭示从部落时代到信息时代“组织起来”的强大力量,接着笔锋转到西方社会“组织进来”推动的工业革命,再回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组织起来的探索实践和伟大成就。一点点展开,一层层翻转,古今中外尽收笔底,腾挪跳跃,耐人寻味。

又如《怎样看待“穷”棒子》一章,用大量的史实、观点和采访手记,阐释了“群众”的生动内涵和强大力量,率意随心,别具慧眼,发人深省。更为惊叹的是,作品是在写脱贫攻坚,其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到产业如何发展、人才如何培养、文化如何激活、生态如何恢复、基层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的人和事,这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振兴的要求高度契合,更加凸显了《走向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作品对人物的描写也下足了功夫,或浓墨重彩,或素描传神,或群雕展示,字里行间充满对贫困家庭的悲悯,对精准扶贫的关切,对先进典型的赞美。其中提及的人物难以计数,既有领导也有百姓,既有个人也有群体。夙夜在公、担当作为的各级领导干部,攻城拔寨、舍生忘死的“一线尖刀”,情系桑梓、反哺乡邻的青年才俊,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的“穷棒子”……周建琨、于涛、张凌、衣元良、李大奎、李大均,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感、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能让人感受到亲历这场伟大战役的他们身上闪现出的拼搏与荣耀、平凡与崇高。

从《走向乡村振兴》的整个创作过程,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有一种滚烫炽热的人民情怀在鼓舞着他、支撑着他,每一章节、每一字句,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用饱含“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激情迸发出来的。该书的出版时间,正处在我国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节点,颇有点“应运而生”。

作品的尾章叫《你能留下什么》,我不禁想套用这句话:在新时代走向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这部作品能为我们留下什么?肯定有不少读者和我深有同感,它留下的不仅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赞誉,而且还有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信心、智慧和力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