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历史上究竟有几个黄裳?作为道士和武林高手的黄裳最出名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转载 点击数:

香港电影《双瞳》是我比较喜欢的恐怖片,拍得很大气,梁家辉、刘若英主演,讲一个妄图成仙的故事,整个影片情节曲折,画面刺激。

电影里的“双瞳”指的是一个人眼睛中有两个瞳仁。还提到宋朝有个人叫黄裳,目有两瞳,能日观千里,夜窥鬼神,专杀人魈(为非作歹的坏人或鬼),然后得道成仙。香港有黄大仙庙,供奉的就是黄裳。目有双瞳倒不奇怪,《史记·项羽本记》就指出“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都是具备双瞳之人。

倒是对这个“宋朝的黄裳”有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知道的黄裳是当代作家,现在还健在。那么到底有几个叫黄裳的人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一、作为作家的当代人黄裳

最早接触的黄裳,是我买的散文集《榆下说书》和《白门秋柳》的作者黄裳。

黄裳,原名容鼎昌,一九一九年生。山东益都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四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结集有《锦帆集》、《关于美国兵》、《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清代版刻一隅》等三十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他为什么取个笔名叫黄裳呢?原来是作者心仪当时的当红明星黄宗英,愿作“黄的衣裳”,故叫个黄裳。

著名画家、散文家黄永玉评说黄裳文章是“既结实又有品位”、“既美丽又有用”,故而“横空出世”,迥异流俗;著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称道黄裳真正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因而其散文视域既雄放阔大,又注重历史细节,深情冷眼,文简质腴,绝无长期以来充斥文坛的“文艺腔”,构建了一个极具魅力、巍然可观的“散文王国”;邵燕祥认为,在黄裳的散文中可以看出“文史不分家”的传统。黄裳的散文集书店中都能买到。

二、作为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南宋礼部尚书黄裳

看过《双瞳》后,我查了《宋史》,在列传第一百五十二中找到了黄裳。“黄裳字文叔,隆庆府普成人。少颖异,能属文”。记得比较细致。

黄裳,南宋时剑阁人,字文叔,号兼山。生于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他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

黄裳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孝宗乾道五年中进士,开始任巴州通江尉,在任中,他继续研究文史,还钻研天文地理,作社会调查,考虑治国安民之道,孝宗皇帝知道后,晋升为国子博士。在这期间,他用大量历史事实,向孝宗皇帝说明军队屯田积谷的好处。

为了安定国家,维护统一,黄裳晋谏光宗,“定行都”、“课吏治”、“设重镇”等三项振兴国家的主张。他说,“中兴规模与守成不同,出攻入守,当据便利之势,不可不定行都;富国强兵,当求功利之实,不可不课吏治;捍内御外,当有缓急之备,不可不立重镇。”他提议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行都,以便出攻入守。“课吏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设置机构和官吏,不能冗繁,就是“精兵简政”。黄裳建议在汉中、囊阳、江陵、鄂渚(今武昌市)、京口(今镇江市)设立五个重镇,分派大将固守,建立起一条牢固的防线,保障南方不受侵犯。同时富国强兵,争取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这些正确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思想。

绍熙二年,黄裳晋升为起居舍人,他精心绘制八幅图呈送皇帝观看。八幅图是:太极图,三才本性图、皇帝王伯学术图、九流学术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百官图。黄裳所绘八图,有六图已经失传,现存只有天文图和地理图。这两幅图于1247年由王致远刻在石碑上才得以流传至今,现存在苏州博物馆,是当今世界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奇珍,已载入人类科学史册。现在,世界有不少天文、地理科学工作者前往参观考察,两幅图中,尤其珍贵的是“天文图”(又称星图)。这幅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古代星图,其星多达1440颗。欧洲直到公元15世纪,著录于星图和星表的星数只有1022颗。黄裳所绘的星图不仅星数众多,而且比较准确,它对研究古代恒星和论证现代恒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黄裳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黄裳不仅在科学上有重大的贡献,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和公正廉洁的品德、鞠躬尽瘁的精神,都值得后人学习和尊敬。他经常劝告皇帝要以国家为重,身先士卒,勤于学习,多虑国事,树立威望,使得群臣敬服,国家安康。绍熙三年,黄裳任中书舍人时,晋谏光宗说“凡遇事如果不把心摆公正,固执自己的偏见,这就是私心;私心一滋长,便会对持不同意见的劝谏者不满,进而想抓住枝节问题证明正确,此便是胜心,胜心一发展,就会视劝谏者为仇人,于是寻岔子,找借口将其驱逐之,这就是忿心。因私而生胜,因胜而生忿,那么许多事情就不能正确处理了。

绍熙四年,黄裳晋升为给事中兼侍讲,他又经常劝谏君王,在处理人的时候注意八件事;念恩、释怨、辨谗、去疑、责己、畏天、防乱、改过。这些话的意思是:在惩罚身边亲近之人时,只能按罪过的轻重量刑,不能因为他过去对自己有恩情而减刑;在处罚疏远的人时,要排除过去对他的怨恨之心;不管处罚什么人,都要弄清其罪证是否确实,有没有被人诬陷和诽谤的情形,凡事都要重证据,不要单凭怀疑之心就随便处罚人;在处罚下级的时候,要责备自己;凡处罚人都要看是否合符天意顺从民心;要防备因处罚不公正而出乱子;处罚人并不是目的,而是要教育人改过自新。黄裳的这些思想今天还有着借鉴作用。

黄裳一生苦谏尽忠,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绍熙五年(1196午)七月,宁宗即位,拜黄裳为礼部尚书兼侍读。这时,他已经病得不能入朝劝谏,就躺在床上写书面奏章,临死前不久,他还送给宁宗三句说:“笃于孝爱,勤于学问,薄于嗜好”。直到死时,还口占遗表而卒。终年49岁。死后赠资政殿学士,理宗嘉定年间谥封“文忠公”。

正因为黄裳一生忧国忧民,死后人民怀念他。在他的家乡——剑阁县,人们为他修了兼山墓,并将他的生平功绩镌刻在石碑上。明清两代,当地官府、百姓又对这些建筑物进行修葺,他的功绩世代被人称颂。黄裳的文集叫《兼山集》。

三、作为词人的黄裳

上网查的时候,又查到一个黄裳,同样官至礼部尚书,真是有意思。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比上一个黄裳要早100年,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历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让人心醉,观赏把玩不已”,代表作有《卖花声》、《永遇乐》、《宴琼林》、《喜迁莺》、《减字木兰花》、《渔家傲》、《蝶恋花》等,其中以《减字木兰花》为最著名,流传很广。

该词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场景,以红旗、绿柳、烟波、金碧西楼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击、欢声等震耳欲聋的声响来渲染热烈的气氛和紧张的行动,再现了当时的火暴场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其震动人心的效果可与潘阆那首著名的描写钱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就收录了黄裳的这首《减字木兰花》“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有《演山先生文集》,其词结为《演山词》,与南宋黄裳的作品集《兼山集》的名字都差不多。

四、作为道士和武林高手的黄裳

《双瞳》中提到的道士黄裳,最早出现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第十六回“九阴真经”中,通过老顽童周伯通的话介绍的。

小说中的黄裳是一个武林奇人,为报仇一口气练了40年的武功,等武功练好后,仇人早死了,只好撰写了《九阴真经》,引得江湖一片混乱。这自然是小说言。

原来这个黄裳就是北宋礼部尚书、词人黄裳,他之所以从官员、词人演变成道士,原因是黄裳在福州做知州时,当时的宋徽宗访求天下道教遗书,派人送到福州后,由黄裳监督印制,所刊道藏称为《政和万奉道藏》,影响很大。

能把道教的书印得那么好,自然“道行”非凡,用周伯通的话说,“他生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杀他的头,因此一卷一卷细心校读,最后便精通道学,竟成为一位武功大高手”。

黄裳刻过道教的书,加上宗教的影响力,后人就想当然地把黄裳说成了道士,这就是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电影《双瞳》中的黄裳,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个黄裳。

五、清朝的道人黄裳

在网上,又查到一个黄裳,看样子也有些来头。

清末道教内丹学家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其生平事迹不详。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可知他曾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云游至四川自流井(今属自贡)地区,为当地好道之士所挽留,设乐育堂讲授内丹诀法,十余年后解馆离去,不知所终。

黄裳讲道的内容,由其门人笔录而成《乐育堂语录》、《道德经注释》(又名《道德经讲义》),黄氏亲自撰写的著作则有《道门语要》一书流传于世。黄裳的著作先是在清朝光绪年间以木刻本刊行于四川自流井地区,民国初年龙腾剑、江起鲲等改以铅印重刊,于是流传全国。后又多次刊刻,并流传到日本和泰国等地。

现代道教学者大多重视黄裳的著作。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道教家陈撄宁曾说:“道家南北两派,各走极端,而实行皆有困难,其势不能普及。惟陈希夷、邵康节一派,最便于学者,黄元吉先生所讲,即是此派,最上层的天元丹法,只要看黄元吉先生所著《道德经讲义》并《乐育堂语录》二书,已足应用,不必他求矣。”

编纂过《道藏精华》的台湾学者萧天石称黄裳的著作“其要尤在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万世之人心。……以之为用,可以明心见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如此高的评价,也许只能看作是一家之言,但黄裳著作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清朝的黄裳和南宋的黄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都与道教有关。

综上所述,黄裳共有4个,北宋、南宋各1个,清朝1个,当代1个。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