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忆《不虚此行来看你》:小轮椅上的大天地
孤独也可以是一种成长
1989年寒冬,王忆出生在盐城。父亲王凤刚告诉大家,王忆出生时,因母亲羊水破裂等因素,导致她长时间缺氧窒息,从此落下了脑偏瘫的后遗症。这场意外不仅使王忆双手变形,无法行走,甚至不能正常与人沟通说话。王凤刚清楚的记得,王忆八个月大的时候,她和妻子吕开萍抱着女儿买了6.6元一张的汽车票,从盐城老家赶到南京,然后第二天早上5点到南京儿童医院挂了第一个号。医生仔细检查之后判定孩子“没用了”,这让王凤刚夫妇一度陷入绝望。可是王凤刚夫妇倔强而又伟大,他们毅然决定“风雨人生路,爸妈陪你一起走”。王忆五岁那年,家庭并不宽裕的王凤刚夫妇东拼西凑了两万多元钱,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情进了北京。他们一共在北京住了53天,住的是12块钱一晚的地下室,白天辗转各家医院,打听治病的消息。各种无法治疗的坏消息铺面而来,他们甚至亲眼见到了被遗弃在医院门口的脑瘫患儿。幸运的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在北京人民医院得到了救治。王忆的第一次大手术在在腰椎上留下了30多厘米长的伤疤,但是她终于可以坐起来了!第二年,王忆的双腿又做了第二次大手术,进一步解决了上厕所浑身颤抖的问题。我们普通人真的难以想象,一个脑偏瘫患者为了能够基本正常的活着,需要付出多大的痛苦和代价。
然而,这场“命运的磨折”并没有阻止王忆对未来的向往,相反,她逆风而行,坚持奔跑,执着地用写作的方式遇见了自己最期待的风景。王忆从小就对文学有种特殊的眷恋,这也许是上苍赐给她最好的礼物。加之父母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王忆越发希望可以和普通人一样能够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9岁那年,王忆也想像别的孩子那样上学,但她不愿意上特殊教育学校,而是坚持要上普通学校。在申请多所学校遭拒的时候,终于有一所学校向他们敞开了怀抱,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自行解决上厕所的问题,同时还不能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王凤刚夫妇立马立下承诺书,坚持利用间隙时间帮助孩子上厕所,解决一切困难,才让王忆和普通孩子一样拥有了上学的机会。
王忆入学后从三年级开始,她的作文就被老师张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初中时在全市作文比赛中获得奖项。但由于各种情况,王忆初中毕业以后就不能读高中了。王凤刚夫妇在王忆居家自学时又请过五位硕士和博士给她上系统的文、史、哲课程,这让王忆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底子。等到网络全方位铺开后,王忆的文字就像是插上了翅膀,有了飞翔的空间。“我跟整个世界就同步了”,她的创作热情开始高涨,一开始在一个文学贴吧里写小说,竟然意外得到了一位编辑的赏识。一个月后,《心中的青鸟》便正式出版。随后王忆的创作就像泄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的高速奔跑起来。散文集《轮椅上的青春》,诗集《爱,不能等》《在静寂里逆生长》等相继出版。作品在《诗刊》《中国作家》《钟山》等多个报刊发表,累计出版发表作品100多万字。
“文学是可以滋养生命的”,本次新书分享会的话题一度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王忆在轮椅上的日子是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不能行走去丈量世界,更不能自如地去拥抱自然,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于她而言困难重重,艰辛非常。可是正如她自己在《谈谈我的诗观》中所说,“如果孤独是一种成长,我愿逆风飞翔……找到自己的精神水源,找到灵魂和词语的安栖之所,才得以在‘寂静里逆生长’”。成长中,孤独往往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所有人看到了王忆不屈的生命绽放。
范小青特别感动于王忆对写作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她在新书分享的会上又一次补充介绍说,从19岁起,在轮椅上,王忆用并不灵活的“一指禅”敲出9本书,陆续出版散文集《轮椅上的青春》《在轮椅上奔跑》,诗集《爱,不能等》《等待春天》《爱,无止息》《在寂静里逆生长》等。她表示,这于常人来说就已非常不易,更何况王忆常年坐轮椅,四肢不灵活,各种生活的不便可想而知。然而正如王忆自己在《后记》里所说,我无法预料将在这条路上走得多平坦或多荆棘,但一旦开始了,那就是正确的。生活的磨难阻止不了任何一个全力以赴的人,更不会亏待像王忆这样真心付出的人。
爱的滋养与反哺
教育专家吴晓茅是王忆父女的老朋友了,他对王忆的成长情况再熟悉不过。此次,他倾情的为王忆的新书做推介。他说,《不虚此行来看你》里的作品素材都是围绕社会底层、打工阶层特别是女性的生活目标、追求过程和奋斗经历展开,它们揭示了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虽然作品主角职业不同,遭遇不同,但是我们读完之后都会深深感受到这些不同类人给予我们的爱的滋养。简单的翻阅目录,我们从题目本身就不难发现女性的影子,例如《乘风破浪女骑手》、《七楼那女人》还有《金花》,这些书名有的只涉及女性职业,有的干脆连名字都没有出现,还有的则用一个名字让人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书名《不虚此行来看你》就已经足够让读者眼前一亮,更勿提目录里这些颇留悬念的题目了。吴晓茅老师特别推荐阅读《乘风破浪女骑手》一篇,他说,那真诚的、坦荡的、滚烫的、毫无保留的母爱让人感动不已,青少年读完之后,一定能进一步在生活中感知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吴老师还对《寻医记》情有独钟,她觉得那就是王忆自身情况的一种表达。《寻医记》里的王小米父女在北京看病的经历,像极了王忆成长过程中不妥协,不放弃,坚持梦想,追逐希望,努力的一步步向前走的样子。正如吴老师所说,一个残障患者甚至都将生活过成了如此灿烂的样子,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有什么勇气对生活说“不”,又有什么借口对自己说不行呢?
当然,王忆能成长成今天的样子,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家庭教育就能做到的,吴老师在本次分享会上也对教育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教育可以被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对生命的成长来说缺一不可。虽然它们在某个阶段某个环节会发生不同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说,这三种教育的互相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他坦言,从王忆这个特殊的生命个体而言,每一种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倚赖家庭教育,王忆有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保障,虽然她的病情给了家庭非常沉重的负担,但是王凤刚夫妇给予了王忆一个非常肥沃的土壤,奠定了她受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滋养了她的生命;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融合教育”所提供的正常的学校环境让王忆有了一个与普通人交往的机会,学习普通人学习的内容,感受普通人求学的生活,这让她得以正常的发芽滋长。这里吴老师肯定了特殊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但同时更赞赏“融合教育”给予特殊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这对王忆成长成一个正常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而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吴老师认为社会对文学的关注给了王忆一个至关重要的成长平台,它让王忆茁壮成长,并长成参天大树。
发布会结束后,王忆坚持亲自给每一本买书的读者签名。我拿着书上前,翻开扉页,低下身子,虔诚的放在她的面前。我看到她颤抖不已的手在扉页上舞动,不一会儿一个刚硬挺立的“王”字已赫然眼前;“忆”字就很特别了,除了一个不算标准的竖心旁,还有一个大大的笑脸。这大概是她特意为读者设计的,像极了她抬头看我时,那天真烂漫、纯澈无邪的笑容。
轮椅上奔跑的文字
离开会场的时候,王忆的父亲王凤刚给我们补充说,王忆说话不行,她接下来的生活有一个很大的愿望就是学说话。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说话的作家笔下能流淌怎样的文字。大概是我太想了解一个脑偏瘫作家的内心世界,于是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她的新书《不虚此行来看你》。
整本书涵盖了11篇短篇小说,加之王尧老师的《序言》和王忆自己写的《后记》,一共13篇。我在7月11号的晚八点看完这本书,新书分享会是在前一天的下午四点一刻结束的。我以为要写好一本书的读后感必须得认真地读过这本书,不然对不起写书的人。这大概是常年做语文老师的缘故,文本细读已然成为习惯。读这本书的态度,我可以用虔诚来形容,因为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想起王忆用“一指禅”将一个一个字敲出来的情景。
这11篇短篇小说几乎都涉及到了爱的元素。或来自纯洁懵懂的青春暗恋,或来自血浓于水的父母亲情,或来自的刻骨铭心的生死爱恋。总之,爱的旋律贯穿整部小说集的始终。坐在轮椅上的王忆,用丰富的“爱的表达”展现着她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思考,用理智的成人思维编织着有逻辑的故事想象。
王忆文字里的“爱的表达”是智慧的,是充满艺术的,是精心巧妙且动人的。我最爱的《糖葫芦》一篇中老父亲中风糊涂后一句拉长的“糖——葫——芦”,让佳敏随窗外飘飘洒洒的银杏叶回到了她五岁半那年,那一年,父亲用五分钱的糖葫芦埋下了对小慧独特的爱。整部作品中像《糖葫芦》那样精致的安排不止一处。它是《不虚此行来看你》里罗星明和珺茹意味深长的拥抱,真相却是朋友间义无反顾,大爱无疆的款款深情;它是《七楼那女人》里许莉文历经情感挫折,看破世间风尘,却再次遭遇初恋罗敬平住对门的难了之情;它是《过户》里老太太去房产交易中心却还带着个沉重的保温瓶,直至和洪玲吵翻中风晕倒,保温瓶的鱼汤流了一地,还在惦记三丫头喜欢喝鱼汤的慈母之心……
王忆这部作品里十一个故事都是以女性为主角,正如王忆自己所说:“她们的命运各有各的曲折,也各有各的幸运,就像这个世界上人们每分每秒都在上演各自的喜怒哀乐。我只是把我看到的、捕捉到的以及构想到的串成了我理想中的场景和语言。”
一个成熟的作家不在于她发表过多少作品,而在于她可以观照这个时代。作家应该是带着使命感的职业,他们应该是可以立足这个时代,为社会发声的。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我们可以发现处处与时代相联系的元素。无论是《过户》里祖孙三代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还是《乘风破浪的女骑手》里当下部分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都是社会现实的观照。而紧密地把握当下时代脉搏的莫过于《站在桥上看风景》和《隔·年》了。
《站在桥上看风景》虚构了一对前往武汉旅行过年的情侣在遭逢新冠肆虐时的无助,恐惧和生死相隔的悲痛。一个被隔离在酒店,一个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一对年轻的恋人面对“天灾”的急剧降临手足无措。正如我们抗击疫情,战胜新冠的决心一样,王忆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异样的温情。被隔离在酒店的司琪最终迎来了“解禁”,她拖着行李箱走出酒店,“远处传来江汉关大楼的整点钟声,一束明媚的阳光刺破黎明后,成百上千被隔离的人蜂拥而出,就像暂停很久的电影忽然又重新开启了播放。”当她搭上出租车去往长江大桥时,“那个满眼笑意的男人竟然举着戒指向她问好:你好!我是另一个时空穿越回来的徐文天,你愿意让我成为你这座桥上一生的风景吗?”奇幻又瑰丽的想象,朴素又美好的寄托,具有中国化祈祷式的祝愿通过时空交叠和穿越完成了最后的结尾。你不得不感叹,王忆笔下大胆的想象何尝不是我们对人生大团圆结局的渴盼和对祖国未来大好前景的憧憬呢?
至于《隔·年》里的芸汐,等来的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及时救助,也是她暗恋多年的晖宁哥被召唤而至的命中注定。防护服上写就的字温情且互动:我也在等你。所有的艰难和恐惧都在瞬间被瓦解,剩下的是余韵荡漾的浪漫和感动。不得不佩服王忆,总有着化解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正如她化身王小米表达对健康、自由、阅读和交往的渴望;正如她化身“抹茶拿铁”表达对自身情感需求的进一步祈盼;正如她在最后一篇《寻医记》里对自己未来的美好祝愿:
微风徐徐拂京城,林木茵茵又逢春。“当她经受多舛的命运、疾病的折磨、坎坷的经历,那又能怎样呢?冰雪迟早都会融化,小草会生长出坚韧的新芽,阳光会照耀在稚嫩的脸颊。坚强而喜悦的焰火,最终将在寒冷中温柔绽放!”这大概就是王忆对自己未来最炽烈的告白吧!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