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知识分子的人文与人学

发布时间:2021-11-15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高尔基曾经做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钱谷融先生将其视作理解一切文学问题的“总钥匙”,并就此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中做了 诠 释:“理 论家离开了这把钥匙,就无法解释文艺上的一系列的现象;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诚哉斯言,文学作为人类所独有的语言艺术,如若撇开“人”,又将如何安身立命?这本是常识。在这一常识中,知识分子显得尤为特殊——他们不仅是文学的亲历者,更是文学的创造者,是创作“人学”的人。然而,正因为上述理解是常识,人们往往对之习焉不察、不求甚解。《情感和形式: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1949—1979)》(以下简称《情感和形式》)的出现,尤如一座沉钟,敲响了读者心中未能全面理解的文学议题。

作者张勐是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情感和形式》是一部兼具独特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作品,其研究对象是“知识分子叙事”,涵括知识分子题材、知识分子形塑及知识分子叙述三层内涵。作者选择了能够体现知识者视角、气质及意趣的诸多作品,展现出上世纪四十年代至新时期的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情感结构及叙事形式变迁。

在谈及刘心武的作品时,作者写道:“如果说,《我爱每一片绿叶》《爱情的位置》里,作者恪守第一人称叙述法则,那么,《班主任》则体现了热奈特所谓的‘转调和变音’的设想。”在探讨《一个冬天的童话》人物塑造时,作者感慨:“此情此境,令人不由地联想起十八世纪异域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卢梭式的‘忏悔’。”通过对读,作者于吉光片羽间发现了同一时代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富于思想、勇于探索的流韵,从某种层面来说,本书或许可以视作对所引作品的再次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分子”一词天然携带了优越感和精英意识,对于处在转折时代的知识分子及后世的研究者而言,唯有跃出精神“围城”之困境,抛开由优越感衍生的偏见,舍弃狭隘立场,警惕故作高深莫测的叙事精致化趋势,反拨在思想与美学层面对人民大众的轻视、傲慢与偏见,坚持在既定语境中的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专注于批评对象复杂多元的脉络及矛盾成分的梳理辨析,才有可能更其清醒地重新确认它的文学史意义,包括它在新的历史时期衍变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与局限性”。这一点,此书作者成功做到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