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诗性时空:重构和探秘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学报 | 叶橹 2021年07 点击数:
布兰臣的诗集《语言之初》是一部值得有心人多看几眼并给以研究和思考的诗集。他的这些诗,因写作时间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品质,证明他是一个不断有新的追求和不满足于现状的人。读他写得较早的一些诗,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抒情意味较浓,并且有一种对场景的痴迷。

“光离我很近,但触摸不到/它铺在窗台上,并在柱子的缝隙间游走/门外,巷子在转弯/一阵抒情旋律牵引/晃动的影子,如潺潺的夜色/正隐秘地记录着某些情节”(《参照系》),这几行诗对于“感觉”的描述如一种潜意识的表达,似乎是难以捉模的。但随着诗歌中“鸢尾的叶子”“紫色蓬乱了下来”,以及“叶瓣间的纹路很粗,像一条栈道”,还有“白铁架”“墙壁上的蓝色图案”等等意象的出现,最终却是:“似乎等着一场雨,等着/一种更为凌乱的发型,等着它说出/‘时间’和‘死亡’,保持平静”,这种在种种纷乱的意象中突然进入对时间和死亡的感悟,似乎暗示着布兰臣对生命的无常性所感悟到的悲凉意味。所以在诗的最后出现的:“人们这样描述:我们已经失去了‘参照系’/那蓬乱的紫,正是我们回归空间和/生理上的每次体验”,布兰臣好像是在一连串无端的凌乱中,不经意间进入了一种生命无常的思考,然而他的表达又似乎不特别悲情。本来,偶然来到人间的生命,无论是作为动物还是植物,互为参照是它们的自然存在,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失去“参照系”的观念呢?这或许是一个永恒的哲学之谜。

选取这一首诗来加以评析,是因为从他众多这类写人间万种细小事物的诗篇中,会发现布兰臣是一个敏于感受长于联想的诗人。而他的另一类诗所呈现的特点,与上述的简明随性恰恰形成另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一类诗集中收在诗集第二辑“东沟:沟通各中场景的中间地带”中。

东沟是布兰臣故乡的一条小河,在它身上寄托着诗人许多童年的幻梦和刻骨铭心的记忆。从这些诗中,不仅读出了他作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更读出了他作为一个不愿为陈旧诗歌模式束缚的大胆的追求者和探秘者的品质。

在布兰臣有关东沟及其周围环境的诗中,弥漫着一种可以称之为阴冷郁闷的氛围,他常常把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时序颠倒,同时也有人物之间的混杂和“互文”。读他的《东沟》《汉留》等诗,会读出许多有关历史的民间传闻、相关历史事件中或英武或屈辱的人性表现,以及他对历史的认知和解读。种种无法得到明确答案的传说是史实还是野史,都是一团团历史的迷雾,甚至他自己的出生、经历、爱情等同样如此,这些形成了诗歌中一种令人难以把握的精神游移。这样的叙述方式或细节呈现,在他的心灵深处也是一种无解的谜,之所以要把这些五花八门的事物呈现在自己的诗中,或许正体现了他试图对客观事物实行解构或重构的艺术野心。

在布兰臣的笔下,历史事件也好,现实情结也罢,他并不想让它们呈现出一种秩序井然的面貌,而是通过自己的诗性思维对它们实行重构和组合,目的就是让读者进入他的诗境之中迷途而不知返。这种迷途而不知返的艺术境界,其实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次次探秘。他不给读者以明确的结论和答案,只引导人们发挥自身的联想力和思考力,至于你的联想和思考是否与他的意图相吻合,似乎也不是他所关心的。或许在他看来,诗人的心灵只是去体验去感受,至于它们是否符合别人的体验和感受,那不是他所能顾及的。

正因为这样,这一类诗必然会给读者造成一些隔膜与迷惑,但应当尊重诗人的自我选择。更何况,在布兰臣有关东沟故乡的另一些诗中,则存在着许多满怀柔情与美好回忆的篇章,这也让人们在阅读他那些较为艰涩的诗篇之余能享受到一些轻松和愉悦。

诗集第三辑“迷楼:秩序井然中的姿态多维”,或许表现出布兰臣的另一种追求。他试图从古老的扬州文化传统中挖掘和发现一些他认定有意义的东西。“向南、向北/弯曲的色块不断闪动/像一枚枚熟透的果子,落在城市郊外/那儿,青砖碧瓦,古色古香/一座座迷楼正悄然升起,又在/我的体内慢慢沦陷”(《坐标》),如果不是因为有“迷楼”一词的存在,我们不一定会感到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因为扬州有迷楼,它或许就暗含了一种象征的意味了。扬州的迷楼所隐含的故事,成为人们审视历史和体察现实的一种参照物,它甚至成为激发诗人一些诗情的导火索。

在布兰臣的笔下,从他对故乡“东沟”及其周边环境的回忆与描述,到对扬州当下各式场景的表现与领悟,始终贯彻着一种对历史可疑的质询和审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种种人物的命运遭际中,俗世的卑微同严肃的思考相交织,成为布兰臣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所以他笔下的诗性时空常常会呈现出错乱的倒置,而现实中的人性则是善恶并呈的复合体。

历史上特别是唐代诗人笔下的扬州大抵都是一些外地诗人眼中的扬州,扬州本地诗人的呈现则有所欠缺,如何从他们的笔下认识一个真实的扬州?布兰臣有志于此,但他的努力还有待检验,他诗集中涉及当下扬州的短章,虽然有一些独特的感受,但要从全貌上进入扬州的文化,还需要深入地挖掘。

或许布兰臣对诗性时空的重构和探秘,也还是一种模糊的观念。之所以要指出这一点,是因为这个特点决定了他诗歌的“小众性”品质。他的诗中有许多属于个人的“私象征”的东西,还有一些不为大众所熟悉的“用典”,在语言表达上的突兀性和跳跃性,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其特点的艺术因素,或许会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缺点和致命伤。但既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应当在自我坚持中不断严格地审视和抉择。因为,自我审视和作出抉择是一个诗人的“主权”,唯一的知情者是诗人自身。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