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梁鸿鹰评徐翼:一位不平凡者的心灵律动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中国作家网 | 梁鸿鹰 2021 点击数:
接触过徐翼的人,都会对她的热情、率直和智性留下深刻印象。在大家的心目中,徐翼精力充沛,视野开阔,快人快语,很有感染力亲和力,是难得的优秀媒体人,有想法的管理者;她笑对人生、积极进取,让人钦佩。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徐翼,我是只识其人,未识其文,对她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餐叙的交谈,与她的丈夫杨锦一起外出时的观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总觉得还差点什么。直到两年前,大概也是这个时节,我读到徐翼的一组散文,进而由于接受了写序的任务,读过她更多的文字,才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从中读到了她坎坷的经历,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面对生活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文字打动了我。但是,序写得并不容易,因为,我觉得这个序必须格外慎重地加以对待。

乐观的徐翼原来是个有着极为凄楚的童年往事的人。她的生父在“文革”不正常的岁月里英年含冤投河而死,发现时仅剩一堆白骨,幸亏身上有一串家门钥匙才勉强可以辨认。父亲受迫害致死时徐翼年仅3岁,而早产的妹妹、罹患重病的母亲,使得这个家庭举步维艰。政治上的迫害和生存的极端困难使全家的生活雪上加霜,饥饿作为徐翼早年记忆中最难忘的记忆,但特殊家境遭遇使她的记忆更令人动容。徐翼在书中说:“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我从来也没有吃过饱饭。饿是我最深的印象,也是最深的感受。那种胃里没东西光蠕动的感觉,让人坐立不安。”(《饥饿的往事》)妈妈让她尝芝麻酱时的香甜、端炒蚕豆的锅时烫伤十指、一只大南瓜让同宗的人恩断义绝、老母鸡失踪等于丢失了母亲救命的营养源……所有这些生命过往细节的重现,都生动还原了时代的真实,让我们有机会再次铭记历史,勿忘沉痛的过去,从而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徐翼散文中,最可珍贵的、感人的部分,无疑是她对母亲的刻画。她那苦难而伟大的母亲,原本出身浙江嘉兴一个富庶的大户人家,祖上是清代大儒和名医徐灵胎。“妈妈小时家境优渥,光丫鬟就有两个,一个负责倒恭桶、洗衣服之类的粗活,一个则是端茶送水梳洗打扮的贴身丫鬟。”新中国成立后,“裸捐”所有资产的外婆把在上海立信会计学校读书的母亲叫回来,到新成立的嘉兴政府里做了秘书,然后到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担任中学语文老师。母亲后来成为杭州非常有名的教授普通话的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所进修时遇见了父亲并喜结良缘,一年以后生下了徐翼。由于父亲在“文革”中去世,走投无路的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改嫁,她忍辱负重。母亲的形象是在徐翼给我们提供的文学细节中站立起来的。我们看到,这个母亲曾经目睹丈夫的白骨被收埋时当场晕厥;这个母亲在临产时独自一人走着去医院,中途花6毛钱买了一床草席当产床,生下了徐翼可怜的妹妹;这个母亲买不起卧铺票,五十多岁的年纪带着几个馒头当干粮,从杭州到北京坐将近三十个小时的硬座,住在郊区十几个人一间、不分男女的大车店;这个母亲六十多岁还没有坐过飞机,送女儿上飞机的时候羡慕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真的飞机!现在看到了!这么大,它竟然能飞到天上去!两个钟头就从杭州到北京了,太快了!”这个母亲最后也没有等到女儿拥有自己房子的那一天的到来,在临终前还大声地表达着等病好了就住到北京女儿家去的愿望……

而在徐翼对母亲的刻画中,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她所记叙和表达的一个个“悔”。两年前,《半生缘》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深深打动了我——“长大成人后,我发现竟然没有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照过相”,长大之后,“唯一和妈妈的合影,是我和妹妹与妈妈在保俶塔下照的,妈妈当时说,我想和你一起照张相。我看妹妹在一边有点闷闷不乐——因为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正住院,心情一直不大好——就拉着她一起站到了妈妈身边。没承想,这张照片成了我们姐妹与妈妈最后的合影。如今,照片中的人只剩下了我一个……妈妈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二十三周年了。”作为三个合影者中唯一留在世界上的人,徐翼用自己笔触细腻的文字,一一回忆母亲对自己的种种无私奉献——大学第一个寒假回杭州,母亲到车站接她时,拿出来一根皮有些发黑的香蕉,说是单位联欢时发的没有舍得吃特意留下的,而“我”却嫌弃地拒绝了;儿子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徐翼带他回杭州,早饭的时候随口提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母亲便谎称有事要去学校一趟,过了有两个钟头的光景,“妈妈汗津津地回家了,还拎着一个大蛋糕!”但是,“我还从来没有给您过过一次生日、买过一个生日蛋糕呢……可我这辈子也没有机会了……”(《半生缘》)徐翼在全书第一篇文章《最爱你的人》里写道:“二十几年了,我一直在写一封同样的信,告诉母亲我有多想她。但这封信一直无法寄出。”“二十几年了,每当我想起母亲时,右肩便会有一种盖毯滑落被用劲拽起来的感觉。那是深夜我趴在母亲病床边打盹,母亲弥留之际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读着读着,泪水不觉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相信,这些文字会牵引我们每个读者,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找个安静的角落,认真反思检视自己的过往,对自己进行灵魂的拷问。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这种情感之细腻、无私,是世界上任何感情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有各自的“悔”,比如对父母、对有恩于自己的人的不孝、不义和不周全。但最让人撕心裂肺的,是愧对生身父母的“悔”,徐翼散文里的这种悔,是对自己的深刻反省,更是对每个过来人的善意提醒。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有许多类似的遗憾,接受父亲母亲的恩泽而不自知,错过许多人生至为宝贵的机会,铸成追悔莫及的大错,徐翼那些泣血的文字,足以警醒大家。

现实是最好的教育,徐翼的家庭遭际对她的洗礼是最直接的,她的坚韧不拔、一往无前和笑对苦难的性格无疑来自她自小养成的自强意识。比如书中写到,她有点扁平足,跑步原非擅长,但家境清贫困顿、母亲多病,使她很早承担家务、照顾自己三岁的妹妹,逐渐磨炼出非凡的意志力和毅力,拥有了永不服输的精神。为了在“跑步到天安门”的活动中不落后,她调动自己全部能量,坚持每天咬紧牙关使劲跑,即使双腿酸软发沉、呼吸困难急促,甚至跑到西湖边的桥上感觉自己随时都会摔进湖里,还是不停下脚步。就是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她跑进了大学田径队,从大一直到大三,保持着学校800米、1500米和4×400米接力冠军纪录,还参加了北京高校的运动会,跑进了前八,成绩达到国家业余二级运动员水平!所有这些,难道不是最好的人生教材吗?

她的经历让我们深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特殊的经历铸就她非凡的人生底色,造就了她在新闻事业中取得的值得骄傲的佳绩。徐翼历来相信唯有真情投入与付出,才能赢得人生的精彩。她大学毕业后跻身人才济济的《中国青年报》,在人瑞扎堆的报社国际部成长为最年轻的中层,而正当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却毅然进入有“新闻记者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华工商时报》,转行财经领域报道,几年后与著名新闻人水皮一起创办和主政新主流财经媒体《华夏时报》,随后加盟国内某著名航空集团,整合媒体资源,创办《商旅生活》杂志,出任文化传播公司总裁,又在知天命之年,担任《人民公安》杂志主编。她这五十余载的“半生”真正活出了精彩、活出了意志力。特别是近几年,在一种顽固的疾病找上了门反复纠缠、作对的情况下,她处变不惊,从情绪管理开始做起,机智有效地与病魔周旋。她说:“如果上天要用它来考验我的人生,那我就平静地接受吧!”“现在想想,我应该感谢这场病,它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倾听身体的声音,善待生命的每一天。小区楼下的院子,我每天健步走,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圈,那里精心修剪的绿植和花朵,奉献给我们每个季节的美丽与动人。”(《与病共生》)祝愿并相信她一定会战胜疾病,永远快乐健康!

一路从不停歇的步履,生命过往的点点滴滴,使她拥有了丰富的阅历,也拥有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慢慢生活》《剩者为王》《你说的每一句话就是你的人生》《记人之善,受恩勿忘》《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学会清零》等,对大家无疑都是很好的人生警示,而她在职场管理方面经验的提炼,无论是主张每天对自己说两句话(第一句是,感谢我有一份好工作。第二句是,明天我还会拥有这份工作吗?),还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突破领导力的“天花板”》《70%“糊涂”用人》,使我们看到,她谈职场感悟犀利尖锐,谈生活理念有细节,谈社会万象有温度,谈为人处世有情怀,总是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而她对国际事务的评点议论,对域外世象的个性化解读,海外景致的雪泥鸿爪,无不视角独特,议论风生。在这里,我愿郑重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与大家一同领悟生活赐予的一切。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