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心记我眼
一 情感真挚:为人物画像立传
散文写作贵在有情,恰如王剑冰在《散文家》对他的专访中所说:“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定能够看到一个作家的情感脉络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怀吧。散文是一个个体写作,一种自我的倾述,一种内心的反映。你的认知,你的感受,你所表达的事情,全都需要在情感的框架下进行,没有情感,出来的文字是干涩的,枯燥的,没有弹性,没有水气,没有力量。”胡容尔的散文给笔者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对于每一篇文章都是抱之以充沛的情感,没有足够的情感激动时她不会下笔。所以,我们看到无论她写作对象是人、景、物或者其它什么,都是带有情感温度的观照。而这其中,最令人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自然还是对人的直接写作,她笔下提及的人物有外婆、父母、舅舅、好友、同学、爱人等等,当然,这些人物在她充沛情感的书写下,都有着各自令人深刻的印象,如同为这些生命中的人进行了或全或偏的画像立传——不过,因为他们和胡容尔毕竟存在亲疏远近与产生印象的深浅,所以不可能每一篇都全面书写。这其中,给笔者产生强烈深刻触动的,除了作者胡容尔之外,最为重要的人物就是胡容尔的外婆了。
通览《春宴》,给笔者带来的感觉是,这本散文集如果在扉页上写上致敬怀念人物的话,那胡容尔一定是写上她外婆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本书有关人物的篇章里,几乎从前到后,外婆的形象犹如一个线索人物一样经常出现,这还不算完,她还在本书末尾处以一篇《杏花树下》为题为外婆专门立传,讲述了外婆一生的悲欣过往。在众多亲友当中,胡容尔之所以对外婆倾注了最饱满的情感、最浓重的笔墨,自然是因为外婆对她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当胡容尔长到六岁多时,由于父亲从广州换防去了昆明驻地,母亲还要在家带另外两个孩子,同时还要工作,不得已,将“我”交由外婆照料。于是,本来长得跟“绿豆芽”一样的“我”,在外婆精心照料下,迅速健康成长起来。而接下来的几年,“我”享受着外婆毫无保留的爱,这种爱又是全方位的包容与教育。所以,“我”会和外婆一起在家门前的两棵树下纳凉打枣、会和外婆一起在老戏台前听戏、会在外婆的梳妆台上看如意、会和外婆一起赶年集、会吃外婆做出的各种精美佳肴、会受外婆影响而产生浪漫主义情结、会和外婆一起耕种瓜豆、会在外婆的村庄爱上桃花与凤仙花、外婆会为了我的嘴馋而专门在墙根放大缸养荷花等等。不需要再列举了,外婆对胡容尔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胡容尔对外婆的感恩怀念同样也是深入骨髓的。许多时候,胡容尔的写作不自觉地就会和有关外婆的生活记忆牵扯起来,这甚至是连她自己都不得不惊叹的习惯。一本《春宴》,居然有如此多的篇章有关外婆,我甚至说这是一本将外婆和胡容尔的人生故事画像立传的书都是不为过的。
常常,读这些饱蘸情感的笔墨,我想起十余年前蒋雯丽写给其姥爷的《姥爷》及相关电影《我们天上见》,当然还有胡容尔的同乡名人倪萍所写的《姥姥语录》,这些书同样是有关亲情的书写,这些作品都在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广泛影响。胡容尔虽然没有用整本书对外婆进行全面书写,但用一篇《杏花树下》及诸多篇章的集体呈现,有关“我”和外婆的所有故事也都完整呈现了出来。在胡容尔的笔下,她的外婆是一名令人称道的生活家,不仅把“我”照顾得无比妥帖,更是抚育儿孙有道,让所有经手的子女都长大成才。并且,胡容尔塑造的外婆的形象又具有了普遍意义,她说:“勤劳、善良、坚韧、贤淑、俭朴、忠贞,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就构成外婆一生的品质,她集这些美好词语于一身。我想,她只是二十世纪众多母亲们的一个缩影。她们含辛茹苦,为家和国培育出有用之才。正是这些看似寻常渺小的母亲们,用一副副臂膀,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撑起了二十世纪的半边天,并与他们的儿女站在一起,推动着时代浩荡的进程。”无疑,这种书写自然就超越了单个人物单个家族的立意,但前提一定是所写的对象立住了,读者才会信服,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同频共振。
二 新奇比喻:令文本诗意唯美
张守仁在其名著《名作家记》中谈到散文的创作要旨时候说:“散文要破除种种束缚,应放开手脚,让百花齐放,千卉共绽。散文需要冲破藩篱,博采众长,向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绘画借鉴,丰富表现手法。”在我阅读胡容尔的《春宴》时候,真的是常常会为其随手写出的新奇比喻句子产生惊艳之感。按说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手法,那是可以归到语言类里去分析的,无论是散文、诗歌乃至小说,分析语言似乎是最应该先入手的,可也最常常缺乏新意。同时我们也知道,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阅读文本追求的就是语言的陌生感与异质美。
在我看来,胡容尔的散文语言之所以能够产生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是因为她的确做到了张守仁说的向其它艺术门类借鉴,借以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法。胡容尔之所以能够做到,也是源于她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先生是名书画家,她即便本身不喜爱书画,可是天天耳濡目染也早已将书画的技法融入到了散文写作中。所以,她的比喻句常常是有着十足的画面感呈现出来。同时,她充分发挥了她居住在烟台海边的地缘优势,以至于她的散文句子时常泛着海的波光与粼粼的水汽。且看,“洗净的天空,像倒扣的幽蓝的大海。”“每个季节都是一只候鸟……”“个头小的柳莺,像谁随意敲下的棋子……”“夜空透着深邃的幽蓝,星子提着灯笼,闪闪发亮。晶莹的月亮,被众星拥护在中间,犹如一枚邮戳盖在天上,发出银色的光芒。月光倾盆而下,径直流进我的喉咙里,有薄荷的清幽味道。”“那时的女孩子,是紧紧的包裹着青色外壳的核桃。年月帮她们卸下了青涩的外衣,露出了里面醇香的果仁。”几乎每一篇文章里都能有类似于这样令人赞叹的新鲜比喻出现。在此之前,我很喜欢钱钟书、张爱玲等名家文学作品中的新奇比喻,我想胡容尔一定是对前辈名家作品进行了仔细研读,同时基于自己长期的生活积累,结合自身独特的优势,进而能够写出这众多精彩的句子。切莫小看这随手的一写,一来看似信笔所致,却又是大巧若拙,那是早已不着痕迹的长期打磨也未可知。再者,胡容尔这些新奇的比喻句还应该根源于其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就看她散文中诸多引用的古诗词就知道,她还能够善于将诸多古诗文的滋养不着痕迹地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中。这是很值得称道的,也是研读其散文容易忽略的地方,这是比她新奇的比喻更显得“随意”的地方,可是古诗词的引用一旦不恰切,生硬感会严重影响文章的流畅与和谐;而用好了,不仅滋养了作者的修辞,还让文章充满文化味道,增强了厚重性。
三 四季生活:以我心记我眼
散文的写作题材是可大可小的。实际上,恰如“小说”的题眼往“小”处说一样,我们散文更多的时候也是在做一个个“小题”。即便放眼古今中外众多的散文名篇,那些“大散文”读起来固然激情澎湃或者说“涨知识”,可是更多引起我们共鸣的,或者说值得推广借鉴的,仍然是篇幅短小精悍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佳作。从篇幅上来说,多是一千到五千,甚至连一千都不到。这就是说,精短散文贵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最动人的段落。不求面面俱到,哪怕就是一人一物一事一景,却能入心入眼,动心亮眼。
对于胡容尔的《春宴》来说,我非常推崇的正在于此。翻开《春宴》,绝大多数篇幅都是一两千字或者两三千字的短章,记叙的都是胡容尔几十年成长经历中的旧人旧事旧物:她谈美食、话四季、忆旧人、说花事、走四方等等。题材多样,视野宽广,这显然是对散文千年文脉的致敬与传承。我国古代一直到民国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直是散文,是千余年来的“显学”,所以,我们才那么喜欢读《左传》、《史记》、《昭明文选》、唐宋八大家散文、《古文观止》、《浮生六记》等等一大批散文佳作。而我们也发现,这些都是精短散文最好的写作范例。回到胡容尔的散文可以看出,她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几乎关于生活的一切她都入了心下了笔,以我心记我眼,并且时有佳作存留。前文笔者已经专门分析了她饱蘸情感的写人记事类,实际上,她的美食文、季节文、花事文等在本书中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篇幅,而且写得也同样出彩。
比如谈美食,美食文想要成功一定是能够写到“纸上的烹饪”效果的。但美食文不是菜谱,美食文需要有情感的加持和文学手法的展现。当我们读到《外婆的年》《团员饽饽》《胶东大馅儿饺子》《油饺弯弯》《巧果》等篇章时,情感的浓度自不必说,主要是这些美食她的确是写活了。在我看来,这些篇章一定要吃饱饭后去读,否则身边没有食物会有忍饥挨饿感。就如我们国人非常喜欢的饺子,北方和南方实际上都喜食饺子,饺子又分为水饺、蒸饺、煎饺等等烹制方式。所以她写了北方的《胶东大馅儿饺子》和南方的《油饺弯弯》,不说饺子繁琐的制作过程,就看成品,胶东饺子是“莹白如玉的饺子,肚大浑圆,宽厚包容,憨态可掬”。再看广东油饺的口感是“品尝一口,只觉蜜汁流溢,香、酥、脆、甜。几味浓郁的甘美,在口腔里交汇,在舌齿间流转,萦绕,吐气如兰。味蕾之殊妙的享受,比起香喷喷的水饺,犹要胜过几分”。可以看出,成功的美食文是能够激发食欲的,文字能够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让文章变得活色生香。
一卷《春宴》收录文章五十余篇,因其所写多是从作者为原点的各种生活片段的抒发,所以将它们连缀起来读后,就构成了作者一个非常清晰的成长印记。一定程度上,它甚至达到了作者部分自传的效果,这是我读《春宴》和其他许多个人散文集共有的印象。胡容尔的散文辨识度处于愈加清晰的呈现中,在这些篇章的基础之上成长,一定会愈来愈明显。其人到中年,正是创作精力最旺盛成果最显著时期,她当抓住生命中最好的条件,锐意进取,以期为自己为文坛留存更有质地的篇章。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