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长篇小说《藏獒》读后感
多年前,读过2013年版杨志军老师的长篇小说《藏獒》。今年夏天带孩子泡书店,孩子从书架上找到2017年版的《藏獒》买了回来。我心中不禁感慨,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能给两代人的心灵带来精神上的滋养是多么难能可贵。高寒辽阔的青藏高原、素有“东方神犬”之称的藏獒、藏地神秘的人物故事,这一切构成了一本书难以言说的吸引力,虽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想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在其短暂有限的一生中,无不需要来自文学艺术的滋养、浸润、映照、启迪、感悟、引领和支撑,唯此才能无限量地拓展生命的深度、厚度与广度。于是,时隔多年之后,我再一次和一个少年一起重读《藏獒》,再次与藏獒对视。
杨志军这样叙述他与藏獒感情的由来:“一切都来源于怀念——对父亲也对藏獒。在我七岁那年,父亲从三江源的玉树草原给我和哥哥带来一只小藏獒,父亲说,藏獒是藏民的宝,什么都能干,你们把它养大吧……一晃就是十四年……远远看到一只硕大的黑色藏獒朝我扑来,四蹄敲打着地面,敲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鼓声……但是,黑獒没有把我扑倒在地,在离我两步远的地方突然停下,屁股一坐,一动不动地望着我。随后跑来的藏民旦正嘉叔叔告诉我,黑獒是十四年前去过我家的小藏獒,它认出我来了。我对藏獒的感情从此产生。 ”
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都会被造物主打上一个印记,需要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终极疑问,几乎每个人迟早都会遭遇到这样的困惑。生命形态缔结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人要面对与大自然的关系,与社交网络的关系,还有与自己的关系。没有谁的一生能逃脱通过亲情、友情、爱情等关系完成对自我的确认。一只藏獒,“你仅仅喂了它一个月,十四年以后它还把你当作亲人,你做了它一天的主人它都会牢记你一辈子,就算它是狗,也足以让我肃然起敬。 ”对这样一只生灵,何止是肃然起敬,我相信每个人读到这样的句子,内心都还会生发出一种感动,一只藏獒是在用它的生命来和一个人缔结牢不可破的信任关系。我想,不管是谁遇上这样一只藏獒,内心都会被深深温暖到。
“一年夏天,我去结隆乡的牧民尕让家做客,住了短短一个星期,他家那只大黑獒对我的感情就深到一日不见就满草原寻找的地步。使我常常猜想,它是不是父亲喂养过的藏獒。几年后我要离开草原,正好从结隆乡出发。大黑獒看我打起行装坐进了汽车,知道这是一次长别离,就对汽车又扑又咬,牙齿都咬出血来了。在它的意识里,我是迫不得已才离开它的,而强迫我离开的,正是这辆装进了我的该死的汽车。后来听说,我走了以后,大黑獒一个星期不吃一口食不喝一口水,趴在地上死了一样,好像所有的精气神包括活下去的意念都被我带走了。 ”这是一只多么重情重义的藏獒啊!在这个人心浮躁追求快节奏高速度的社会,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你能遇到几个如此这般对待你的人呢?大千世界,生命中人来人往,人们习惯了、淡然了不管谁离开了谁都要照常生活。而我,却在心里无比期望,往后的日子也能遇见一只以生命相托的大黑獒。
“父亲为什么喜欢藏獒呢?我问父亲,父亲不假思索说:‘藏獒好啊,不像狼。’父亲的思维,是草原人的思维。在草原牧民的眼里,狼是卑鄙无耻的盗贼,欺软怕恶,忘恩负义,损人利己。藏獒则完全相反,精忠报主,见义勇为,英勇无畏。狼一生都为自己而战,藏獒一生都为别人而战。狼以食为天,它的搏杀只为苟活;藏獒以道为天,它们的战斗是为忠诚,为道义,为职责。狼与藏獒,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每当父亲评价那些喜欢整人的人、剥夺别人生存权利的人、窝里斗的人、阴险诡诈的人时,总是说:‘那是一条狼。 ’”动物世界生存依靠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而在人的社会里,有很多具有狼性品格的人,就像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狼少了,狼性和狼的文化、狼的崇拜却横行起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动物世界,在大草原上,狼和藏獒是对立的,一只藏獒绝不可能和一只狼交上朋友,一只藏獒会坚守属于它们的品性界线。而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往往会践踏规则失去底线,这真是人不如“藏獒”的地方。
“大雪成灾的日子里,正处在第五胎哺乳期的大黑獒那日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到了尼玛爷爷家……尼玛爷爷、尼玛爷爷的儿子班觉、儿媳拉珍、孙子诺布与看家狗瘸腿阿妈、斯毛阿姨以及格桑和普妮,一个个蜷缩在就要被积雪压塌的帐房里,都已经饿得动弹不得了。大黑獒那日立刻意识到自己应该干什么,它先是走到尼玛爷爷的跟前,用流溢着同情之光的眼睛对他说:‘吃吧,吃吧,我正在喂奶,我的身体里全是奶。 ’说着它骑在了躺倒在毡铺上的尼玛爷爷的身上,用自己的奶头对准了尼玛爷爷的嘴。尼玛爷爷哭了,他边哭边吃,他知道母獒用奶水救活饥饿之人的事情在草原上经常发生,也知道哺乳期的母獒有很强的再生奶水的能力,不吃不喝的时候也能用储存的水分和身体的脂肪制造出奶水来,但他还是觉得母獒给人喂奶就是神对人的恩赐,是奇迹。 ”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