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当古典诗词与现代人生相遇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古典诗词

阅读《花间词外》,我们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古典时期的诗词、生活,以及其中的一个个人,走出尘封的历史,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和我们一起,感受花草万物、人世沧桑。

在和缓雅丽的叙述中,作者刘琼给我们编写了一个关于生活、诗歌、大自然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诗歌、辞赋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并非过去了的、已然消逝的事物,相反,随着那些久远历史空间中的人物——李贺、李商隐、李清照、纳兰性德的生活重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能够具体而微地感受到他们的性情和遭遇。

诗与人生、诗与人完全融合在一起,可亲、可感。这使得《花间词外》拥有非常鲜明的当下性和开放性,也让我们看到重新打开中国人内部精神空间的可能性。

一部生活史和情感史

当古典诗词与现代人生相遇,当关于某一植物、某一心情的诗词来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时,你会发现,那些诗词中所包含的诗性能够照亮平淡琐细的事物,一朵花、一条路、一种情感,都拥有了历史语境和美学意味,同时,也赋予了当代人某种灵性,时间重又汇集,历史再次延续,落梅不单单是落梅,古琴不单单是古琴,同时也是历经数百年、有无数双眼睛凝视过的象征物。纳兰性德走出历史,站在作者刘琼面前,站在梅花面前,高山流水,知音难遇,诗词歌赋,娓娓道来。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我们通常用其形容小说的写法,但是在《花间词外》这本散文集中,同样可以感受灰线伏脉的美妙之处。刘琼不像小说那样预留故事的线索,而是以知识考古学的功夫,细心爬梳那些埋藏在故纸堆里的知识,野史、诗歌、考记、杂文闲录、故事,等等,最终,那些似乎毫不关联的事物,跨越千山万水,相遇相知,显生出意义。知识不再只是知识,而是历史的载体,携带着密码和信息,为我们编织出一部部生活史和情感史。

在《正见榴花出短垣》一章中,作者从石榴的引进地伊朗写起,写石榴树的传播和名字的变迁,写李白时期关于石榴的诗词,由此观及当时的长安胜景,接着考证《安石榴赋》,又深入《太平广记》和《酉阳杂俎》中找寻最早记录石榴的文字。写到这里,作者把话题荡开,聊起中国志怪传奇和话本小说的关系,最后,又说回“番石榴”的“番”,说回中国人中秋赏月,石榴之约。在这短短几段文字里,作者既涉及历史、植物考古、诗词、典籍、古琴曲,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人物故事,从王昭君、李白、蔡文姬到茜茜公主,再到青年时期去西安赏榴丢钱包却吃到美味火晶柿子的“我”,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当下,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读起来妙趣横生,满口生津。既有感性之美,又有理性之获。

进入古典文化的长廊

古典诗词并非只是修辞和文学,它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心灵特质的表现,它所言说的是情感、生活和美学,是一种人文精神。植物、诗词、器物等等,生活中任何微小的事物,投射的都是人的情感和人的命运。

《花间词外》共十二章,每章以一种植物、一个意象为主题,兼及其他,触类旁通,文字干净、通透,即使是坎坷命运、人间烟火,也都化为天地之间的应然和自然。作者从自己的见闻、经历写起,童年居屋、父母往事、朋友家的映山红、自家窗台上的海棠、求学生活,等等,赋予文章非常鲜活的现实感,把自己的人生体悟、文学理解和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古典知识及其相关的一套文化情感方式不只是传统,它也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是现代中国人情感和精神的一部分。

作为文艺美学的博士,刘琼又是功力深厚的诗歌鉴赏家和古典文艺理论专家。她能给读者传递非常准确、丰富且意趣盎然的诗意分析,同时,又能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花间词外》里有海量诗词和古代典籍,这些诗词、典籍并不是孤例,都是作者为了某一主题而使用的,相互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它们显示出作者惊人的知识储备和化用能力。沿着她的引用、梳理,我们好像进入一条中国古典文化的长廊,一诗一文一书,作者信手拈来,化重为轻,好像它们一直在那里,在等待我们去捡起。

《越绝书》《淮南子》《会稽风俗赋》《绍兴地志述略》《孔子家语》《会稽志》《群芳谱》等一些日常中我们很少阅读到的地方史志、补录遗存,在文中比比皆是。在作者的精心编织下,它们被一条条隐秘的线索联结起来,超越时间、空间、历史和语言,汇集在一起,拥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意义。

呈现的是一种文化记忆

文中所提到的每一首诗,作者都给予极为独到的阐释,从中也可窥见作者的文学观和历史观。在“却道海棠依旧”这一章中,作者详细考据了李清照的生平,婚姻状态、时代之乱、生活之变,得出结论:“青州时期大概是最美好的时期,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等缠绵词句。用酒和花佐诗,书写思情别意,善用通感,意象奇妙,清丽明快,这是李易安前期婉约词的特点,大多成稿于生活富足安逸之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的是气候,说的是时代和个人遭际。这个急风便是靖康之变,北宋政府彻底垮台。”以诗论人,从人观世,作者看到了蕴含在诗词中的沧桑世事和无常命运,把古典文学从审美扩展到生活,回溯到历史语境中,从而更有血肉之情。

但是,《花间词外》并不是古诗词鉴赏,它最终展现的是作者的一种人生理想和美学理想,是一种文化记忆,更是让文化记忆内化为现代人精神形态的尝试。在“春入平原荠菜花”一章中,作者写道:“知人论诗,深以为然。于是,在柳永手中是玫瑰的词,在辛弃疾的笔下成为杀敌无数的剑。词在辛弃疾的手里,是花样百出的筐,没有形式和内容的系缚,既高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悄吟‘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还歌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都是辛弃疾的现实关怀。”作者从辛弃疾变化多端的诗歌意象中看到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也感受了一个诗人的日常之乐。慷慨激昂和温柔家常并不相悖,这恰恰是人性丰富的体现。

不同时空的人互相倾诉

中国生活内部一直有诗文传统,文人追求人文合一,以文立人,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向往知识,向往纯朴的人间秩序,以实现“礼”的生成。这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形态的外现。当王维吟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商隐写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清照叹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时,自然与人类,现世与未来,此在与彼在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心灵状态具有一种超越性的美,也使得人最终超越生存本身,从活着变为生活,从实在变为审美。

如何让古典知识和精神气质重新回到中国生活内部,并成为拓宽当代人精神空间和维度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当代话题。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文化冲突之后,大部分人都意识到,所谓的冲突其实是如何接续已经“断裂”的中国传统,这一传统内部,有儒释道,有西学东渐,有天下大同,雅正与神秘,自由与秩序,等等,这是一个博杂而有待思辨的系统,很难理清。但是,如果我们从具体的实践性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无论是文学、音乐还是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接续历史。在此意义上,《花间词外》并非只是一部典雅、知识性很强的散文作品,在大开大合又具体而微的描述中,在历史与现在的往来还复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一以贯之的中国精神之美和语言之美,不管时代如何沉浮更迭,在这样的心灵注视下,花木仍然有情,词语仍然活跃,相隔不同时空的人仍然能够互相倾诉,心领神会。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及《神圣家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