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娘》:垂声谢后世 义使令名彰
一
在闻名于世的攻克柏林的战役中,红军战士卢基扬诺维奇正和街对面的德国兵激烈枪战。突然,他发现遍布瓦砾的街道上,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正趴在死去的母亲身边嘤嘤哭泣。卢基扬诺维奇决定冒险抢救这个可怜的孩子!于是,他匍匐着向小女孩爬去。对面的射击戛然而止,他抱起孩子,弯腰向自己的阵地跑去,德军依然没有开枪。可是,当他把女孩交给战友时,枪响了,卢基扬诺维奇应声倒下。稍瞬,德军阵地又是一声闷闷的枪响,那个打死卢基扬诺维奇的士兵自杀了。二战结束后,这件事传遍了德国。后来,两国雕塑家合作,在柏林为卢基扬诺维奇树立了一座雕像。
这是对人性的光辉、圣洁的爱与天性善良的纪念和礼赞,战争无情地戕害了无辜的孩子,人们善良的天性又不顾一切地去拯救那些可怜的孩子,这就是人性的光芒。它压倒了战争的残酷与狰狞。而唐明华笔下的这些乳娘们不就是中国的卢基扬诺维奇吗?我们应该也必须为她们塑一座雕像、一座群雕像,长篇报告文学《乳娘》就是这一群雕像的底稿。正是这种书写与人的再现有机地结合,才显示出报告文学的文体个性和力量之所在。
二
作家张炜在“名家荐语”中这样写道:“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了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用丰盈生动的细节再现了当年的逼真场景。腥风血雨的争斗和感天动地的母爱,交织成一部震撼心灵的半岛女性的传奇。这是关于哺育的史诗,是令人垂泪的抚养与呵护的故事。在诸多战争年代的回忆和血与火的记叙文字中,该书可谓别具一格,拥有独特的视角,散发出灼人的生命温度。”
回溯昨日场景,人们看到,当年的乳娘一无所有,只有乳汁,但是,她们凭借善良、悲悯与正义的天性,用滴血的的乳汁哺育了革命后代,哺育中国革命,这个英雄群体表现出的精神特质无疑是可贵的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明华创作《乳娘》的着力点,恰恰在于抓住了红色文化传承的基因——善良的天性、悲悯的情怀与正义感。乳娘们在接收乳儿时说的、想的是:孩子的爹娘在前线,随时有可能流血牺牲,我要是不能保全他们的孩子,一辈子良心都不得安生。这就是当年乳娘们的朴素心理,这才是无须言教的红色文化的基因内核。
乳娘在传承红色文化,是因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需要红色文化的传承基因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基因是善良的天性、悲悯的情怀和正义感。你可以不识字,你也可以读不懂马克思,但你的灵魂和血液中必须具有善良、悲悯和正义的基因,才能传承红色文化。一切伟大的精神,都要落在具象的行动上。善良、悲悯和正义使人产生义举,大义之举方能用乳汁哺育他人之子,方能解救穷苦大众,方能真心投入革命。
三
阅读《乳娘》时,读者被跌宕起伏的情节所牵引,不知不觉地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仿佛身临其境。待到掩卷沉思,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追问:乳娘们现在怎样?被乳娘们抚养大的乳儿们如今情况如何呢?很显然,就在这一刻,报告文学的当下性、即时性自然地显露出来了。由此说开去,很多人对报告文学的时代性、批判性存有某种误解。首先,报告文学的时代性是相对的,当你进入历史深处时,时代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报告文学既注重即时性,也注重历时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时代性。报告文学的批判性、战斗性在于作家的春秋之笔和作品的春秋之风,是报告文学在善恶之间、两难之间用正义性来整理世界与人心。细读《乳娘》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历史与现实相互勾连;惨烈与柔情相交织;牺牲与奉献相辉映;母子命运同频共振。这是一部极具人性品味和红色品味的报告文学佳作。当泛黄的往事随风吹落,而乳娘们却在人们的记忆中清晰起来,并渐渐丰满高大,让后人仰视。
“最终,姐姐逃出生天,乳娘的女儿却命丧黄泉。望着姐姐摇摇晃晃站起来,乳娘笑了,可笑着笑着,潸然泪下。”
“去世前几年,她患了老年痴呆症,不管五冬六夏,身上都揣着小军的相片,想起来就掏出来看看,对着相片不停地念叨。再后来,连自己的儿孙都不认识了,可唯独对小军念念不忘。有一回,她把儿媳妇抱的孩子当成了小军,埋怨说,这是八路军的孩子,咋还不还给人家呢?”
正如有人所说:乳山的300多位乳娘在极其艰苦、危险的环境下倾力哺育八路军的后代,乳娘们视乳儿为己出,呵护备至,她们将最后一滴奶水给乳儿喝;将最后一口饭给乳儿吃;将最后一件衣服给乳儿穿,用超越血脉亲情的大爱,展现了中国母亲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展示了人性与善良的最高境界,谱写了一曲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肉亲情的颂歌,绘出了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生死与共,以命相助的华彩乐章。
这就是报告文学述说的真正的历史,这历史映照出的是人性的光辉,人心的向背。它告诉我们红色的鲜血是如何流淌与抛洒的。它告诉我们应该记取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同时告诉我们:英雄不是钦定的,不是塑造的,而是来自大地的,有时是显赫的,有时是默默无闻的。这就是报告文学的作用。
四
读《乳娘》有一种如泣如诉、如梦如幻的感觉。这自然让我想起并认真思考了报告文学的审美机制与作用。
报告文学的审美是由形式美、实用美和艺术美构成的多重审美机制。其形式美是指作品的外在结构形态与内在结构机制,对于不能虚构和任意夸张的报告文学而言,结构就显得分外重要,因为阅读悬念和阅读吸引力就产生在结构中。实用美是指报告文学是社会政治、思想观念、道德教化的载体,它必须把真和善的东西,把正义和正直的东西告诉读者,它必须是承担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并向前看的追梦的艺术。艺术美则是指写作技巧、细节选取和语言艺术,它深含的是精神美、质实美、气势美等多重因素,其中语言艺术至关重要。小说的语言在于写好闲话,报告文学的语言在于写好实话。报告文学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韵味,没有生活化、口语化的魅力,没有雄辩的逻辑、磅礴的气势是不行的。没有妙语连珠的语言,只是干巴巴的新华语、报刊语是没人愿意读的。
作家的语言是需要有天赋的,是靠厚积薄发的灵感产生的,不是任何人想写好就能写好的,纵观唐明华所发的一系列报告文学:《中国结》《耕海》《沧海九歌》《大风歌》……他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尤其是他的比喻大胆、新鲜、新奇、出人意料,我们曾谓之曰“生猛海鲜似的比喻”。翻开《乳娘》:
“乳房俨若熄灭的死火山,里面的岩浆早已枯竭。”
“他的额头猛地爆出一条青筋,如同树根裸出地面。”
“猛地,肩膀抽动一下,车轮爆胎似的完全瘫软了。”
“那个叫做思念的东西悄悄从心底渗出来,如同浓度很高的硫酸,把情感的神经灼蚀得好痛啊。”
“由于衰老的缘故,她退化成了家庭脏器上的一截阑尾。”
“那嫩生生的啼哭,仿佛跃动的火苗,一下下地烘着生活的茶炉。”
“她像一条咬钩的鱼,被思念的鱼竿生生拽出水面。”
书中生鲜、新奇的比喻还很多,加之生动细致的描写,传神的勾勒,活灵活现的现场画面感,构成了这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的作品。
五
捧读《乳娘》在激动流泪之余我又想,这个题材可不好处理。乳娘们是圣洁的,作者称之谓补天的女娲亦不为过份。但在写作上却碰到了一个难题,300多位乳娘,皆是农村小脚妇女,皆是儿女夭折或儿女已大但尚未断奶的有乳之妇,都是善良而有伟大母爱之人。她们拼死拼活精心养育乳儿,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乳儿,在她们身上共性的东西大于个性的东西,处理不好,便会产生重复描写、同义反复,而大同小异的重复便会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好的题材不一定会产生好的审美效果。这便需要作者的精心构思,寻找出解决这一难题的灵丹妙药。
通过画面感极强的场景描写、生动鲜活的叙述语言、乡土味的对话与回忆、灵活多变的节奏调度、细腻真挚的心理描写等一系列的艺术处理,不仅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而且有力地克服了由于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影响作品艺术表现力的缺憾,彰显了结构的力量,使作品形成洋洋洒洒、挥洒自如、内容丰厚、雄深雅健、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佳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原文有删减)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