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驰:读莫问天心儿童散文集《滚太阳》丨那些远去的乡间时光
秋季农忙,田间采收。农民们割麦子,收玉米秸,堆柴火,把一片热闹的田野拾掇得静谧空旷。“天离地远了,空间更加透彻,人的心,也阔大起来。”
写下这些文字的,是儿童文学作家莫问天心。她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听着长辈们讲的妖怪故事长大。自17岁离开家乡后,这些故事慢慢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流淌成了这部回忆性的散文集——《滚太阳》。她采取第一人称的回溯视角,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用30篇散文的体例,讲述了发生在山东德州的乡间往事。
作品还原了中国北部农村的乡俗与风土人情,时间上跨越了一年四季,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诸如收麦、蒸馍、拜年、放蜡、打囤等传统活动,让不少在农村长大的人们感同身受。虽然作品中所描绘的时代已然远去,但是今天的孩子们看到这些场景,仍然能够感受到中国百姓的坚忍与勤劳,更能够体悟普通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在对乡村生活的回顾中,作者还时不时地夹杂了许多对于美食的记忆。诸如烧麦子,白面饼,煮瓜子等,都是作者童年难以忘怀的。因而这也是一本有气味、有温度的书。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讲求“吃”的国度,食物,是人之根本,也是农人的根本。用食物来传递体验,是最能够令人共情的。人们总是怀恋儿时的味道,殊不知藏在那味道背后的,是对故土的眷恋。在《炒燎豆》一文中,作者提到,“这种顶好吃的东西,就是燎豆,是我们童年不多的零食之一。”凡俗尘世的烟火气,正在于此。我们不禁可以想象那个温馨的场面,日光正好,瓦亮如新,三五孩童成群结队嬉戏,一人手中一把新炒的豆子。那些豆子还散着热乎乎的锅气。巷间道旁,零散几名老妪,点头微笑。何等惬意的乡间画境!
文中还传递了孩童的天真和烂漫,比如孩子们总是耐不住性子,“在白天就放起花来,以至于到晚上只剩下了一点点。还有的干脆就放完了,眼巴巴地看着人家放。”这种失落与沮丧总会令人会心一笑。再如大人们晨起忙到深夜做馍馍,“而白天疯跑了一天,又帮着忙活过年馒头的我们,早就在不断出锅的馒头的香气中,蜷缩在炕的另一头睡着了。”当然,对于乡间生活的清苦与艰辛,作者也以孩童特有的乐观和积极一一化解。我们看到苹果核要留给最小的孩子,其他人只能啃些苹果皮来解馋,自然能够体悟到生活的不易。但是作者却将笔调一转,言及之后的无数苹果,皆不如童年时红星苹果的皮和核,更信誓旦旦地声称外国的比萨绝对比不过德州的韭菜合子,不禁让人莞尔,理解了其中的敞亮与幽默。
其实,这些散文的记录不光是对于童年时光的回溯,更有着对于时光阡陌所造成的人事更迭的伤感。她在《拜年》的结尾说到,“最大的这个仪式没了,年味,也便少了一些热闹。”《放蜡》中也是一样,“一年年的,我们盼十五,盼放蜡。一年年的,小蜡烛把时光点亮。渐渐地农村普及了电视,之后又大都安装了有线,也没小孩子放蜡了。”原先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蜡烛夜,因为光电设备的普及,已经一去不复返。播种棉花带来暖香的奶奶,已经在那片土地里长眠了二十多年。屋前石榴树硕果累累,而姥姥却早已不在。
人们通常说物是人非,但其实人常常比物经历得久远。当昔年的孩童长大成人,讶然发现周边的年俗也好,人情也罢,早已不是当年光景。那些春日的柔光,夏夜的虫鸣,秋风中的麦香,冬季里的团聚,曾给那个小小的孩童带来过怎样的触动与温热啊。作者终于留下了感慨,“这些时光都远去了。”平凡年岁里的小确幸和小感动,经历过时光隧道长长久久的洗礼,只剩下这些朴质的文字,继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果你也想看看旧时中国的乡村,你也曾有过对故土的深情,不妨翻开这本书来看看吧。
莫问天心似乎也在用这些文字,以一个长大的小孩子的口吻,告诉所有的大人们。那些你们曾带着走过的路,我们一直记得。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