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寻找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墙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学报 | 后商 2021年06 点击数:
在小说集《奇迹之年》中的《代春日行》里,青年作家东来将栖居上海的感受挪入不具经纬的斯城之中。在某个2010年代的春日,她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他相恋,在此之前她已经辗转栖身了四座城市,她的想象与感受也因之充溢到极限,却总有一种疏离之感。像一个小说家一样,她建造了一个远甚现实的斯城,有虚构,有奇幻,有细微,有真实,如此驳杂万端。

按年代计,《南奔》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爱情奇缘;《奇迹之年》写的是世纪末盛行的特异功能叙事;《洄流》写的是2010年代的城镇教育景观;《琥珀》写的是2020年前后的大疫世界。几乎以媒体叙述的方式,东来重构了历史的面目。和完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代表作相比,东来的历史想象或许更单薄,但并不缺少力量,而更为重要的是,她试图用今时今日的目光来看待历史,以及解构历史。

历史中的人的无奈与失落,这几乎成了东来小说的基调,她从未提出或者暗示此意,此意悄然纠结成漩涡的中心。小说中,我到沙漠深处住了一段时间,这期间遇见了一位神秘男子,阿来。在攀谈之后,我得知阿来会特异功能,可以用眼睛把勺子折弯,还上了很多报纸。2012年12月21日后,阿来的特异功能消失了,他还可以看见人们头顶的颜色,但已经无法目折勺子了,很多会特异功能的人一夜之间也都改变了。阿来的特异功能故事,其实也联系着世纪末的特异功能狂热。那时候,人们相信神迹、预言、巫术,特异功能大行其道,其中很多只是骗子,一转身,这股热潮就退却了,人们抛弃了特异功能。通过这个故事,东来试图告诉我们,更大程度上,是特异功能抛弃了人们,而非相反。热爱特异功能的人们从《人体生命科学》转移到了网络,但他们已经被埋没到历史深处。

东来的小说生涯并不很长,但发展颇为可观。现如今,她已是一位地道的职业作家,以“吾道不孤”为信仰,挂有兼职,以维系在上海的生活。前段时间,东来赴中缅边境,有位年轻人沉迷于观鸟就留在此地。“他随手指了几下,说,那是凤头树燕,那是棕雨燕。成群的燕子在气流中穿梭如箭,那一刻我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燕子幻化为人,他的灵其实正飞在天上。”东来写道。生活也好,写作也好,东来都尤为关注当代生活。

关注当代生活,近几年很兴盛。从世界文学史上说,对当代生活的关注,会和新的观念、思潮、流派联系在一起。以中国小说为例,先锋派的盛行不正是社会现实、文化关怀共同促成的结果吗?在文学史的叙事中,先锋派被看作是迟来的现代主义巅峰,或者是文化的祝祷,亦或者是某种文本类型。当然,这些都是先锋派之所以是先锋派的表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先锋派的完成和社会的动态保持了某种合作关系。先锋派的社会想象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样的,拉美文学大爆炸一代、第四代作家、“五四”一代也大抵是文学与社会的合作。

不过,新一代的文学却呈现出了不同的一面,他们书写的现实感非常真切,但却不再能被普遍地接受。论者常常归因于作家的文学能力,或者作家缺乏体察时代和生活的素养,又或者是时代不再能够悦纳文学。其实不然。此类对文学的质问并不是孤例,同样的质问指向了其他领域。这个现象汇总在一起就是:现实不再能很好地表征现实。为什么现实不再能很好地表征现实呢?因为并不存在一个必然的、可以言说的主体。这样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变着花样来描述和象征现实,但却无法表达我们自己。

《南奔》以三个爱情故事为我们呈现了如是结果。杨华与胡太后、张叔与简红珠、我与嘉明的三段爱情,短促又低回,此中,真实的爱与情也都压缩到极限,“满腔心事托付给一派假语村言”。正如其中所道:“《南奔》到手,秋日最后的蝉鸣震耳欲聋,我翻开那本本子,扉页已经被撕去,他的名字与那个名动一时的女伶的名字都没了,这个故事,倒成个无主的故事,与具体的人再没有联系,无关张叔和简红珠,甚至无关杨华和胡充华,满纸是不甘与逃避,偶尔蹦出的谶语,映照着他人与自我,过去和未来。由破碎、混乱、平庸、愚蠢、巧合拼构,泥牛入海,翻山跋涉,等不及一个结局,一旦它尘埃落定,便要散开,退去,直至肉身消磨,再也不见。”

学者陈思和曾将文学史看作是共名、无名的交织,共名便是有共同诉求和观念,无名便是异变与多元。在陈思和看来,1990年之后,中国文学再一次进入无名状态,多元发展势所必需。陈思和并没有说这一段无名时期何时结束,新的共名时期何时到来。私以为,新的共名时期已经开始,只不过,它尚没有新的潮流,也并不执着于新的完成,但作为一种基本状态和意识,它显然已十足充分。正如东来的小说所试图道出的,奇迹之年也本没有奇迹,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迹呢?

可是奇迹如何发生呢?这并非是一个时代问题,毋宁说是一个主体问题。主体问题,尤其是身份问题,或许是东来避免涉足的,但它在今日世界正在变得非常重要且必须。不妨借用迪迪埃·埃里蓬在《回归故里》的一段话:“与萨特在《文字生涯》(Les Mots)中描述的相反,我并不被需要。写作对于我来说不是早已存在于我的玩具和积木塔中的,一种来自未来的召唤,不是在大人们惊愕而慌张的目光中说出早熟的话语,它不是一种在多年之后定会浮出水面的召唤。相反!另一种宿命等待着我:我必须拉回自己的欲望以便它能与我的社会可能性相符。”

(《奇迹之年》东来/著,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