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传承黑龙江精神 书写人民史诗(节选)
二2021年黑龙江文学发展总体态势
2021年,黑龙江文学创作在建党百年的隆重纪念活动中拉开了帷幕,广大作家在传承黑龙江精神,书写人民史诗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省作家共出版84部作品,在报刊以及文学网站发表各类体裁作品近千部(篇)。桑克、杨知寒、赵亚东、赵仁庆、王长军等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发表于国家级文学期刊。对外翻译交流方面,在墨西哥出版的西班牙语《中国小说》,收入阿成、何凯旋、袁炳发等人的小说。此外,何凯旋等人的小说集《加缪之死》在智利新普雷门特出版社出版。
2021年,全省作家作品获各类文学奖项及征文奖近200项。其中,黑鹤的《驯鹿六季》获中国作协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张雅文的《妈妈,快拉我一把》获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奖。鱼人二代的《故巷暖阳》获第五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三届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鱼人二代的儿童文学作品《长脚博物馆》荣获“非童凡响童心入梦”儿童文学数字传播银奖。在第四届茅盾新人奖评奖中,耳根获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沐清雨获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提名奖。在第十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评选中,任永恒、秦萤亮、常新港的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在第九届冰心散文奖评选中,袁炳发的《柳青的老乡》获散文单篇奖。在2021年发布的《诗刊》2020年度陈子昂诗歌奖评奖中,赵宝海的《象外心籁》获诗词奖。
2021年,黑龙江作家整体呈现出全方位的影响力。耳根作品《一念永恒》荣登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0年度)IP改编影响力榜。全勇先编剧的电影《悬崖之上》在全国和北美热映,创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票房新纪录。张雅文的《为你而生――刘永坦传》跻身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王鸿达的长篇小说《父亲的入党申请》列入中宣部“建党百年”重点跟踪项目。冯晏的诗歌《时间上的梅花螺丝刀》入选《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度文学排行榜。耳根、鱼人二代被中宣部评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一)高扬黑龙江旗帜引领时代风尚
2021年,是黑龙江文学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建党百年之际黑龙江文学馆正式开馆,预示着黑龙江文学进入了传承有序,高扬本土化地域化旗帜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要对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趋向。黑龙江文学馆的建成,正是盘点家底梳理历史文脉,使其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全省人民干事创业力量源泉的重大举措。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实体的成功运作,凸显出黑龙江人前所未有的历史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了黑龙江广大作家和全体黑龙江人,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文学创作方面,以张雅文为代表的作家,倾情投身于地域文学创作中,用心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黑龙江故事。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为你而生――刘永坦传》,为传承本土文化弘扬黑龙江精神带来了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冲击波。2021年9月26日,由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出席发布会并发表讲话。省政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迟子建以音频形式向发布会致辞。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校长韩杰才出席新书发布会。刘永坦院士以音频形式对大会表示祝贺。新书发布会的主角、身居外地的作家张雅文则以现场视频连线的形式与广大读者分享了本书的创作体会。
2019年,当张雅文受省作协委托接到创作任务,为83岁的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奠基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做传时,她已年届75岁。面对百般推辞不肯接受任何采访的刘永坦院士,她坦言:“我从南方专程跑回来采访,还带着摔坏腿的、拄着双拐的爱人,并不是为了给刘院士个人树碑立传。写刘院士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也是广大青少年的需要!我们今天的社会,太需要刘院士这样默默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了。”由此,两位在各自领域勇于攀登高峰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大写的人,终于达成默契,共同建构这座黑龙江报告文学的历史丰碑。
张雅文在文学创作领域是一位多面手,是黑龙江文坛的常青树。早年她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取得很高的收视率。她的报告文学《生命的呐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习近平主席把她的反战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国礼赠予比利时国王菲利普,为黑龙江文学界争得巨大荣誉。这样一位荣誉加身的作家,她的创作历程预示着此次采访,走近刘永坦院士,必定不虚此行。张雅文在她的创作中,以宏阔的视野和挥洒的笔调,满怀激情地将一位生于战乱,立志终生为国效力的科学家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共和国院士身上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
张雅文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体现出弘扬黑龙江精神的文化自觉,体现出她对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思考。她心系黑龙江,心心念念地为黑龙江加油助威。她在书中写道:“这些年来,由于技术更新较慢,过度开采、寒冷、地域偏僻等诸多原因,黑龙江这个老工业基地沉默了,不仅是黑龙江,整个东北三省都沉默了,落伍了,再也没有当年的红火,好多人才纷纷南飞。而留下来的,把一生都献给黑龙江,而且成为国宝级的人物,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龙江人沉默得太久了,太需要令人振奋的宣泄了,太需要这种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楷模了。”正是这种对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理想情怀,对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感,激励着张雅文克服各种困难义无反顾,将一位从出生到青年、中年直到老年,爱国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刘永坦院士动荡而伟大的一生为读者清晰地展示出来。这是一部书写黑龙江人的厚重大书。张雅文以其坚定的立场为时代立传,为中国科学家团队立传,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立传,其影响必将是深远的,也必将是跨时代的。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王鸿达的长篇小说《父亲的入党申请》,以史诗笔法书写了后英雄时代的小人物。《父亲的入党申请》跨越近四十年的时代变迁,寻找尘封往事,一些被淹没到时间深处的共产党人的历史由此浮出地表,使人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基层力量。
小说并没有直接书写英雄,没有直面共产党人为信仰牺牲在战场上的惨烈,而是以缓慢的调式为读者讲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为读者翻开了共产党人关于信仰的大书。一批平凡而立场坚定的共产党人,身上或许有很多人性的弱点,但他们都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尽管无数共产党人在革命胜利后回归平凡生活,有很多人还被误解猜忌,甚至死亡都没能还他们公道。但这些人,不仅打下江山,还成就了当代中国的宏伟基业。这正是作者力图呈现的平凡共产党人形象。对平凡共产党人的追溯式表现手法,体现出红色题材后英雄时代的书写趋向。
(二)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成功转化
影视剧创作,一直是黑龙江作家重点关注的领域。黑龙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古往今来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无论是古代东胡族系后裔鲜卑、契丹、蒙古,还是肃慎族系后裔女真、满族,都充分利用黑龙江丰厚的地域资源和北方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发展了自身强大势力,并向外部展示其包容阔大的胸怀。近现代以来,处在欧亚大陆要冲的黑龙江,受地缘政治影响,先后接纳了俄罗斯、日本、朝鲜等亚洲和欧美国家移民,在东北亚格局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中东铁路先天地存在一条“红色之路”,使得哈尔滨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俄苏文学,成为向关内传播马克思主义俄苏文学的中转站。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11个军,有9个军在黑龙江深山老林抗击日本侵略者。经过漫长的14年苦斗,抗联队伍由最初的3万余人到抗战胜利时只剩下千余人,是中共党史上三大最艰苦的革命斗争之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无数大开大阖的历史瞬间,充满戏剧性元素。
2021年,由全勇先编剧、张艺谋导演的谍战电影《悬崖之上》上映仅51天,票房突破11.76亿元,成为轰动一时的年度大片,也创下张艺谋导演生涯中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全勇先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他以一种历史学家严谨的考证,谍战剧作家善于制造紧张悬念、步步为营处处埋梗的手法,将敌我双方置于殊死较量中,把读者瞬间带入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作恶多端的历史背景中。循着这一线索,在历史深处捕捉寒冷严酷的两军对垒中,隐蔽战线的中共地下党赴死的坚定表情。作为主旋律谍战电影,如此高票房不仅仅因为贴合红色题材,很大程度上与此前全勇先的谍战电视连续剧《悬崖》的成功有关。全勇先在创作电视连续剧《悬崖》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个非常好的电影故事,于是同时创作了《悬崖之上》电影剧本。“《悬崖》在全国热播后,斩获包括第18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电视剧金奖、‘白玉兰’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它几乎囊括了当年所有重要奖项,成为电视剧业内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一部有着轰动效应的电视连续剧,一位业内顶级编剧,推出《悬崖》前传《悬崖之上》电影,如同埋下了一个大瓜,观众必然翘首以盼。这是影视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产业链策略,也是一部优秀影视作品所产生的后效应以及协同效应。
《悬崖之上》虽然是一部谍战电影,但观众从中看不到像某些谍战电影对英雄的神化和故弄玄虚的花哨,反倒在剧情的紧张推进中被压抑到窒息的程度,时时刻刻渗透出正面人物的悲剧感,这与全勇先所讲述的英雄立场有关。对于作家来说,深沉是他所要表现的谍战人物的内在力量,也是触及观众泪点所在。何为战争中的英雄,在战争机器面前,作家没有突出强调人物的高大威猛,而是强调冷酷下埋藏的温柔。他用极细微的动作把主要人物张宪臣看到马迭尔宾馆前流浪男孩时所做出的本能反应,寻找儿子和女儿的内心张力瞬间爆发出来。就是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张宪臣用了真情,他仔细辨认眼前的男孩,觉得可能是他流浪的儿子,这位铮铮铁骨的男子汉由此被特务抓捕。隐蔽战线的中共地下党员形象,从张宪臣、周乙身上完全凸显出来,标示出作家的立体化人物造型模式。此外,到苏联受训、第三国际、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活体试验,沦陷区阴云密布的气氛以及凛冬时节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附近冰雪覆盖的街道,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哈尔滨地标性建筑,都让《悬崖之上》的观众看到了在黑暗年代,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面对侵略者时隐蔽战线的中共地下党对信仰的坚守。
2021年9月17日,中国首部生态环保电影《等儿的湿地》全国首映式暨“生态文明与影视创作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相关领导以及自然生态保护领域、影视评论界的专家学者观看了这部影片。
《等儿的湿地》是一部慢故事片,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的传承。电影用了三年时间,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湿地进行拍摄,所要呈现的是三江湿地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生长变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故事的主角小涵,从小与姥姥相依为命,从国外求学归来,来到姥姥去世前曾居住的小屋。与一只受伤的东方白鹳神遇,上演了一场真实感人的唯美故事。在远离城市尘嚣的三江湿地,小涵感受着数万年生生不息的塔头墩子,接受了简单质朴的人际关系。在拯救受伤的东方白鹳过程中,曾经对生活产生迷茫的小涵,被大自然治愈了。这部由北京知梦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环境报社等单位联合出品,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佳木斯市委宣传部、抚远市委宣传部和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摄制的生态电影,在90分钟镜头里留下了大量珍贵唯美的湿地画面。受伤的东方白鹳并非剧组拍摄电影所使用的道具,而是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因为受伤而闯入小涵生活中的偶遇,是三江湿地送给电影剧组的非虚构礼物。拍摄过程中,受伤东方白鹳的偶然介入,与小涵相知相拥的现实细节使起于虚构的电影叙事在拍摄过程中演变成纪录性质,也为大美黑龙江对剧组的眷顾抹上了神秘色彩。
当日举办的“生态文明与影视创作研讨会”,由省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刘维宽主持,研讨会除了远道而来的北京、上海等地专家出席,本省出席研讨会的有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王国璇、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郭淑梅、市文联影视剧专家肖伟、哈尔滨日报社影视剧作家申志远等。与会者集中研讨了电影拍摄的内容与技术手段、电影艺术表现风格、演员可圈可点的自然神韵以及三江湿地生态保护等专业问题,充分肯定了《等儿的湿地》对展示黑龙江大美自然风光,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意义价值。在当代中国实施“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战略中,在中国对世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所进行的是一种对数万年湿地自然生长史的追溯,也是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崇,让广大观众亲身体验拥有无限生命力的大自然多么美好。电影也会引起观众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无边无际生存了数万年的塔头墩子相比,人类曾经多么年少轻狂,此时人类不仅要与自然和解,还要相知相拥道声珍重。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这部电影很好地呈现出三江湿地的风光、风情和风物,为宣传湿地形象、传播生态文明、服务湿地文旅开创了全新的模式,这是生态文明与影视创作的关键成果。希望更多单位积极创作更多的生态影视作品,争取形成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生态影视文化IP矩阵,让生态文明通过影视作品立体起来”。
《等儿的湿地》以小涵守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为叙事线索,全景式地展现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湿地的壮美景象,电影采用了“大场景、慢节奏、淡剧情、深思索”的艺术手法,是“风光慢电影”的创新性探索之作。在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等儿的湿地》获最佳外语片、最佳外语片导演、最佳外语片女演员、最佳外语片原创剧本、最佳原创音乐5项提名。同时入围曼谷国际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意大利费拉拉国际电影节、印度费斋普尔国际电影节等7个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儿的湿地》作为首部中国湿地生态电影,“力求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这是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表达,充分彰显了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博大胸襟”。
《等儿的湿地》所展示的壮观湿地景象,仅仅是黑龙江自然地理风貌的一瞥,地域辽阔、地貌雄奇、四季分明的黑龙江,拥有大森林、大湿地、大平原、大界江、大冰雪、大农场、大油田、大矿山等独特资源,是名副其实的自然生态大省。拥有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55个,县级自然保护区72个,总面积达805万公顷。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挠力河、七星河湿地、牡丹峰、东北黑蜂、丰林、凉水、南瓮、呼中、八岔岛、凤凰山等显示了黑龙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物华天宝,生物的多样性,塑造出独特的带有黑龙江印记的方物,吸引了无数作家艺术家的目光,转化为著名的人文山水。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在英和《龙沙秋日十二声・仙禽警露》中早有记载:“芦苇青湛波,目穷望不及。深处育胎禽,飘然重仙质。……临风舒远怀,澡雪见本色。韵已入云霄,羽何待修饰。豢养却樊笼,向我昂首立。”英和书写了丹顶鹤飘然若仙、特立独行、心怀高远的灵禽气质。黑龙江的冬天江面会跑冰排,其壮观也在《黑龙江外记》中得以记载:“江欲冰前数日,先有薄冰片片顺流而下,曰冰牌。黑龙江复有所谓老羌牌者,自俄罗斯淌来,往往有人畜行迹见于上。冰既壮,嫩江厚等身,黑龙江过之,以此验其地尤寒。”世代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也使自然山水镌刻上神奇的故事,转化为人文景观。《等儿的湿地》是生态大省的初露锋芒,在“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更多的展示黑龙江生态环保题材的作品会应运而出,从而将黑龙江的自然山水转化为人文山水,并世代流传下去。
(三)黑龙江“四大精神”的舞台再现
2021年,黑龙江戏剧文学聚焦建党百年,讲述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共产党人的故事。其中,话剧《任务》、歌剧《铁人三重奏》在戏剧舞台传承黑龙江“四大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铁人三重奏》等7部作品入选文旅部“庆祝建党百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大兴安岭地区艺术剧院与中国铁路文工团合作的话剧《八百里高寒》赴京展演,再现了开发建设时期铁道兵战士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为支援国家建设突破高寒禁区的无私奉献精神。大型系列微剧《丰碑》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广播剧展播活动。
黑龙江“四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全省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资源,是黑龙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抗日战争和开发建设历史时期,黑龙江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鲜血和生命,为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其史诗般的英雄壮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镌刻成一座座丰碑,也为后世留下清晰的值得追随和追忆的足迹。
2021年4月16日,以抗联老战士李敏为原型的大型史诗话剧《任务》在哈尔滨话剧院大剧场成功首演,一时间获得各界一致好评。《任务》是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活动重点剧目之一,是哈尔滨话剧院主创团队历时两年创排的一部大型史诗话剧。故事立足于抗联老战士李敏的生平事迹,通过舞台语言、形象、道具,相对完整地追忆她的一生,为观众展现李敏一生坚守抗联事业,不断践行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崇高精神境界。
《任务》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回归戏剧本体原则,以诗化语言和舞台语汇对人物进行深度刻画。剧本历时两年反复修改精心打磨,从三个方面准确地把握了抗联老战士李敏的生平事迹。一是她终其一生都在为东北抗联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奔走,以告慰那些在十四年抗战中逝去的抗联将士们。二是她与陈雷共同投身抗联队伍,是一对革命伴侣。两人从相恋到相知再到相濡以沫终生相伴,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革命信仰,又体现出革命队伍中浪漫的情怀。三是她一生追求革命理想,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在战争时期她英勇无畏,在和平建设时期她全力以赴宣传抗联事迹,弘扬抗联精神。《任务》的创排上演,不仅对李敏生平进行了史诗性书写,更是将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斗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是对抗联精神的舞台传承,是为建党百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另一部重要作品歌剧《铁人三重奏》,由谭博编剧,发表在《剧作家》2021年第5期。全剧聚焦于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以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为创作原型,通过对三代铁人深度解读和立体呈现,创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位精神偶像,艺术地诠释了铁人精神的核心内涵。《铁人三重奏》首次以歌剧形式表现三代铁人,为歌剧舞台带来了黑龙江“四大精神”不同凡响的冲击波,为“四大精神”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在作品中,谭博采用了时空穿越的手法,使大庆的三代铁人在各自不同时空里产生激情碰撞。在人物的倾诉与吟唱中,不断将场景切换到油田大会战、油田试验区、苏丹打井基地。由此,三代铁人建构起一组大庆精神的人物群像,他们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在时空交错中不断地往来穿梭,交相辉映。
《铁人三重奏》被列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和“艺心向党,以艺助学”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文艺活动,由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排演。2021年6月27~28日,《铁人三重奏》在哈尔滨大剧院首演。大庆三代铁人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立体鲜活地展示在戏剧舞台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也通过舞台人物的创新性表现,成为催人奋进的前进号角,成为全省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建党百年纪念活动中,《剧作家》杂志专门增设了“黑龙江省庆祝建党百年优秀剧作评介”栏目,特约了省艺术研究院的一批青年评论家,对黑龙江建党百年展演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木兰马旭》《任务》《走过暴风骤雨》《铁人三重奏》《血沃冰花》《红孩子》《空降玫瑰》《白马石》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性探讨。文艺评论主动承担起文艺创作“一面镜子、一剂良药”的责任义务,为进一步加工修改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打造舞台剧精品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推动创作引领风尚多出精品,提供了坚实有效的专业保障和良好的创作氛围。
作者简介:
郭淑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艺术与产业。
原文发表在《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