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民间文学
网络时代,人们与传统社会同但是更大的是差异的沟通方式,必将引领民间文学的新走向。以往对于民间文学的定义,必将拓展其内涵与外延。
网络世界汇聚了民众的智慧和情感,因此发掘和研究网络时代的民间文学,可以看到民众当前的理想追求、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透过网络话语,可以观察当代颇为复杂的社会心理。民众面对着时代变革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同时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有些无可奈何,因此往往以调侃、戏谑的态度来呈现。这样,既满足了心理宣泄的需求,又维护了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网络民间文学:在场感的制造,匿名性、变异性与集体狂欢。传统因子得到张扬。
1.在场感的制造。和传统民间文学相比,网络上的民间文学很大一部分并非源于口头或依靠口头传播;相反,它有电子文本。但这并不影响它源于民众生活、在民众中传播的本质。正如有学者所言,网络中的写作是带有民间口语书写特征的,因为写者总在努力保持“说话”或“聊”的在场效果。他们往往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电脑屏幕前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的数以亿计的普通民众正是预设的接受群体。所以网络写作和阅读也具有民间讲故事或笑话时所需要的现场气氛和听众群体,非常类似民间文学的讲述状态:重要的是如何把故事讲得有吸引力,而不是把文本复杂化、陌生化。
例如微博中颇为流传的一则笑话:清晨,唐僧从梦中醒来,发现悟空跪在床前,就问:“悟空,你怎么了?”悟空满脸泪水地说:“师傅,我求您了,下次说梦话,不念紧箍咒,行吗?”与《西游记》的联系,增加了人们的熟悉度;情节简单生动,便于记忆。微博主随时随地更新消息,发布笑话,其心理预设是好友圈能及时看到,借此与“好友”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
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民众新的交流工具,人们借助媒介制造“在场感”和亲切感以维护人际关系。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间文学的口头交流;另一方面,它又帮助仍然存在的口头传承得以顺利完成。
2.匿名、变异与集体狂欢。网络中,人物的身份是隐匿的,匿名性既是网络海量信息的客观结果,也是网络民间文学和文化创造不可或缺的基础,很多面对面交流时怯于表达的内容都可记录在网络中。网络传播过程中,每个人可以随时加入自己的所感,改造或提升原文本,让它更精彩,有更多的受众。这种创作的期待与互动正符合民间文学的产生机制。
网络为民间文学异文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网络民间文学生态异常丰富。民众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尽可能发挥想象力,把一句话衍生成一段话,甚至意义与最初话语有本质差异,最大程度地体现变异性。例如:最初简单的一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伴随着流传异文不断丰富,其中一条便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不要牵挂妹,妹只是两行泪。不要恶搞姐,姐会让你吐血。不要小看弟,弟可是兴奋剂。不要羡慕爸,爸只是个神话。不要忽略妈,妈当年一朵花。”人们会逐渐加入熟悉的角色,融合自己的智慧,丰富文本。
网民并非不关注宏大叙事,但他们用简便的形式所记录的见闻思考与喜怒哀乐,在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交流却更为迅速。由于民间文学首先是民众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才产生的,其次才是与他人交流,因此更大程度上是消解世俗的压力,偏向于娱乐和游戏性质。例如对“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信春哥,得永生”等句式的全民改写。网络的流行词句往往也会影响日常口语交流,为了获得群体认同,人们也会引用网上传播较为广泛的词语、句子或段子,诸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
网络的开放使言论颇为自由,因此思想火花俯拾皆是,同时也产生很多“泡沫”,但这更反映了时代的面貌,最大程度地展现出真实。网络因此成为民众的狂欢盛宴,众声喧哗恰好体现了网络文学的民间立场,没有众声喧哗,其民间性也无从说起。
3.对传统因子的继承与发扬。由于网络极大的开放性,参与创作的群体范围扩大,使民间文学不断突破传统类型和话题。与传统民间文学创作人群相比,使用网络的群体受过更好的教育,知识文化水平也较高。因此,不断会有折射社会生活、工作环境的各种笑话、故事或谣谚流传开来。
内化于民族认知的传统因子,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或某种品德、情感,是能够迅速被唤醒的记忆。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本是表现封建礼教下的爱情悲剧,当代人却用以表达某种生活情绪,如:“少壮不努力,自挂东南枝”,“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自挂东南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自挂东南枝”,“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等。这些句子似乎缺少隽永的感情,但却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也表现了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体认,这既是对生活的戏谑,又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情绪。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电脑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消解了其神圣与精英感,那就是网络民间文学真正繁荣的世界。
(编辑:moyuzhai)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
何常在:让网络文学更好表达当代中国
网络文学的兴起,源于互联网的诞生。经过20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成熟期,成为阅读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如何以网络文学表达当代中国的故事,以现实题材书写...[详细]
茅盾文学奖得主、网络文学名家首度同台
月12日,由《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腾讯集团、阅文集团协办的“文学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灯年度书单发布暨阅文名家系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