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跨学科研究打开都市文化的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新湖南客户端 | 欧阳友权 20 点击数: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农耕时代的小桥流水,原始乡村的诗情画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宁静悠远,正日益成为来去匆匆的都市人残留在记忆深处的一抹乡愁。

与此同时,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森林般扩展的居民小区,随处可见的脚手架,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群,以及霓虹灯、酒吧、立交桥、环形剧场等极具现代性和都市气息的生活场景,不仅浓缩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也充分彰显了高科技和物质文明的高度融合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而以“北漂”、“沪漂”、“深漂”为代表的城市奋斗者则正在不同的城市以辛勤的努力为自己的幸福拼搏,在梦想的道路上奔跑。这些潮水般涌入的异乡者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想方设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让喧哗与骚动、痛苦与欢乐、诗意与汗水尽情地释放,他们不仅源源不断地为都市文明增加新的元素,输入新的血液,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与乡村生活不一样的感受,与城市原居民不一样的境遇。他们“漂”来“漂”去,真实地呈现出受时代大潮裹挟所带来的个人命运的种种变化。这些充满油烟味、泥土味、汗臭味和人情味的大大小小的变化,都凝结成转型时期都市生活韧性十足且多姿多彩之审美经验的一部分。无论你喜欢与否,也无论你接受与否,你都身处其间,无可逃离,也不想逃离。

随之而来的是都市文化的更新、再造与嬗变,文学叙事的革命,文化生态的重建,城市空间的延伸,时间观念的裂变,网络文艺的转向,地域文学的分流,大众心理的迷茫与踯蹰,阶级固化的打碎与重构,文化症候的忽左或忽右,等等,这些问题也越来越集中地浮现出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如何把握社会脉动,深刻诠释中国经验,是当下人文社会科学和广大学人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改革阵痛在所难免,新的审美对象、审美范式、审美形态矗立在现实面前,我们的学科发展和学术追求是融入其中,创新担当,以鲜活的思想讲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场景,还是固守原本自成体系的学术范式,守正出新,在圆润完备的体系里做精做深,已越来越成为中国学人的道路选择和学术分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科的范畴和学术的“楚汉之界”泾渭分明,壁垒森严,彼此不得越雷池半步,每每强调“隔行如隔山”,自设禁区,画地为界,精耕细作,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细分的门类越来越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弱。不可否认,这种精细分工和“守土有责”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成为“术业有专攻”的典范,但这种传统的学术方式在多元文化、多重场景、多维主体的挑战下也越来越暴露出自己的短板、不适、苍白和无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切有追求、有抱负、有责任的学人,更应该在纷繁芜杂的现象、纷至沓来的问题、此起彼伏的时代大潮中,勇敢地走出书斋,拥抱沸腾的现实生活,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以跨学科的研究、大学术的视野、与时俱进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实践中。

聂茂是一个出道较早、著作颇丰的作家,也是一个感觉敏锐、非常勤奋的学者,他生于湖南,长于湖南,工作在湖南,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精髓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他有着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和出国留学的经历,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学术领域宽广,在新闻传播、文学评论、文化产业、网络文艺等领域都有建树,这为他这些年来跨学科研究的大学术追求提供了坚实基础。

某种意义上,跨学科研究如同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现代化军队,能够以强大的战斗力重塑文化研究的新格局。特别是在大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跨学科融合,充分运用各学科之间的特色和优势,关注中国现实,回应大众关切,用新的角度,从新的切口,进入研究对象,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必将为当前的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变化,获得新的收获。文化研究的价值体系一方面以审美的方式发现和阐释世界,一方面又以意识形态的角度评析和研判世界,两者都面临着深刻转型,而转型中的巨大困惑和危机也越来越多地激发学人的思考,一系列现象与本质问题亟需从理论上做出清理与反思。

聂茂跨学科研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赶时髦、趋时尚、追热点,而是从进入学术生涯的那一天起,他就自觉沉潜其中,一以贯之地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理想,守护自己的学术良知。早在2005年,聂茂进入到中南大学任教不到一年,就在当年9月8日《文艺报》头版头条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报道”栏目里,醒目地记录着他所追求的“跑马人生”。他清醒地意识到,学术研究要有独特的方法和视角,强调“不拘一格,立异标新,要有拓荒者的勇气和高屋建瓴的气魄。”他呼唤一种“大学术”,追求开放性、包容性和新锐性,认为学术应当走出“象牙之塔”,“学术成果应当转化为生产力,及时为社会、为国家建设服务。”

“21世纪都市文化跨学科研究书系”就是聂茂带领自己的弟子(其中4名博士、1名硕士)历经数年,默默耕耘,呕心沥血,努力践行“跨学科研究”和“大学术”追求的集中奉献。该书系包括5本著作、170余万字,聚焦都市文化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将个性空间与社会场景、大众思潮与小众肌理、抽象理念与具象审美有机结合起来,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让学术绽放力量,让审美重拾尊严,让文化回归现实。这种跨学科研究不仅面对过去、现在,更面向未来。聂茂希冀在更多的融合中,真正打破学科界线,去除学科藩篱,用哪怕是尚未成熟的冒险精神,充分展示学术的内在力量和直面当下的责任与担当,以“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确立跨学科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范式。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摆在面前的这摞沉甸甸的书系便有了一般城市文化研究读物“不一样的风景”:

《时间之恋:都市文化的审美传播》一书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作为切入点,见证了“高速时代”社会心理、大众生活和时间观念的深刻变化,并对中国的现代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反省、媒介意义的生成与阐释,以及都市与乡村的流动空间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空间之美:转型社会的文化镜像》紧紧抓住“空间”二字,细致剖析了速度、空间等变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和精神产生的震撼,兼具思想性、哲理性和文学性,颇像一本韵味十足的文化散文。

《文学之光:多维视野下的精神命途》运用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美学精神,对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状态、内在结构、作家心态、书写特点和价值重构等做出深入细致的解读和阐释。

《虚拟之虹:网络文艺的符号世界》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语境,与传统文艺符号进行比较,阐明了网络文艺符号的本质特征和网络文艺符号的生产机理,在网络文艺学理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地域之魅:新世纪常德文学发展研究》聚焦湖南常德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书写中国经验和社会转型方面的文学实绩,努力彰显新时期常德文学的精神命途、责任担当、道路选择与家国情怀等,为文学湘军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地域资源与文化自信,为气象万千的中国其他地方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证研究和新的学术范式。

毫无疑问,“21世纪都市文化跨学科研究书系”打开了都市文化研究的新天地,为日后学术同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整个书系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其一,夯实了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理基础,彰显了跨学科研究融合创新的时代意义。该书系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空间设计、道路、桥梁、工程等跨学科知识,真实反映了21世纪新科技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随着社会心理的深层变革,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科技革命朝着纵深发展,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模糊化,应对这种现实变化亟需学科专业的整合应用,推动跨学科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该书系中的每一部著作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各书之间既有较强的系统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努力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积极尝试跨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充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从时间到空间,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到现代,对接社会和各个行业,革故鼎新,而这,也正是新文科建设和跨学科研究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

其二,新文科建设和跨学科研究的前提和归宿是重新认识和发掘中国文化与都市文明的丰富资源,以实际行动进入学术现场,兼容并蓄,有容乃大。该书系强调拓展研究对象,打通学科分野,直面社会当下的学术主旨。作者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广告牌、服务区、高架桥、报警亭,话题包括视频、综艺、旅程,等等,整个书系以审美文化、文艺评论、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方式,重新检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找到那些因为习以为常而失去了审美直觉的存在,以陌生化的体验重建学术研究的观念、范畴和谱系,反思传统学科思维在当代语境中的问题,探讨审美实践、文艺评论和大众传播实践在城市变革中面对高科技力量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发展,分析当下社会的审美焦点、文学实绩,以及网络符号生产的状况、传播和变迁。作者还试图挑战横亘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网络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对立,从审美和批判的角度直面城市新变,重构城市形象。

其三,作者用纵横交织、自上而下、由里而外的方式,生动阐释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共生共融的关系,充分展示了21世纪跨学科研究对于继往开来、积极拓展新文科建设的重大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系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聂茂和他的弟子们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术研究不可耽于眼前的自足,而忘却未来的挑战。真正的大学术是既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又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更要走出“象牙之塔”,将学术之根深深扎进脚下的这片土地,尽情书写充满泥味、汗味和烟火味的时代华章。

1837年,爱默生在哈佛大学举办的“美国大学优等生联谊会”年会上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讲,他郑重其事地提醒台下的美国青年,希望他们日后不要成为“在美国”的德国学者、英国学者或法国学者,而要成为立足于美国生活的“美国学者”。爱默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依赖的日子,我们向外国学习的漫长学徒期,就要结束。我们周遭那千百万冲向生活的人不可能总是靠外国果实的干枯残核来喂养。”他认为美国人倾听欧洲的时间已经太久了,以致美国人已经被人看成是“缺乏自信心的,只会模仿的,俯首帖耳的。”爱默生的这个演讲,对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学者来说,不仅是一个警醒,更是一种启示、一种鞭策。相信聂茂及其弟子们的这套书系,能够成为都市文化研究新的学术亮点,积极推动新文科建设和跨学科研究的创新发展;也衷心祝愿聂茂和他的弟子们为发展既有世界视野又有中国风骨、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学术研究继续新的探索,做出新的贡献。

是为书系总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