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狼》:贾平凹的小格局
身为陕西人,从上小学时就知道有个作家叫贾平凹。上初中后,伙同党羽遍翻他的盗版小说尤其是《废都》,只为见识那些□□□□及其周围的文字。遍读□□□□后,高中和大学对贾平凹的作品一直提不起精神。甚至在那所任何老师都会提起贾平凹并且引以为傲的大学,我也从心底鼓不起劲来正儿八经读。
那一年贾平凹的《秦腔》在《收获》上分上下两部连载,舍友们相互传阅,大肆评谈,我一个没忍住借过来读了,咬牙切齿地读完,觉得实在算不上好,臃肿繁杂,逻辑不清,收放费力,许多意图在将要到达指向之时沦于含混(这并不同于海明威的“冰山”或卡佛的“极简”)……
此后听见老师同学朋友媒体的一边倒的好评,我真心感觉到了对贾平凹作品的接受无能。也就打消了系统读其他作品的打算。
再后来,零七八碎地读了他一些散文和中短篇,几年过去了,也重翻过《废都》,但其他长篇始终恐惧于重新拿起。得知《秦腔》得了茅盾文学奖,在心底深处,为茅奖不值。与另两位陕籍作家的茅奖作品相比,《平凡的世界》虽然语言粗糙,但其中有大寄托存在,那种诚意和笔力,是配得上茅奖的;《白鹿原》更不必说,虽然有明显的模仿某些外国小说的痕迹,但其史诗图景和作者的精刻细琢,无疑为茅奖立了一个标杆。
读那些短篇和散文时,我就逐渐意识到,贾平凹作品的思路和格局都有些问题。在这次读完《怀念狼》后,再回想《秦腔》,我更加确信了这种判断。
甚至可以这么说,他语言功底颇好,一些想法极显灵光,但照此发展,他不会成为真正的文学大师,因为他的思路和格局。
《怀念狼》中,一些语句,尤其是“背景”中那几页概述性的故事,语言凝练古朴,有古代传奇小说的风骨,读到这里,我以为我终于要对贾平凹的认识改观了,可是往后,故事主体开始,他的语言又开始绵密了,甚至可以说不是绵密,是《秦腔》里那种臃肿繁冗。如果说这种语言是他的主动的美学追求,我不同意,我更倾向于是他的本质风格,或者说,是对写作语言的调节无能。
语言还不能算作影响大的一端。
贾平凹喜欢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民间段子,尤其是笑话和荤段子,这实在算不得一个高明的做法,可是他自得其乐,乐此不疲。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一、使作品的统一风格变得割裂、破碎;二、使情节流动变得滞碍、臃肿;三、显示了作者的思想底色与审美基调。
这里面,作者的思想底色与审美基调对于作者和作品的影响是致命的。可以这么说,综合书中所写的情节和许多细节,我们可以看到,贾平凹思想底色和审美基调趋向于低俗(低俗于生活虽不可避免,但绝不应成为常态和主流)、怪异(怎么怪怎么写,不管有多生硬)、神神叨叨(魔幻与玄想是风格,神神叨叨与人相关)等等等等。他的作品所展示出的格调普遍不高,小农意识浓重,无非围绕着饮食男女来写,但是不像张爱玲她们来得如此世俗如此深刻,他呈现得是更多是丑和猥琐,并且丑得精神,猥琐得浑然天成而自得其乐。这就是贾平凹的小气,小格局,文学什么都可以表现,甚至可以无底线无下限,但是作品一出,格调毕现。贾平凹作品的题材、眼光,都还嫌狭窄,无力,不够“广阔”,不够“纵深”,不够“大气”。
另外,就写作调控上来讲,贾平凹的长篇往往不能简明,有很多逻辑思路不清、旁逸斜出的支脉。事实上,此后综合全篇考察,这些旁逸斜出往往是并不必要的。他的段落主题也经常出现摇摆,写着写着就不知所云,忽然出现大段大段的让读者如堕五里雾中的情节和议论。
当然,以上讨论中,我并没将《废都》纳入在内。在我看来,《废都》是一部贾平凹展现了野心和图谋,然而由于能力有限,最终并未写好的好小说。虽然它的□□□□最多,但由于作者用力过度,物极必反,它却成了比较干净,比较脱离贾平凹小格局的不可多得的贾氏长篇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以后分解吧。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