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城》:小渔港·小城镇·城市化
2019年9月25日,位于浙江省南部、南邻苍南北近平阳的龙港市正式挂牌!
这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实现由乡镇直接跨入到目前唯一一个不设立乡级行政区的县级市,而且还是我国第一座没用国家一分钱投资、完全由温州农民自己掏钱建设而成的新型城市。
朱晓军的《中国农民城》就是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深入采访后书写而成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新作。
在纪实文学创作领域,朱晓军是一位不时引起读者关注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天使在作战》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一个医生的救赎》中的主角儿陈晓兰医生入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7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而这一次,他的目光虽依然聚焦于中国都市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却是“这一个”特别的都市:一座完全由农民自己掏钱建成的全新都市。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中,他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从一路带领龙港发展的陈定模、陈林光、李其铁,到进城创业一心创造财富的林国华、陈智慧、杨恩柱……透过这一个个鲜活人物的个体命运,既呈现出龙港这座中国目前最年轻都市的前世今生,也折射出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的风起云涌。
说实话,《中国农民城》不是一部读起来令人酣畅淋漓的作品,在创作这部近30万字的作品时,朱晓军实在是过于“老实”而“拙朴”。全书分为十六章,每章又由五个左右的小题组成,每个小题的主体基本就是一位普通人或一个小故事,比如第二章“江南垟的‘猴子’(苍南人用‘猴子’代称万元户)”共六个小题,说的是当年苍南六个“猴子”发家的故事,其中一位就是日后大名鼎鼎惜又英年早逝的著名青年企业家王均瑶。如此这般粗略一估算,全书涉及人物近百位,由此也不难想象朱晓军为完成这部作品的创作实际采访量一定是超出了这个数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农民城》的创作就是作者践行“笔力、眼力、脚力和脑力”这“四力”创作的结果。
《中国农民城》读起来虽说不上酣畅淋漓,但因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四力”的充分践行,因而作品透过一个个凡人、一件件琐事令读者所生发出的思考却是深沉而长远的。
——严格来说,龙港并不是中国首个由镇一跃为市的地方。比如石狮,这个同样由福建省辖泉州市代管的县级市早在1987年就经国务院批准由镇改市,所不同的只是将当时同属晋江县管辖的蚶江、永宁两个镇和祥芝乡一道并入。因此,龙港由“镇”改“市”,其意义并不在于它的“名头”变得更体面,也不在于它是否是唯一一个不设立乡级行政区的“镇改市”,而在于这是一座由温州农民自己掏钱自己建设而成的城市。1984年,作为国家设立的首批2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温州市急需一个物资进出的港口和进行经济活动的区域,龙港镇虽由此应运而生,但国家却并未投资,因而集镇建设极为缓慢。而此时周边地区的许多农民却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然而,这些先富起来的农民虽有到龙港镇投资的意愿,却又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障碍,包括土地如何征用?剩余劳动力怎么安置?进城后吃饭、看病、子女读书怎么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由谁搞?……真说不清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反正就是在这个档口,陈定模开始主政龙港,他在当时能看到的文件与报刊中,终于在那著名的“一号文件”中找到了“尚方宝剑”——“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于是在县里的支持下,龙港镇出台了一份影响深远的文件:“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他们将规划好的镇土地分为六个层级,不同的层级标以不同的价格,鼓励周边农民在龙港投资盖房并享受城镇居民待遇。消息一出并经当时镇领导宣传动员,龙港镇和周边地区的农民潮水般涌入,城建步伐显著提速。仅30天,镇里专设的“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就收到了5000多户农民的申请;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近千万元的“公共建设费”,并集中了一大批能吃苦、愿建设集镇的农民。天时、地利加人和,集镇建设在1985年进入高峰,3000多间楼房同时兴建,参与农民多达万余人。此后的两年时间,龙港镇雏形初具。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不要国家一分钱、完全由农民自己投资建成的集镇;这也是龙港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小城市培育、从小城市培育到撤镇设市迈出的第一步。
——从《中国农民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当下,从新时期到新时代,脱贫攻坚、让农民过上体面的日子,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的重要的基本执政方针之一。去年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40余年的持续奋斗中,《中国农民城》告诉我们:质朴勤劳的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意愿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领头人陈定模的智慧与胆识固然可贵,但整个脱贫攻坚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本,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折腾的执政理念更是至关重要。在龙港由镇到市的发展历程中,陈定模固然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也不时面临被“折腾”的风险,如果没有时任苍南县委书记胡万里、时任温州市委第一书记袁方烈、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王芳乃至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坚定支持,陈定模也许早就下了台、甚至会被“抓起来”。这个过程生动地告诉人们:不折腾,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如何的重要。
——龙港从“渔村”变“小镇”既而再成“城市”后,曾经的“渔民”们逐步学会并适应了“城里”的过日子,这片发展的热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依托龙港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手工工艺遗产技艺和地理区位优势,礼品、台挂历、印刷包装产品从一家家作坊运向了全国各地,为龙港赢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和“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四张国字号名片,年产值超百亿元,实现了从农民城向产业城的平稳过渡。2019年镇改市时,设73个行政村、30个社区,一年后,这个年轻的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40亿元,财政总收入25.33亿元,整个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整个社会环境也在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可见,龙港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不设立乡级行政区的县级市,它的整个发展历程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走过了一个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发展转变的历史轨迹,这也是一个从本能的求生存求过上好日子的岁月自觉不自觉地走向城市化的演变历程。而城市化程度的高低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其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还会夹杂着诸如发展不尽平衡等问题还有待完善与治理。在这个意义上说,龙港的变化、农民城的成长所代表的这条城市化发展之路也是中国社会正在奔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中国农民城》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普通农民的“转身”揭开龙港的成长之谜,这些个体命运演变的过程无疑当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历史风云的一个缩影。尽管作品的创作风格朴素无华,但叙事的真诚所引发的思考使得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焕发出另一种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