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林《中国宁红》:人的心灵在草木之间
茶的故事不仅是人的故事,还是人的精神,人的性格,人的地域特征,人的集体无意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茶。《中国宁红》把 “茶”解构为“人在草木之间”,这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解构,符合修水的文化地理,也符合江西的文人气质,更符合“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国文化。
作品把茶的历史与中国精神互为表里来写。
作品在立意上透射出作者超越物种本体的写作理想,他把宁红之前冠之以“中国”,一方面来源于宁红茶经过百年的滥觞精进、纵横开阖,屡次代表中国茶叶走向世界,为多国友人所喜爱的艰辛而辉煌历程;另一方面,不同阶段的茶产业、茶功能、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时代理念;再有,写作者通过挖掘宁红茶文化的厚重内涵,梳理茶文化与中国文化交融、渗透与反哺的关系,揭示茶文化所代表的“上善若水、低吟浅唱”,“精益求精而又淡泊宁静”的中国精神。
同时,以“南方有嘉木、修水出宁红”为写作本体,冠以《中国宁红》为标题,也体现了作者从宁红到修水、到南方、到中国的写作版图和创作理想,这是在小处落笔、往大处开掘的写作抱负。
作品把茶的浮沉与人的创业故事交织叙述。
写作也像做一道工夫茶,工夫代表着精湛和要求。下了多少工夫制茶,茶汤的颜色和入口的味道是分层次的;写作也一样,用了多少工夫,作品所呈现的文字面貌是分档次的,文字入眼所体悟的意蕴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把文字写得密不透风?需要用脚力丈量土地,深入生活;用笔力做案头工夫,反复考证;当然还要有立意深远的脑力和独到而善于发现的眼力。
徐春林追根溯源,翻阅历史,刨根问底,把修水茶叶的发展历史作了一番考证,梳理了宁红茶叶四代创业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奋斗史:从茶工祖师罗坤化的“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到郭敏生为中国宁红摘得国际一等甲级大奖;从莫雪岷兄弟创“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到俞道文历时四年把实践变成技术理论,编辑撰写了《宁红茶技术》。他们身上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有精益求精做工夫茶的工匠精神,更有精诚合作、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中国精神。
作品把茶的文化与修水的文脉并行书写。
吟诗作画,品茗悟道,清而不浊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因而书院文化、禅宗文化都离不开茶。茶文化与禅文化又融合成茶禅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这无疑得益于“人在草木间”的一花一叶,文人墨客,以及修水的源远流长的文脉。从黄庭坚、苏轼、齐白石、陈寅恪,到江南回坑作家村的作家徐春林、樊健军、蔡勋、彭晓玲等,更有江西的李小军、江子、范晓波、凌翼、简心等,“别有风华骚客倾、江南烟雨孕诗情”。能产一方好茶的地方,必然是青山绿水、人杰地灵。在这里,每个人无意识中已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每个当下写作者都是绵延钩沉的文脉延续的一分子。
文脉灌溉着修水,让这里的写作者为此自豪并得以沁润。从这个意义上说,草木已成为人们心灵的河山,文学亦成为他们精神的袈裟。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