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周芳非虚构新作:《夜莺在歌唱》

发布时间:2021-11-2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周芳

众评周芳《夜莺在歌唱》

孔令燕(《当代》主编)

如同周芳曾经创作的《重症监护室》和《在精神病院》等作品一样,她仍是带着那份深深的悲悯和决心,与生活中的弱者站在一起,在困境中突围,看到生命的亮光。她要写出这个时代的大信心与大勇气。

周芳有意识地选择了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痴呆者,病入膏肓者,身体残疾者,那是因为在所有的困境与绝地中,他们努力活着,他们是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擎天柱。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互助,他们的坚守,这份给予生命的情深意长,正是我们内心永远的光芒。

文本以“全民抗击疫情”这个时代大事作为叙事背景,从个体生命和人间烟火气入手,以“我”下沉社区生活作为故事的孵化器,将封城日子中各色人等、悲欢离合贯穿、交融。她试图在多声部的吟咏中,呈现人性的赞歌、生命的光亮。她想表达的是,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困境,人间的烟火总是不灭。这才是这个时代的大信心与大勇气。

徐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青年作家周芳的非虚构作品《夜莺在歌唱》,以她一贯的悲悯之心和细腻感情,关注病人、老人这个特殊群体在一个非常时期的生存状态。作家用自己真实鲜活的体验,细致入微的笔触,真诚恺切的感情,真实再现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这些病人、老人及其家人的痛苦、无奈、绝望、挣扎、坚守,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关怀,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芳的《夜莺在歌唱》是一篇以抗疫为题材的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在阅读中我们仿佛也被拽进了那个紧张、恐惧、无助的时刻,同时,人类的互助团结的精神也在困境中被激发。周芳善于通过小细节和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来刻画人物内在的情感变化,宏大的历史事件由此具有了丰富细致的个人温暖。

吴佳燕(《长江文艺》副主编)

这一次,周芳不需要刻意去寻找特殊的写作领地,亦无需孤身赴险与写作对象共情,她只需走入人群,对所见所闻用心感受、如实记录,如黑白照片般帧帧重放。这场浩大绵延的新冠疫情就像一个影响深远、意味深长的时空装置,对于每一个身临其境者都是身体与精神上的巨大历险。时间在煎熬与恐慌中被无限拉长,就像健忘的穆婆婆对日常小事的执着和闹钟报时的依赖,患癌的晏爹爹面临的雪上加霜及喝上新鲜肉汤的心愿,张凤兰对于云南野生姜的执念,以及周芳自己在家里清数瓷砖。重温这些特殊的时刻熟悉的场景,仍令人触目惊心,百感交集。但正如那些疫情下小区里盛开的油菜花和响起的钢琴声一样,再灰暗艰难的生活也有亮光的闪烁人心的提振。新生命的平安降临,就是上天赐予的最称心如意的礼物。只要渡尽劫波伊人在,抱头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叶李(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芳是那种在文字里将自己活过第二遍的作家。日常生活流年如水,平静少波,她却偏要将文学作为介入现实、重返生活、叩问生命真相的行动,决然地奔往生命的孤绝之境、被困之处聆听生命的呼吸、写下生命的苦斗。她擅长把“生存”还原为充满现场感的“动词”和一系列具有“异质性”的生活细节——不是变形、夸张,而是出于对个体的尊重,重新发现个人日常经验、生活形态、行动方式中细微的特殊性,耐心地予以呈现,从而使个体以生命自身的不可通约性、以“陌生化”的姿态显示“存在”的丰富与“多义”。她不愿意以谨慎的冷静去写受困的人们在异态的情境下如何求生、如何“受活”,而是常常感动于个人在生命中的确定性被骤然打破之后面对身体乃至整个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危机而寻求拯救的意志。她捧出一颗心,将自我融入“他们”,重新整合感知方式,进行深度体验,把自己化成一团火烧在生活和作品里,然后用灌注了强烈情感而颤抖的声音说出肺腑之言,“你看,这也是生活”。于是,作家在文字里重新长出筋骨、凝聚“元神”、生出血肉,用灵魂的歌声唤醒暗夜里的花——正如夜莺的歌唱,为着爱与美、为着烟火人间的可爱与可亲。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