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从脚下的土地出发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学报 | 韩汤 2021年06 点击数:
一百年前,“宁红”在历史上创造了奇迹。一百年来,“茶盖中华,价甲天下”有着空前的回响。修水茶人为了小康大梦,脱贫攻坚,奋斗在这片温热的土地上,其坎坷,其艰辛,其成就,其辉煌,命运随着宁红起落浮沉。一批批“宁红”茶人,前赴后继,在脱贫的路上创造了奇迹。这大概就是徐春林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宁红》的初衷。

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为报告文学,它讲究历史的真实性。作者在采写《中国宁红》的过程中,多次深入到宁红的发源地——江西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村调研。掌握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又旁征博引,恢复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不断挖掘几代茶人的精神内核,展现了建党100周年宏阔背景下,几代县委书记、村委书记为修水茶叶发展的殚精竭虑,重点突出了宁红茶在修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宁红》选材精准,结构扎实。它围绕着“宁红”与修水这片土地的情缘,描写一片叶子的重量与传奇,既有新闻价值、文学价值,更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可以说,百年宁红既是修水茶人的缩影,也是中国茶人的缩影,或者说是中国茶叶史上的一块生理切片,具有解剖意义。在具体写法上,作品中有典籍、有传说、有修水文化的源远流长;有自然生态,有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和茶叶史的起落变迁。在结构上,不乏宏观描绘,更多的是对具体人物和细节的生动描写。整部作品犹如循环往复的交响乐,整体的发展、个人的处境,再现修水脱贫路上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修水人,徐春林从脚下的土地出发。立足于修水这方文化厚土。如何贴近大地,以一片叶子来记录和歌咏时代,不得不说,徐春林有着敏锐的嗅觉,几年前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长篇报告文学《平语札记》引起文学界和新闻界关注,如今又抓住当下修水脱贫这一契合点,通过百年宁红反映修水的脱贫攻坚的历程。在绘制修水茶宏大的历史版图时,将《中国宁红》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机衔接。正是这种贴近大地、扎根人民的写作姿态,使他牢牢地立足故乡的土地,将对时代阵痛的体察和记录,点点滴滴地传导到笔下。使宁红茶走上古丝绸之路的罗坤华,取得巴拿马茶叶最高奖的郭敏生,形成“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行规的莫家兄弟,传承“宁红”的俞旦华父子等人,都是传播和探索修水茶叶的重要人物,也是修水茶人的本色。这些富于魅力的山山水水和勤劳的人民,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不得不说,徐春林始终是清醒着的,在纵观宁红茶百年发展史的过程中,他自己也不禁反思。他在文中写道:“不得不让人费解的是,修水一个这样的地方是怎样沦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呢?”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只是一味地赞颂,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哪个时代不是在总结中进步?面对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疑题,他走访调研,不包庇,不偏袒,从根源上洞察宁红衰败的原由,《中国宁红》还具有文学的批判性。

总而言之,徐春林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加以润色,采用多种文体并重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修水的脱贫经验”,写出了茶人的时代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

(《中国宁红》徐春林/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