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中国宁红》:一曲时代的颂歌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长江周刊 | 朱伟鹏 2021年 点击数:
读徐春林的《中国宁红》,仿佛在听一曲时代的颂歌。

这部带着历史温度的《中国宁红》(《中国作家》2021年5期“献礼建党100周年专栏”刊发,安徽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是一部紧扣时代的大书。作者通过《中国宁红》展现建党100周年宏阔背景下,在县域范围内宏观层面成就——脱贫攻坚中的宁红茶,以及宁红茶在其中的重要位置。确定以一个主要人物(县委书记)的视角,徐徐展开他眼里的修水宁红。通过几代县委书记、县乡村几级书记的故事和感受,拉开当下宁红茶的脱贫攻坚故事。重点突出宁红茶在修水社会经济文化的主要意义。

宁红不仅是修水的大产业,还是江西茶叶“四红一绿”的重要品牌,历史上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美称,形成了“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行规。茶为国饮,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古时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千百年来,种茶、制茶、饮茶成为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清朝以来宁红茶在国际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如今,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作者为何要写这部作品?这就涉及一个写作动机的问题。最为关键的当然是时代的感召。脱贫攻坚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核心主题,也是现实时空的一个火热现场。脱贫攻坚关系到党的初心使命,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当下的文学书写无法绕开这个主题,这也体现出徐春林作为一名记者、一名作家的职责担当。他以“我在现场”的姿态,去深入、发现、挖掘,他把自己融入其中,去捕捉细节,寻找内在的逻辑,最终的呈现也就有了滚烫的现场质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对土地的回报。在开篇的第一章,作者就写到自己的成长地,一个叫罗家窝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作者的文学坐标。因为从小熟读黄庭坚的诗,便喜欢上了修水的茶。在后来与修水茶人的接触中,对宁红的发展脉络和走向就更透彻。

作者显然不满足于报告文学的手法,将散文和小说运用到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大量跌宕起伏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令人着迷。在《我家江南摘云腴》的篇章中,写到茶师祖师罗坤化时没有按照历史进行罗列,而是将罗坤化的个体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罗坤化成为富商后,不多置田产,而乐助公益。死之前,把自己的手艺和家业都毫不保留地传给漫江茶人。由此可见,罗坤化的胸怀广大。同时也显示出了修水茶人的风骨。

第五章《在路上》尤为凸显。像《大椿茶叶世家》,通过吴章金一家四代茶人,反映出了大椿茶叶在百余年历史的起伏,也展现了四代茶人在传承茶叶的同时,形成 “认票不认人”的茶人“门风”。

《中国宁红》将史料、知识融为一体,有着鲜明的史识和思辨意识。作者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诉诸笔端,书写出了自己对历史文化和人生际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鲜为人知的茶叶历史、人物、古迹等的叙述与描绘,让人们在触摸历史的同时又不禁低头沉思。

徐春林生于修水,长于修水,修水的土地、历史与文化滋养和浸染了他,也内化成他生命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书写和表达修水成为他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追求。他将修水放置在一个大的历史文化场域之中进行思考,根植于修水创作了一批本土重大题材。几年前,徐春林所创作的《平语札记》就抓住了贴近土地、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的这一特点。可见,他也是一个热爱故土、有文学情怀和担当的作家。

一部作品因为遇到一个合宜的时代,迸发出巨大的正能量。这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大环境,离不开作家自身的努力。徐春林的《中国宁红》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我想,《中国宁红》应该会成为修水文学的重要记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