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装得下世间的希冀和恩怨”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中国作家网 | 曹雪萌 张博 点击数:
川南作家杨雪曾坦言:“写作的意义,除了能带给人们希望和憧憬,还要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自由,最大限度地开启人们实现梦想的伟大道路。” 在实现写作愿景及其意义的长途跋涉中,杨雪以推心置腹恳谈的人文姿态,透过镜像向读者娓娓诉说,将历史掌故、地理人文、古诗典籍、俗语传说、风土特产、山川景物等熔为一炉,于平实而有力的行文当中,细大不捐,将客观景物与主观心境巧妙契合,特别关注大自然的伸展、城乡改革的巨变、历史风云的激荡及其影响,呈现出真实可信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将读者拉进川南自然与人文的美学殿堂。《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散文集才学智趣掩映其间,史料与游记并重应合,呈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杨雪于行文中对镜自鉴,透出饱满的人生哲思,从而怀拥人间大爱,推送人性深处的暖流与正能量。

一、 自然与生命:于人生间,感恩为怀

杨雪散文的第一面镜子,重在书写与映现人与生命的亲密关系,放大感官体验并予忠实记录。作者跋涉川南大地,认识一草一木,尊重、感激自然风物对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馈赠。从不吝惜对自然土地的赞美情怀,着眼细致描摹,文中既有沉静澄澈的永宁河水,也有狰狞险恶的江门激流,更有隐秘陡峭的青崖山巅、阒寂幽深的翠竹云海,生命的活力与静美呼应构成跳动的音符,跳动于作者谱就的秀色乐章,亦跳动于读者的眼帘。

《麦地与梯田》一文,作者并未将“黄澄澄”的丰收喜悦感直陈于文,简单书写,而是在规整的麦地与层叠的梯田中推进时间的行旅,亲录下平凡麦田的不凡之举,从而感激其对自身的心灵洗涤:

麦秆笔直、麦粒饱满的麦地,每一亩就像一队方阵,威武、雄壮,连绵起伏,气势恢宏。这是丰收前的最后一次预演,这是大地对劳动者的馈赠,这是‘天道酬勤’最好的注脚。由此我相信,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以及由此产生的诗意和快感,都有两重性,一是劳动者的创造和汗水,一是对环境的认知、适应和改造。在这次与金色麦地的相逢中,我始终以虔诚之心来感知它对我精神世界的启迪。

作者的笔触驰骋于过去、现在与未来,行程既有1998年考察黔江归来时的欣慰喜悦,又有于红河谷一览众山小的赏心悦目,更有目睹梯田完成收获使命后感同身受的清新满足与平和:“人们在丰收以后,似乎将它忘了,过往行人总是匆匆来去。但它不喜不怒,不怨不悔,澄净、透明的内心——一方小小的心田,竟装得下天空和白云,装得下世间的希冀和恩怨,唯独装不下自己的炫耀、居功、傲慢、委屈。” 麦子是供给人类生存的丰足金字塔,又是默默陪伴人类生长的一面清新的镜子,一体两面,映照出麦的纯洁、质朴与奉献,亦映照出作者对大地奉献的感恩、感激与感怀。在书写阆中之行时,杨雪还为读者介绍了“清明花”、“春分笋”、“芒种梅”等精致新奇的“二十四节气”菜式,一面自然之镜立于生活各处,让人们在感知自然美好的同时,也能感恩馈赠,品味人间万象之殊。

毫无疑问,自然是人性的一面镜子,指引人们去探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如老作家刘白羽所言:“散文的发展的关键,我以为最主要的是散文家与人生与自然的溶合、抽象、并赋予以新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作家、艺术家,不只是热爱人生与自然的人,而更进一步必然把自然渗透进去、溶合进去……我以为散文创作中最重要的是赋予人生与自然以作家自己的生命——必须属于你这个作家的独特、鲜活的生命,这就是作家必须把自己的情感、意念、思想灌注入作品中去。随同你的血液与生命的注入,你便使得你所反映的人生与自然,含有你的性情、神魄。” 杨雪《高原上的花》之于春夏秋冬,描写抚慰着峻冷的高原,更以自然之美装点着人心,给人以温暖与伟岸之感。春之迎春花,扫去高原的寒荒,给人送去芬芳与希望;夏之野百合,野蛮而圣洁地铺满高原,则是纯洁、无私的人性映照;秋之野菊花,携来求实之风,教人于平和思索中求得硕果;冬之腊梅,洗濯高原的阴冷,峻直的心性助人燃起新的热情。正应钟嵘《诗品序》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在作家杨雪眼中,花是高原的灵气,自然包孕着生命之灵,这一镜中灵气为作者捕获,并映射于人性的思考。农民的纯朴,热情与达观,恰如《石榴花,美丽的花》,在意的是其开花的过程,而非结果。作者顿悟,无论身居何地,无论身份如何,尽心服务、尽力奉献,便会绽开石榴之热烈之花。即使秀美的汶川遭遇满目疮痍,也仍有不屈的乡民借以百合花(《百合花的哀悼》)淳朴的个性、顽强求生的精神来重铸家园,感恩社会救助,重新链接人生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史铁生曾说过文学是宗教精神的文学体现。(见《自言自语》)在不少篇目中,杨雪均将宗教中有关和谐自然的见解引入其文章,从自然处参悟人生哲思。如《诗歌里的记忆》:“道教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事实上也是劝慰世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这种朴素的自然观,除了要求我们的生存发展要与自然和谐外,还应该与人、与自己的内心、与身外的外部环境和谐发展,否则,就只会招来不幸。” 不仅是道教,《水口记》中的碧云寺、《仙草湖笔记》中的宝龙寺,均承载着佛道文化与民间传说的包容共生;《鼓楼山中》一文描写汉、苗、彝民族同耕发展,《马边的热爱》讲述僚、彝、汉民族和谐共建,亦是于自然之处寻得的启示与新机。《茶山与神树》一文,作者以竹海旁一株被称为“活菩萨”的百年樟树为切口,述说该树曾遭雷击复又重现新芽的生命奇迹,因此该树也成为当地善良百姓祈求平安、吉祥的“神树”。面对村人朴实的信仰,杨雪在尊重的同时也输出了自己有关宗教神明的见解:“苦难算不了什么,遭此厄运后,能否重新绽放生命绚烂的光辉,这才是最根本的……其实这个世界有无神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36)

“燕子来筑巢,家兴人丁旺”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成就的理念无时不渗透在杨雪的散文之中。不难看出,杨雪似乎延续了前人散文的基本路数:“让自然山水直挺挺地站着,然后把自己贴附上去,于是,我身上的文化感受逗引出它们身上的文化蕴涵。我觉得中国漫长的历史使它的山水都成了修炼久远的精灵,在它们的怀抱中,文化反思变成了一种感性体验。” 川南玉蟾山的石刻雕像,自平凡朴质的石块化为艺术珍品,便映照着人类的非凡智慧与精湛技艺;而面对打凿石头的劳苦,师门的质疑与嘲讽,石匠又在坚韧磐石之处悟得了吃苦耐劳、顽强奋进的生命精髓。(《一山二河》)《梦幻天池》一文则勾勒了我与朋友乘船永宁的山河画卷:水牛悠然吃草,白鹭憩息于水牛背上,贤弟则记录下了这一融洽图景,作者为之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飞禽与动物间的和谐,在天池、在永宁河都得到极大体现。” 山水之间无不孕育着智者与隐士。于是,山水自然之境,幻化为自然之镜,自然之性灵与人类之品性,成为贴附紧密的镜像,相互汲取所长,凝成有美好品质的人的精魂所在。

二、 历史与新机:持微火者,仍现光芒

“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人的人生轨迹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启迪,使我们在未来的岁月中尽量少走弯路。” 在家国历史中追寻并审视自身,这一面镜子,朝着向善、向美、向真处追寻,历史创作理念使得杨雪更能以平和的心境绘出家乡的赤诚,乡土风情的淳美。杨雪将故乡的人、事、物均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人文背景之下,去书写、再现巴蜀历代乡土上的风云激荡、家国柔情。他极喜在文章中汇入正气恢弘的时代伟章。如拜谒烈士墓,或重走长征路,或娓娓道来某位士兵的英勇事迹;面对生命,作者常会借壮士的责任担当去燃起生的伟岸火把。

漫步老街深巷,杨雪带领读者走进悠悠永宁画廊(《鱼凫街上传古韵》),石壁上的一笔一画,均刻录下永宁历史的重要节点、人物与事件。从修筑龙场九驿、促进民族团结的明代女英雄奢香,到面对橘树不为所动、秋毫无犯的红军战士,再到蔡锷将军率领的爱国护国将领,均于作者笔下显露出人物的精神士气,历史的生机勃勃。但作者的着笔之处更多在鲜活的“小我”身上,从中挖掘出他们于平凡生活中兼济家国的大爱与温暖。“优秀的作品,应该给一个黑夜中孤独的个人以精神意义上的还乡,或者让我们感到作为个人的自己与作为社会的存在之间的血肉关联。” 杨雪让读者看到的正是每个平凡人物的努力。热情、实干、坦荡、无私、忠义、友善、宽容,杨雪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着人性之美。他们手擎人类文明的灯盏,正着力促进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将家国之思照亮,如古人所述“皭火不息”。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世间的兴衰更替,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有些看似偶然的东西,往往蕴含着必然。因此,值得为政者和人们深思、反省。” 《信仰》一文中宁死不屈的16岁小红军;《风雨罗汉》中实为地下党员的糖食铺李老板;《传奇护国》中奉献家族财产支援共产党的陈醋厂继承人刘振美,毅然返乡、救助百姓的左氏兄弟;《风吹岭下》忠孝仁义的状元骆成骧、爱国爱民的乡长曾子平;《建武一夜》中日夜忙碌、精心照看文化馆书籍的退休教师,忍受寂寞、终夜卫林的森林护林员;《魅力昭化》中鞠躬尽瘁、志虑忠纯的大将费祎,清正刚直的县令何易于……他们出身平凡,甚至不问出处、不知姓名,而正是这点点星火的聚集,才得以呈现幸福祥和的当代新风新貌。《云烟水拍江门峡》一文,作者引林良佺《江门峡》一诗佐证其曾经的险阻奇绝。从蜀道难到如今的路路通,承载时光与生命、记载漕运历史与伟人功绩的悲欢传奇是作者不舍忘却的。幽山碧水是历史镜面的帘幕,其内里则承载着农人凿壁修栈的苦心,永宁宣抚司奢香夫人疏通河道、团结民族的忧心,以及明代开国元勋景川侯曹震开通漕运的用心。作者相信“人心公道必会藏于世间,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它都是人类向前的一盏明灯,照耀着人们默默前行的步履,且亮彻心扉。”

作者将着眼点放置于具体环境中的个人,并展示其根植于文化与历史背后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关怀,这些人物虽则平凡甚至渺小,但绝不卑微自弃。就如《古城之重》中作者对于“重”的定义,其重不仅在于庙宇楼阁与风云人物,而在于所处人、事身上的别样光芒。“它让我们卑微的生命有了热爱和延展,有了对崇高的认知和追寻,有了对生命信念的理解和支撑。” 持微火者,仍现光芒。在该集中,面对苦难岁月与艰苦生活,从不见作者杨雪怨天尤人,而是极力通过行文行为帮助平凡的人生照见星星之火,于逆境中寻找历史与生命的光亮。杨雪相信,只要心怀战胜苦难的决心并为之践行,均会“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行进中,发出虽然微弱却极富意义的光芒。”

三、 乡愁与城居:于新芽处,寻找根须

杨雪致力于精神寻根,寻找着故乡的那面镜子:“在时间的长河中,究竟有多少让我们感叹的人事传说、故事深情,只有历史知道,只有往昔的风和雨知道,只有泥土深处的树根知道。”(37)杨雪如同是他川南家乡风物的代言人,当“故乡”一词作为所有读者共同的模糊背景渐行渐远之时,他则把家乡看作是安置灵魂与感情的永久圣所,努力在书中勾勒出属于自己故乡的山水轮廓、增补乡土经纬地图。想必“淳朴的乡野”扎根便是作者一生所追求的生活。作者行旅于群山之巅,享大自然之馈赠,品米酒之醇香,与山蜂野蝶为友,流连于瓦寨之间,酝酿出细腻而隽永的乡愁,均源于乡土而又归化于乡土。

作者的童年苦乐映照出乡愁。“一个人疲倦于都市生活后,不由对幼少年时的田园风光或纯朴的生活,兴起怀念和向往之情。这是属于一种‘思乡病’。” 安富镇民主街24号,这一伴随杨雪童年苦乐的小小院落逐渐转为新城高楼,面对曾经给予他童年欢笑与忧伤的故乡,他既有悲戚,但更多的是感恩,感激村人的团结、友爱与和睦,于回忆中遍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飞速变化的掠影。面对曾经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饥饿,在《弥陀往事》中,作者娓娓道来祖父母湖广填四川至弥陀落脚的坎坷、祖母缝补洗衣补贴家用的艰辛,但更多强调的则是乡人邻里的和衷共济、不改其乐。在童年视角的参照下,“我”的家乡风物,“我”的童年,“我”的亲人,均成为映照乡愁的一面镜子,清晰可见。同样的叙写手法也运用至《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一文。共住的小院里有浴室之争、买肉之屈,邻家饭菜常引出“我”的馋虫,美萍家的一水缸图书令“我”歆羡、百货公司员工张姐的“样板戏”则足以感怀。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与生活姿态,杨雪在《人生有别》中开出自己的处事疗方:“既然生活就是这样的一个多元体,总在我们的希望和无奈中前行,总在光明和阴暗之中奔向未来,那么,只要我们在人生路上,坚持‘心境无翳光灿灿’(日本•明惠上人语)的信念,就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生活、无愧于未来” 。

记住血脉,留住乡土之根。城乡的长期成长形成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复杂场域。在物欲的横流之中,能以淡泊之眼寻觅儿时真趣、寻得新鲜乡土气、寻得精神根须,这是作者的智慧。但与此同时,杨雪自然注意到了城市化背后精神文明的部分缺失,也直陈“我知道,城市化的步伐不可阻挡,总有一天,这些连片的木质结构的房子和古旧的秦砖汉瓦搭建的建筑会被拆掉,随之而起的将是钢筋水泥构筑的高楼大厦。那种冰冷的老死不相往来的独门独户,很难再享受到乡情的温暖亲和力。” 作者也为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乡村的没落而心存烦忧。《诗歌里的记忆》中讲到滴乳岩仅能借清人之诗入梦,三关祠的记忆也随朱德总司令的诗篇而封存纸上。当古迹名胜阻碍了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80岁高龄女士吴梦辉的据理力争也显得苍白无力。作者惋惜这些不可逆的创伤,因而,城乡如何恰切自处,合法合理发展,亦成为其文章探讨的常见话题。

高楼落不下归雁,空中花园开不出野花,面对城乡之间如此尖锐的生态矛盾,杨雪在文章中,寻找川南城乡和谐发展的良方。《梦幻天池》一文,作者援引《叙永厅志》、《天池夜宿对塌韩炅庵》、《天池舟次》等诗文佐证其地曾经的山川秀美,并注意到天池因人、因路而旺。作者旋转着城乡之镜,向读者呈现着天池的多面:一侧是历经风霜的黄桷古树与古镇风貌,一侧是川黔高速与现代化新乡,另一边则为鸟禽栖息的天然氧吧,古今融汇,新旧交叠,呈现出新乡村发展的和谐图景。《水口记》一文中,作者不仅从主观通感着手,使乌红酸甜的杨梅在文中有了清晰的状态,更援引《本草纲目》等篇目着力佐证食杨梅的多重益处,不仅村人身心受益,由此拓宽开来的杨梅合作专业社,更是成为支撑整个村镇经济发展的内核,这一“茅台的后花园”在杨雪笔下有了更多的包容胸襟与创新气魄。

作者还看到茫茫花海即将收获“冰脆李”、“凤凰梨”,将有果农殷实的收入和观光农业的康庄之途(《花海漫步》);金沙江河谷正橙花飘香、橙蜜甘甜、澄果丰实,彝族同胞们住进了敞亮的新村新房(《走雷波》);翠竹活水背后开设有国际化的云溪温泉与有机茶叶基地(《茶山与竹海》);“画里乡村”的油菜花田则拉动起全域旅游、生态农业,这个曾经举行白沙会议的名胜,不仅留有一代伟人的足迹、智慧,更有今人乡村振兴的不懈奋进。这一座座城,沿袭乡村血脉的同时,也在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时代发展下,有了幸福生活的另一番时尚、奋进之貌。作者始终向往乡村生活的散淡、娴静,于是将乡村的那抹绿色移植城市。一抹竹绿冲淡水泥浇筑的灰暗之色,一只停倚的翠鸟鸣唱着驱走沉闷之声,一方黑白棋盘驱走现实纷扰之争。作者于物欲浮华中寻得清净之所,于冷漠生活中寻得热烈之源,便断不会被城池所湮没,从而保有乡土的纯真。

四、结语

“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人物景色,生态保护、城镇发展与政府引资互惠共荣,作者于家乡秀美山川之外,看到了祖国大地更为迷人的品质——其可归纳为作者所题四字——“百年洁净”:“源于上百年来没有被污染的环境、没有被污染的花朵、没有被污染的果实、没有被污染的真情和希望,以及没有被污染的心灵和品格。” 人间重情重义、勤劳智慧,自然之未经污染、高洁坚韧,方成就惬意的故乡。正是这些理念品质交织,汇成杨雪笔下秀美、洁净的川南乡村镜像。有如俄国美学家康定斯基所言:“能够继续发展的艺术同样具有其时代精神之根。然而,它不但是后者的回声和镜子,而且还具有催人醒悟和预示未来的力量,能够在很长的时间里,具有深刻的活动能力。” 爱人珍物,铭史求新,怀乡恋土。透过晶莹的行文,作者笔触点及生活中常被遮蔽的人事风物、山川人文、城乡生活,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均视作互相关照互映的镜子,以其广博的知识修养助力三面镜像,着力探视自然与物我物外的联系,经过历史与当下的书写、乡旅与城居的双向栖居,由自然之态映照人性之善,由历史经验照出现代发展道路,抒发满满的家国情怀、生命关切、历史抒发,这便是杨雪《故乡是我的,也是你的》散文立意的关键所在。

川南在他的笔下,风姿妩媚、真纯洁净,不失本色,奋发有为……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