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暖阳 岁月无恙
世间万物,唯情字最难解!
当我拆开马老新作《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时,随手滑落出‘春夏秋冬’四纸甲骨文书签。似乎所有的文字,透过古老的岁月,历经数千载轮回,又活跃了起来。与其说是甲骨文笔记,不如说是马老西南联大的师友圈,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都如此鲜活。甚至是朱自清,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中他的《背影》,而是他真切的身影。
西南联大时期,是在战火硝烟和物质匮乏的年代教学,如书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有言:“联合大学期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从军旅者大多直接参加对日作战,血洒战场,为国捐躯。不管是直接军旅救国,还是从文曲线救国,都是“中国人”这三个字特有的力量。西南联大虽然只有八年,但建立在家国危难之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存在,联大师生在南渡征途上的患难与共,日常生活中的亦师亦友。这样背景下的治学、教学,求学的精神,引人深思,构建起一座民族的精神堡垒。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闻一多先生的描述:“他作为新月派诗人中的重要人物,是留美回国的教授。当时的一些前清遗老古书读得多,瞧不起这些新式教授,认为他们不懂中国旧学。”闻一多也不服气,就成日在楼上埋头钻研,很少下楼,最后下楼了,大家称他为“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不仅聪明好学,还有科学眼光,他用科学对比和传承方法,研究古文字的源与流,像现在的思维导图。他是和马老往来最多的教授,因当时马老是西南联大地下党的负责人,闻一多是云南昆明民主同盟的负责人之一,都是除了学者身份外的革命家。可惜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是中国古文字研究史上的一个巨大损失。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内容分三卷:上卷为西南联大课堂拾趣、中卷为马识途甲骨文拾忆,下卷为马识途说文解字。此书文字注解关联性强,举一反三,充分体现出西南联大教授学者中的学术研究精神。正如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时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马老正是在践行这样的精神,故下卷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注解,也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去推敲文字。或许,真正的学者,都有一种至简的精神。
书籍开篇:开课问“东西”,引唐兰教授说的一则故事: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南北军阀都想当总统,真不是东西。以此为叙,敲着黑板讲述“东西”二字。“古人把物件叫东西,‘东’就是一包东西两头用绳子结扎起来,‘西’字是一包东西一头被结扎起来……”;再说“中”,唐兰说:“人类自远古时期开始,各自结群而居,后夺食或争地,相互结盟或侵略。因此这些部落各自在地盘或军营中央,竖立一根旗杆,旗杆中上修旗斗,人坐在里面可以瞭望,防备敌人。这根旗杆非常重要,整个军营都以它为中心,故‘中’的甲骨文像在旗杆上下分别挂有两幅飘动的旗帜”等……
这时,我注意到,马识途先生在编写这本书的内容时,特意从“东西”“中国”“西南联大精神”“人”“和”等章节来叙述,除了讲解甲骨文本身,还旨在传承西南联大精神,让大家知道中国二字的力量,做顶天立地的人,还有坚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这些,才是马老更想传达的意思。在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透过这些形象的文字解说,在意犹未尽之间,翻到了后记。在后记中,马老言:“我雄心勃勃,却才力不够、年老体衰,已无法实现这个心向往之的‘科普甲骨文’项目”。这时,我想到马老几次与癌症斗争,击退病魔,哪怕是在做治疗时,也不放弃研究,拿着纸笔在写和记。再看到马老说:“对西南联大课堂上大师教授的古文字的回忆与对古文字的解说,也许是我这个老人所能做的最后一件功德的事吧。”
如此沉重的“最后”二字,饱含着马老对祖国奉献的深情。一个人得有怎样坚韧的品格,才能坚持革命事业,兼顾文化发展,在得知妻子牺牲、女儿下落不明时,化悲痛为力量,报考西南联大,隐蔽等待时机;当学业小有所成时,一接到调令,果断放弃深造,继续革命,九死一生,战斗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因为国家发展需要,从政七十载,精业从事;退休后,笔耕不辍,继续文学创作。诸多的取舍与坚持,又有几人知道其中的不易?
我想起去年7月,在我们《诗婢家的故事》四方签约当天,收到马老的封笔告白信息。好多人私信问我,马老真的不写了吗?好希望他多讲些他经历的事情,多说说革命事迹等,让革命精神永传。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想圆马老在重庆办展的愿望,几次去马老家选作品时,都见马老正拿着放大镜在学习和研究甲骨文。
为什么偏偏是甲骨文,或许在马老心里,甲骨文发现的百余年,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百余年,也是马老革命奋斗的百余年。2019年马老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时,知道甲骨文有着传承文化的使命,需要活化运用,需要有人实干兴学。而马老,则一马当先地肩负起这传承的责任。他研究甲骨文,在于甲骨文研究得有人做,也在于追溯我国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追寻中华先民顽强生存发展的历史轨迹,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这本书,你可以说是历史书,它还原了西南联大时期的部分课堂;也可以说是文学书,里面承载了太多文学大家的故事及对待文学的精神;还可以说它是工具书,可以让大家更有趣更便捷地学习甲骨文;当然,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一部哲理书,是马老及许多文人一生的为人哲理。
研究甲骨文者众多,我在想,如果换一个人,是否能出版,还是仅为一部专著的工具书?当我反问自己的时候,似乎明白,这本书早已超越了书籍本身的知识,是一种学无止境、研究无止境的生命态度。一位白发苍苍的革命家,在视力和体力双衰的情况下,还拿着放大镜,一边研究,一边记录。只为活化历史,传承文字,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些后学,这才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这才是这本书最深的价值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