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墨白小说:从故乡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墨白小说

墨白因其创作具有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的某些特征,被誉为“先锋小说家”。墨白的创作旨在书写人的梦境、幻想与记忆,展现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杨文臣的新著《墨白小说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在并非系统的散论中,将墨白的小说创作置于20世纪外国文学的宏大视野中,有选择地撷取了卡夫卡、博尔赫斯、胡安·鲁尔福、马尔克斯、加缪、略萨等十几位作家、哲学家为参照,为我们较为细腻地勾勒了墨白小说创作的本土性与世界性的认知谱系。作者力图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贴近作品的迷离空间,与其展开对话,找寻其中可能的价值和意义。

《墨白小说的本土性与世界性》一书由16篇文章组成,每篇聚焦一个中心,言简意赅,力透纸背,颇具可读性。虽然不是系统梳理、全面探讨,却又能由一点散发开去,在比照中细腻分析各自的思想深度与风格特色,且能联系实际抒发感慨,让文学与生活相得益彰。

文学研究自然离不开细读,有价值的细读既能引导读者在晦涩难懂、不忍卒读的文本中窥见真义,又能在众语喧哗、各展其异中呈现出精彩独特的“这一个”。本书作者就能自觉深入到比较的相关作品的重要情节、场景、话语中进行具体观照与比较性解读,探析其内在可能的魅力和意义。《作为世界的隐喻的文学》一文,从梦中之梦、历史是一座迷宫、“花园”与“指南针”三个角度,对墨白与博尔赫斯在文学观念与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共有元素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阐析,其中贯穿着可圈可点的文本细读精神。例如,作者在探讨了博尔赫斯与墨白创作中共同具有的人生的梦境特征后,进一步揭示“梦中之梦”的寓意,即文学作品都是在以戏剧化的方式“向我们揭示现实、文学与梦境的关系。”并由此生发道,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都属于梦中之人。

实证是比较研究的前提。实证就是严禁无原则的盲目乱比,必须对研究对象作细微的考察,进而确立可比性和问题意识。而可比性是研究立论的逻辑起点,无论是具有确凿的事实联系与精神交往的影响研究,还是彼此毫无事实影响关系的平行研究,都需要首先确立可比性。在此基础上的比较才有意义。本书作者从两个方面做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先从较为容易分辨的相同处入手来进行比较,然后指出差异,例如他对卡夫卡的《城堡》与墨白《讨债者》的比较,就是基于“同样大雪纷飞的故事情节,同样寒酸卑微的主人公,同样在一个冷漠残酷的地方四处碰壁,同样最终未能达成目的且都落了个惨淡的下场。”将墨白的《来访的陌生人》和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相比较,则是基于两部作品共有的线索人物形象的模糊处理与不同内视角相互转换的叙述结构。另一方面,从迥然不同处发现相同点来进行比较,例如作者对墨白的《幽玄之门》和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的比较,就是敏锐嗅出了“两部作品共有的那种无与伦比的艺术感觉,那种瞬间将人沁透的、精致而残酷的诗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深受20世纪以来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等创作思潮的影响,视野开阔、博览群书且格外关注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墨白当然无法摆脱这一影响。不过,他并没有一味跟风逐潮,亦步亦趋,而是恰到好处地选择吸收、消化外来养分,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作者指出:“墨白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虽然以先锋小说家名世,且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浸淫深厚,但墨白的创作在向抽象、超蹈、玄奥层面的挺进上远无法和其他先锋小说家相比。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底层出身、历尽艰辛的墨白始终不能忘怀底层民众的苦难,并始终和底层民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不愿让故事和人物虚化到脱离具体情境。”作者有层次地来探寻墨白创作的个性、品质与价值,这正是来源于其故乡颍河镇的地域性,而世界性则表现在作者对外来优秀文学创作资源的广采博纳与学习借鉴,然后将其融入颍河镇这一独特地域性的书写中。

同时,地域性书写是走向世界性的基础,世界性中也必然蕴含着地域性。中国学者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之所以尊重、强调差异,乃是因为差异是跨文化、特别是跨东西方异质文化交流接受中必然面对的客观存在。因此,只有通过差异双方的比较才能彰显各自的特色与魅力,才能在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中搭建沟通对话、宽容理解的桥梁,进而实现交流互鉴、互补皆荣、平等共处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显然,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