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现代的作家、当代的作家、未来的作家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潘耀明

无论是用社会学还是心理学的眼光来观察一群人——作家,他们都是神秘而独特的!因为他们对社会、历史尤其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充满好奇,他们会编故事、会抒情甚至煽情、会说理甚至强词夺理、会用文字创造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甚至完全不同的虚构世界,让人走进去、迷进去、陷进去,魂牵梦绕,要死要活。那么,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的变迁中,又是如何表现自己和别人的内在情感与思想的呢?

潘耀明(彦火)10岁之前生活在福建泉州,之后跟随养母寻找养父,羁留并生存在香港,至今已过60年矣。他从一个香港的小学生、中学生,到报社的校对、编辑,再到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和总编,再到香港作家联会和多个文学创作与研究社团的负责人,并一路学习、写作,成长为一个卓有成就的散文家和文学研究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因为他的职业,因为他的志趣与爱好,又因为大陆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的改革开放,还因为香港特殊的文化地理作用,他神游、身游和文游在两岸及港澳地区甚至世界华文文艺的广域之中,“与文化人接触和交往特别多,也收集了一些文人墨宝、手迹”①。蓦然回首,他竟然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华文文艺界特别是文学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哪怕观察者自己成为作家,探秘的兴趣还是不减,尤其是在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行程中,将一大群著名作家的作品、手稿、信札、书画尤其是故事装满了自己的行囊,还是一如既往地、崇敬而谦卑地做那个探矿者的角色,并与读者分享他的收获、勤勉与快乐。生活在香港的潘耀明,奔走在内地与港澳以及台湾地区的彦火君,就是这么一个钟情作家的作家、研究作家的作家、宣扬作家的作家,当然,是我们中文作家。

他今年5月以36万字、厚达450多页的《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作家出版社出版,下称《流动》),相信只是侧重大陆部分作家的一部文艺随笔。按照他长达数十年的交游和收藏,也许过不了多久,关于港台与海外华文作家的甚至关于中国和世界华裔艺术家尤其是画家的随笔,也会步踵而出。

从《流动》的书名可以看出来,“情感”无疑是核心的关键词。笔者以为,这是直指作家们的内心宇宙了。

潘耀明于世纪之交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过一本散文集《永恒流动的情感》(估约出自该集的一篇文章《黄永玉与永恒流动的情感》),金庸先生不但题写了书名,还亲为题词:

许多天、许多年之前,情感曾在你心中流过,

今天、明天,明年、后年,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却永远流不尽,

因为有些情感──是永恒的,那是深情。②

集子是2000年1月印行的,金庸题字在1999年8月1日。四行散文诗,出现了三次特指“情感”和一次“深情”,还出现了相近动态的“流过”“流动”与“流不尽”,还有一次表示无尽时态的“永恒”。按照一般逻辑,似应是作者提供了书名,赐字者再借题发挥,从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情感”击中了一师一徒,在他们可能有不同的内蕴和不同的理解,但潘耀明对金老板题诗之珍视是毋庸置疑且与日俱增的,20年之后,他再度发现或挖掘出其中的“金”句,而《前言》中刊出的三幅手迹,全是金庸的大作。潘氏接着说:

以上这些手迹以及书写的文字,都是深情的,曾在文化人心间流过,以笔记下,也将是恒久的。③

无情未必真豪杰,当然更不可能成为诗人和作家。《尚书》倡“诗言志”④,志中有情也;西晋陆机曰“诗缘情而绮靡”⑤,揭橥诗歌本质也;南朝刘勰谓“五情发而为辞章”⑥,统指文学之通情也;南宋严羽之“诗者,吟图片情性也”⑦、王国维《人间词话》“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⑧,肯定和呼应先贤之见也。这本书,力主作家内修之深情,相交之真情,创作之多情,且不断通过传者的言说与作者的评论,对书名和《前言》频频回眸与回应,从而汇成“情感说”的巨流。第2篇《艾青:我爱这土地》,作者评论道:“这首诗,是艾青的成名作,表达了艾青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深沉感情。”⑨第12篇评巴金“笔下的文字,多是他的生活阅历、真情的抒发,所以他的散文,往往情景交融,勃然生色”⑩。第57篇《萧乾与沈从文的师徒恩怨》,介绍沈氏的写作动机:“生活或许使我平凡与堕落,我的感情还可以向高处跑去。生活或许使我孤单独立,我的作品将同许多人发生爱情和友谊。”第76篇(最后一篇)《手迹之外一章:我与金庸》,描写他博览群书:

金庸除了办公室书多,他在山边的复式寓所,上层近三百平方米,其三幅墙都做了书架,触目是琳琅满目的书海,置身其间,大有“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北城”之豪情胜慨!

深情、真情、感情、爱情与豪情,都是与作家日常生活、读书、创作相关的人间之情,也是作家们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情与文情,她们接通了自《尚书》以来中华文艺与文学的情感之流动,又在胡适、鲁迅以来的现当代文学之河中花样翻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陶醉其中了。

还有一个关键词是“故事”,是副标题呈示给我们的。

前面说了,《流动》的文体是文艺或文学随笔,随笔当然不是论文,也不是小说,但种种手迹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主人翁,有人必定有故事,何况这些多情的、浪漫的、与常人一样充满七情六欲的男女作家呢?时光的墨痕早就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直或曲地勾勒好了一串又一串的故事与戏本,随着时光的推移,将百年来的文坛即事、实事、雅事,变成了不一定是口口相传甚或深深隐藏着的故事、遗事与史事。叫心灵性慧的作者弃而不用,岂不是浪费天赐良材?从某一个角度说,近百位文人作家里面多的是小说家,让随笔充满小说的故事性,增强这部随笔的文学趣味,那也是自自然然的了。

但流传在现当代文坛与艺坛的故事,有一些掐头去尾,有一些似是而非,有一些莫衷一是,比如丁玲、萧乾、赵清阁及萧红与三个作家男人的遗事,萧乾与沈从文交恶背后的曲折故事,老舍到底是怎么死的,顾城与谢烨、英儿(李英、麦琪)的故事等,有不同的流布,也有不同的解读。对于文坛中人来说,不是自己关心与研究的人物、领域与问题,也不一定有时间非弄个达地知根不可。这本书里,潘耀明下了大力气搜集各种素材与资料,围绕人物发生的故事,凡能听到的话他尽力记,凡能看到的书他尽力查,凡能访到的人他尽力访,凡有佐证的机会他也尽最大能力去印证,他的四个秘密“武器”就是广泛的人脉(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作者花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建立起了一个老中青的作家艺术家人脉网。他也曾经遇到过挫折与尴尬,但他从没有动摇过在他自己的华文文史库里建立一座小型的、真实的、系列的现当代作家资料馆,包括系列故事的决心)和随身带着的拍纸簿、录音笔,还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穷追猛打精神。总之,他不放过任何能够证实某个文学人物故事真相的角度。顾城为什么杀妻且自杀?一个温情、多情且卓有成就的青年诗人,为何变成了残忍的戕人和自戕者?这本书里,有5篇随笔来做铺垫、叙述、引证与回答。顾城死于1993年10月8日的新西兰奥克兰岛,此前的1992年,由于他们夫妇任柏林大学驻校作家,英儿跟澳籍气功师跑了;一个博士生又爱上了谢烨(她的错误是对顾城百依百顺,最不该买机票,让英儿从北京飞新西兰与他们一家同住),“顾城曾一再向两位妻子表明:‘你们当中任何一个离开我,我必死亡无疑。’何况,这一次是两个人都要离开他!难怪他要发疯了”。文章还告诉我们:顾城自杀后,姐姐顾乡接受潘耀明主编的《明报月刊》采访时说,“顾城一直想自杀”,尤其是在把柏林大学期间的小说写完之后。作者由此推断:“顾城早有以死来推销他的小说的预谋。”⑪顾城将英儿当作梦中情人,甚至是伊甸园里的夏娃,自从遇上了,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日常到情爱都全力以赴。随笔披露了一个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间,顾城曾向我推荐过英儿写的新诗。当时他给我来信是用‘我的好朋友麦琪’的字眼的,英儿的诗作者署名也是‘麦琪’。”接着,文章又刊出顾城去世当年7月的书信手稿,说明与问候的同时,也推荐说“也有我的朋友麦琪的诗”⑫。如果说前一条以死亡推销小说的推断有些主观,后面,顾城屡次向潘总编推荐英儿的作品,爱屋及乌且毫不避讳的举动(这也是妻子谢烨容忍和溺惯的),说明了诗人顾城对英儿是何等盲从、热烈又是何等的悲哀(“至于英儿,在顾城自杀后,她一再表明,顾城只是她少女心目中的文学偶像而已,她真正喜欢的是老诗人——刘湛秋。”⑬)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类一意孤行、阴差阳错和不可穷究的悲剧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如果有些故事是由当事人、经历者或倾听者站出来说的,那这些真实的故事对于局外人来说,可能更有神秘感与可信度!

更重要的是,从一个又一个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的文学故事里,我们探寻到了社会某一个角落的“隐私”,更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作家性格:从卞之琳对张充和的单恋与苦恋,看到了诗人极为内向、极能隐忍又极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愫,当然也看到了像《断章》这样极其隐晦的情诗;沈从文(张充和姐夫)则恰恰相反,敢恨敢爱,穷追猛打,在“拼得一身剐”的久攻之下——“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⑭(“三三”是张兆和的小名)——一个已相当出名的现代作家在他认为的美女面前把身子俯入泥土,此后一世也坚贞不渝,没有这样的性格,会有既能写出《边城》,又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吗?此外,巴金的倔强,汪曾祺的潇洒,夏志清的霸道,都在某一个故事或某一个细节里表现得栩栩如生。

笔者曾说过:“文艺随笔,至少应该满足三大要求:一是所写物事都与文艺有关;二是要有文学性,予人美的享受;三是不能写成诗歌、小说与剧本,否则,不能谓之随笔。”⑮《流动》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譬如记述错误造成前后矛盾,第167页说“当年沈从文天天给他的学生张兆和写情信,张不胜其扰,把情信交给北大校长胡适处理”⑯;第362页又说:在上海中国公学,“三三索性把沈从文给她的一大摞情信送到校长胡适的手上”,后者才是正确的。但是,潘耀明在《流动》里,保持了他一贯的散文风格:观察认真感性好,强调故事性也有精当的议论,文字灵动有诗意,哪怕在我称为“图记”的手稿、手迹、合影等的说明文字中,他也决不马虎。

117页的图记:

这是1983年吴祖光题赠我的诗,原诗题目是《有寄》。“文革”期间,吴祖光以“戴罪之身”,凝望独流河盈盈绿水,却洗刷不掉心湖的蒙尘。

133页的图记:

1995年秋,我甫抵北京,便接到聂华苓的大女儿薇薇的电话,她说她准备探望汪曾祺,让我陪她去花市场购鲜花,一道送给汪老。说汪老爱花。待我与薇薇捧了一大束色彩缤纷的兰花到汪老家时,汪老已画好这帧《老圃秋容》送给我。这类题材画的人多,汪老的画,别饶意韵。

157页的图记:

这封信是卞之琳于1979年寄给我的。信中提到的老范,是出版家范用,《徐志摩诗选》后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序言由卞之琳执笔。这封信卞之琳也提到徐志摩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信中提到他与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关系,“两派都是又两派都不是”,暗喻已从中脱颖而出,走自己的路。

这三则图记,象征性的诗意、互送鲜花的故事和学者敏锐的判断,都是在看似平淡的娓娓道来中完成的,考虑到《流动》强调“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的特殊性,图片和图记又异乎寻常地多,这些散文诗般的美丽文字,将“手迹”“名家”和“故事”文学性地串连起来,为全书生色不少。

如果一定要举出《流动》的代表作,我会毫不犹豫地向读者推荐《玉为风骨雪为衣》了。这篇作品写吴祖光、新凤霞和齐白石的缘分,又以新凤霞为主角,特别富有随笔的典型性,也具有香港框框杂文的独特性。每一段都很短,跳跃性很强;有傲骨的梅花与潇洒的书法;有两代人不断的情谊;更重要的是,还有图、有故事、有人物——故事新奇脱俗,人物因“三气”——骨气、志气、义气而结为师徒,齐老的痴迷、新凤霞的大方、吴祖光的多才多艺,都动人心弦。还有这么一句评价:“新凤霞深受大师傲傲风骨的熏陶,笔底的作品汩汩流动,也泛冒着霭霭‘三气’。”⑰三处叠字,用得真是太好了。一篇随笔,有一两处出挑的文字,和由文字贯通起来的文气与文意,就格外能抓住读者的神经。作者的散文创作一贯特擅此道,这大概是他从明清小品和冰心、俞平伯、巴金、秦牧等现当代散文作家的传统里赓续下来的艺术吧?

严家炎说:“这部丰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⑱而笔者认为,这是一本挖掘百年作家故事和作家精神的书,也是创造未来作家故事和作家精神的书。它将为21世纪及以后的中国作家形象,流动或驱动百年文学的中华血脉。

(喻大翔,天津天狮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注释

①②③潘耀明:《前言:心中宛有当时在》,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11、14、15页。

④⑤⑥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171、273页。

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424页。

⑧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371页。

⑨潘耀明:《艾青:我爱这土地》,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6页。

⑩潘耀明:《巴金谈诺贝尔文学奖》,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54页。

⑪潘耀明:《顾城二十年祭》,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242-243页。

⑫⑬潘耀明:《析顾城与谢烨、英儿的三角恋》,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246-247、247页。

⑭潘耀明:《沈从文爱情的甜杯与苦杯》,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362页。

⑮喻大翔:《破茧而出的散文文体家——彦火散文创作综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1期。

⑯潘耀明:《苦恋一世的卞之琳》,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167页。

⑰潘耀明:《玉为风骨雪为衣》,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127页。

⑱严家炎:《序:用生命写作的人》,载《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作家出版社,2021,第9页。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