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诗集《天赐情怀》:在生活现场捕捉诗情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读陈龙的诗集《天赐情怀》(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首先感觉他的诗很接地气。他长于在生活现场捕捉诗情,从时代变迁、伦常情感和个体经验中,开掘和淬炼诗美,所以其诗歌的“能见度”很高。

他的诗歌世界显示出文学与社会、诗与生活的平等关系,并非一味地“向内转”,而是能找到天、地、人对话的频道。如这首《我享受在人潮中穿行》,“作为一滴水/我不可能独自高涨/我喜欢被潮水裹挟/借你的汹涌/绽放成一朵浪花/我也愿竭尽全力/一次次托举起潮头/如同八月十八的千里钱塘”。这种诗歌写作,需要精确的观察力和感悟力,读者透过诗人描绘的一个个场景、细节和意象等,体会到诗魂脉动的灵韵。

这类写作,事关另一个问题,即诗的当代性。诗人一直与他身处的社会时空、时尚风俗等联系在一起。《诗经》、唐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彰显了时代,而非隐匿时代,陷入背景空无的“理念写作”或玩文字游戏的“零度写作”。陈龙领悟到诗的共时性意义,所以能从他的诗歌看到一种“真实”。比如这首《横街》,“街,大多横着/竖着的大多是道/但横街只有一条/有人为了生计而去/有人为了简单的幸福/一段时间没去/就会有闹钟响起/唤醒熟悉的味道/100路公交转步行/五分钟后讨价还价/开始入乡随俗/碰到慷慨的摊主/茄子里多把免费的葱/有时刚下完雨/太阳一露头/小篮子菜转眼空/满地懊恼/有时不见了老字号/却邂逅了旧相识/这些年好吗?哈哈/还好吧!/只是这脸上的皱纹/像横街的电线杆子/上头电线,越挂越多”。显然,他的诗与真实的自然、风俗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并在“我写我诗”的自我期许中,既承接着优秀诗歌写作的传统,也留下一份由诗人记录的历史档案。

每一种写作风格都有其存在理由,亦无所谓品位价值的高低,而只有情感的饱和度、诗性的辨识度和技巧的熟练度之分。仔细地看,陈龙的诗也有着多种风格调性,是多个声部交响的生命体。对于诗人而言,生活的每一时刻都有诗意,关键能否拥有淬炼成诗的能力。陈龙是拥有这种“点金术”的,他信手拈来即能成诗,诗意的题材几乎俯拾皆是。如《辛丑年初一》,“……一抬头/忽发现/阳台前的柳枝爬满新芽/细雨中透过来一缕阳光/天气预报又失准了/这个年初一/好过我的想象”。

陈龙的许多诗歌是很有哲理的,其中有伤逝,有物哀,也有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和大写的生命哲学,如《致戴净》,“西部自有国界/而上苍之手只有一双/我只能惊叹/无法言说/一如你从恬静的天空/俯瞰大地的惊涛骇浪//你遇见了西部/我遇见了自己的荒凉”。诗人感受的“荒凉”,其实来自他与自然的对话,也来自对本真自我的寻找。但显然他不是一个悲观者,因为“我享受在人潮中穿行”“我喜欢那些鲜活的东西/肉,是诗的名词”。如此来看,诗人浪漫的心依然面向美好事物。

陈龙有一部分诗歌,是写给父母、儿子的,如《父亲》《母亲》《拜你为师——致本命年的儿子》等,读来颇令人动容。而他写给多位师友的诗,同样会勾起读者珍藏心底的情感。如《阿秋》,“久未谋面的师弟阿秋/推杯换盏时和我叙旧/那时他的宿舍在楼下/我的宿舍在楼上/厕所也是上下楼/窗户的玻璃都坏了/他说我记得你在卫生间里唱歌/歌名肯定是《把根留住》/我纳闷为什么他记得这么清楚/如何确定唱歌的人一定是我/也没讲那歌声动听与否/可我还是从心底涌起一股暖流/端起满杯,我说干了/那时候我们沟通不够”。

“阿秋”,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这个称呼连接着几代读者的情感。确实,陈龙和他的诗就在我们身边,让人感受到温情和真诚。这样的诗人,其所感、所念、所思令人神往,而他“家人”“兄弟”般的伦理型审美,也以独特的调性和语感产生磁场,使读者没有陌生感与违和感,只会有幸福与快乐。

陈龙是有真情的人。他的诗,犹如其人,流淌着真情率性,以及一种浪漫无羁的气质。这在他的朗诵诗中更为显见。朗诵诗与时代、社会相呼应,且可以高分贝“诵”出自己的真挚情怀和澎湃激情。如《天赐情怀——为纪念苏州大学百年校庆而作》,“有人问/一百年到底有多长/钟乳石告诉我/它只是短短的一寸时光//有人问/一百年究竟有多长/天赐庄告诉我/它便是整整几代人的梦想……我枕着姑苏的小桥流水/一梦数年/直到变成一只放飞的雄鹰/还未明了今夕何夕/我嗅着深巷的茉莉花香/一觉天明/直到变成一叶远航的风帆/还未分清书香与花香的气息……”苏州大学前身是东吴大学,本部校址位于苏州古城东南“天赐庄”。读陈龙的朗诵体诗歌,感觉也是“天赐情怀”,因为他天然地具有这种气质和气势,所以读他的诗歌并不感觉空洞,而是会被他的诗情席卷其中。

陈龙的诗是时代的、向阳的,也是可歌唱的。他发出的声音,相信读者一听就懂,而且透着温暖、善意,令人亲近。这本诗集,当然仅是他以往“诗生活”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相信陈龙不会停止“诗”的脚步,还会写出更多更美好的诗篇,与新时代、新生活一道继续前行。

(作者:徐国源,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