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冯骥才《艺术家们》读札:为时代存影 为艺术立心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艺报 | 何向阳 2021年0 点击数:
冯骥才的长篇小说《艺 术家们》向我们提出了小说和时代、艺术家与时代、文化和时代的关系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解答,的确,从艺术群体与时代进步的关系上来读解《艺术家们》,是我们认识这部小说的第一把钥匙。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提出许多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中,文化方面,提出了“四个重要”,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谈到了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冯骥才这些年做的文化保护和文化抢救工作,以及他暂时放下了个人的文学创作而在文化传承工作方面收集、整理、编撰大量著作文献——听说数量以亿字计量,正是发挥了一个文化学者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冯骥才20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正是关于文化的起源的工作、理论体系的工作。他行走民间,深入调研,总结梳理,编辑校勘,一直在尽一个文化学者的时代责任。

作为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重要力量源泉的文化通过谁来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谁去筑基、推动乃至引领,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体系通过谁去赓续与建构?还是要靠人。什么样的人?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建设者,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主力军,而在这一群体中的艺术家们,同样担负着上述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年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多次讲到,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文学家、艺术家怀有的厚望,其深在含义,我以为还包含呼唤文学家和艺术家对时代的关注,并在关注时代书写时代中确立一种反映时代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赋予了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等重要的地位,统称为“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首先是对自己民族文化根脉的自信。在时代的进步中,去完成艺术进步,在艺术进步中去完型一代艺术家的人格,不仅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文化积淀所必须。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阅读《艺术家们》这部长篇,可以看到置身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作家、同时也是画家、文化学者的冯骥才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要梳理这一代人的来路,他要看到、留下、发现这一代人的思想脉络、人生历程和艺术轨迹,当然也包括人格锻造的过程。这里有失败者,更有把自己的艺术人格与时代进步相对接、坚守艺术良心与时代真理的艺术家。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当然我觉得这种文化自信对于书中的另一些艺术家来说是缺失的,我们也看到那样一些人物,像罗潜、洛夫,他们作为“走散者”,作为“歧路人”,的确在另一方面呈现了时代中人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建立文化自信与艺术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民族文化根脉的自信,是对在这一根脉上成长出来的新文化的自信,是对这一种新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具有的地位的自信,是意愿将自己也就是艺术家本人的生命创造汇入到这一文化洪流中贡献全部才智才华的自信,这种自信在楚云天等人物身上得到非常好的展示。《艺术家们》思考的是在一个打开了窗子与世界对话的时代,艺术家如何能够在学习拿来、兼收并蓄中同时做到文化坚守与艺术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这是一部回答时代文化之问的作品。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分子书写序列中去解读这部作品,也会带给我们新的启示。一部作品与时代有关联,同时也与这部作品产生之前的文学史有深在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知识分子写作,严格地讲,我个人认为需有三方面内容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写作:一是知识分子写的,一般认为作家写作就是以知识分子为身份的写作,其实不尽然。二是知识分子写作必须还是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写作,主人公是知识分子,是以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等)为主人公的写作。三是知识分子写作最关键的一点,必须呈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内涵。某种意义上,这个作为主人公的知识分子形象,必须在知识分子形象谱系中能续接它的精神链条。或者换句话说,作为书写者与创造者的知识分子(艺术家也好、作家也好),他必须同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许同时还应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并不发达。尤其是与乡村书写中的“农民形象”谱系比较起来,“知识分子形象”谱系一直是薄弱的,甚至有断裂。比如“农民形象”谱系中我们可以找到阿Q、小二黑、梁生宝、陈奂生、孙少安、孙少平等这样的一系列形象链条,但是知识分子形象谱系中,我们面对的却是不多的作家、作品,如鲁迅的《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如钱锺书《围城》中的方鸿渐,如张贤亮作品系列中的章永璘,如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等等,现在,我们终于等来了《艺术家们》中的楚云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文学有一个时代文学的人物。我们的文学应提供给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物,我们的知识分子形象、艺术家的理想形象应是怎样的?这是时代对作家的提问,也是文学发展对作家的考量。

199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不对位的人与“人”》,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分子形象及智识者人格心理结构问题。阅读《艺术家们》,我又记起这篇论文中的一个文献:冯雪峰在一篇回忆录中讲,1936年6月去看鲁迅先生,先生病中屡次提到知识分子问题,“我们谈着,说到鲁迅先生深知四代的知识分子,一代是章太炎先生他们;其次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一代;第三,是相当于例如瞿秋白等人的一代;最后就是现在如我们似的这类年龄的青年……他当时说:倘要写,关于知识分子我是可以写的……而且我不写,关于前两代恐怕将来也没有人写了”。这段话中所言的使命,由于鲁迅先生的去世并没有完成。《艺术家们》也可做如是看。作为亲历者,作为贯穿新时期知识分子艺术家同行的时代的同路人,的确负有记录的使命。关于改革开放前后至今的一代或两代知识分子,也一直应有一个具有表现力与说服力的“群像”出来,才可能完成对一个时代的交代,《艺术家们》致力于完成也较好完地成了这样一个使命。

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与否,还在于它是否能在现实、时代、文化诸多主题下,仍可以从现有的不同世界观下创作而完型的不同小说风貌的角度,来看小说的定位。我看知识分子写作,大致可分为这样三种类型:一种是让人知道“我”的写作,这是主体性极强也强调主体性的“我”的这样一种写作,比如张贤亮的写作。他的主人公意识极为突出,有着强烈的自传性。还有一种写作是让人认识世界的写作。让人知道这个世界之所以是世界,让人了解世界的真相,比如钱锺书的写作。它相对客观,也更加冷静。第三种写作,是让人了解“我”与“世界”之间存在一种怎样关系的写作。它致力于寻找“我”与“世界”,或者“我”与“你”的关系的写作。这种写作没有“我”或“你”(对象)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单一实现写作意图。这样一种写作,是注重主客体关系的写作,或者是强调主客一体关系的写作,也可称之为在平等的爱的关系中求证个体性的写作。比如王蒙的写作、冯骥才的写作。当然,这三种不同类型(姑且如此粗分)的写作,见仁见智,很难说孰优孰劣,但不同出发点的写作,见证和决定了人物不同的走向和作品的不同风貌,我们在《艺术家们》中看到,画家楚云天对黄河、自然、对民族、对文化、对世界、对美的热爱,画家高宇奇多次深入太行山创作的《农民工》系列画作——我个人感觉这个原型是画家李伯安,李伯安是河南画家,但他的画作《走出巴颜喀拉》在艺术史上的意义已远超出河南,而在中国美术史上必将留下浓重的一笔。冯骥才曾在多个场合以文字表达对画家李伯安的艺术观的崇敬之情,我曾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怀念李伯安》,表达对他的坚守理想主义的艺术原则的敬慕。这是一个生前远离名利,一心沉入到创作中的画家,这样真实中存在的纯粹而认真的艺术家,终于作为一个人物走入了文学作品中。还有画家易了然,他对祖国山河的深爱、对艺术的忠诚,都化在了他的黄山系列画作中。相比于他们,主人公罗潜的命运是跌宕的,他无力对抗商业社会而成为了艺术史上“走失的人”,他也抵抗过但终因力有不逮而消逝于人们的视野之外。洛夫则是商品经济的受益者,但他毕竟良知未泯,在商品与艺术品的价值博弈之中,他无法忍受灵魂的冲突和精神的分裂,而自我了结了越走越远也越来越不像自己的“歧路的人”。

相比于这些艺术家人物,小说中还写到了一些女性艺术家,但无论是田雨霏、郝俊还是白夜,她们都在人生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交出了原来的自己,或在商业化浪潮下一改初衷、随波逐流,或受拜金主义浸染而使艺术成为吸金的工具,或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利用关系谋取名利。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的个人选择和价值观的冲突。这部小说试图回答: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应该如何对待作为艺术家生命的艺术?艺术家与时代、与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于此种种选择之上,我们读懂了小说的褒贬,也见识到了冯骥才作为一位艺术家作家的“赤子之心”。

《艺术家们》这部小说的结尾是非常动人的。楚云天的妻子隋意从国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见到在院子里的那把老藤椅上等了很久的楚云天。“她坐下来,望着他有些苍老而憔悴的脸,半天才说:‘我把昨天给你带回来了。’一种被谅解和宽恕的感动把他紧紧又温暖地拥抱了起来,他的眼角闪出细碎的光。他说:‘你给我带回来的,还有明天。’”一直深爱着她的亲人的回答,可以解读为——我与你昨日共度,我还将与你余生共度。这种爱人之间的深情对话我们在小说阅读中也是阔别已久,有一种重逢的惊喜。小说通过这简练而深情的灵魂的对话想要告诉我们的,除了艺术,还有艺术家本人对于爱情的深刻认识与忠诚守候,当然更有对明天的深切期望和无限憧憬。无论是对于艺术还是对于人,艺术家的人格是统一的。或者说,有了对于人的珍爱,才可能成就艺术的高峰。它们并不矛盾,而在更深层,它们就是一回事。

如果必须用一句话给这部小说一个概括的话,它的确提供给了我:“价值创造者的价值观,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图。”冯骥才在《艺术家们》中借这些艺术家作为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所表达的明德之意与赤子之心,以及叙事中的诚恳、儒雅、坚贞、善意,是献给这个时代的“珍珠”,这部小说对于艺术从业者应具备怎样人格的可贵探索与真挚表达,我想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