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雷锋 崭新的雷锋——《信念之子:雷锋》读后
“在当代中国,没有哪一个普通人能像雷锋那样具有超越时空的广泛影响,没有哪一个普通人能像雷锋那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没有哪一个普通人能像雷锋那样长久地被持续传扬。”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作者胡世宗先生以他那饱满、醇厚的诗意之笔完成了《信念之子:雷锋》的撰写;也正是基于同样的认知,笔者细细捧读完这部给人以滋养与启迪的力作。
作为著名军旅作家,胡世宗先生与雷锋心心相印、深深结缘,目前他创作和参与创作的关于雷锋的书已达7部。早在1963年,年方20的“兵哥哥”胡世宗被雷锋先进事迹所感染,饱含战友之情创作了新诗《雷锋活着》,发表在该年2月27日的《沈阳晚报》上——时间节点是在雷锋因公牺牲半年之后、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之前,成为全国最早一批问世的歌颂雷锋的文学作品之一。
此后几十年间,作者在工作和创作中潜心研究雷锋、热诚宣传雷锋,为弘扬雷锋精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此次的《信念之子:雷锋》,作为外文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系列”中文、英文双版本图书之一种,读者对象除了面向国内,“向世界讲述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奉献精神”也是本书系创作的重要着眼点之一。为此作者在掌握资源优势、把握话语优势的基础上精准地选择“信念”作为视角,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彰显了作者对雷锋精神的深入领会和全新开掘。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雷锋:阳光下的儿童团长,最早戴上红领巾一批人中的一员,机关里年龄最小的共青团员,渴望见到共和国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年轻共产党员。他热爱学习,以“钉子精神”刻苦读书。《把一切献给党》《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鲁迅小说集》以及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故事是他的最爱。当然,他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毛泽东选集》和一些毛主席著作单行本,并在日记中写下心得体会。他曾留给我们如是金句:“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雷锋:他具有演讲和写作的天赋,具有文学才华和诗人的潜质。无论是在高小毕业典礼上的即席发言,还是在部队欢迎新战友大会上代表新兵的讲话,抑或18岁在《望城报》上所发文章《我学会了开拖拉机》均可见一斑。从他自己创作的诗歌《南来的燕子》,抒写青春的热情和建设者的豪迈,到在日记本上抄录下的后来成为歌词的一首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党的感恩之心,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雷锋是一个追梦青年且每每梦想成真:他从家乡湖南起步踏上为人民服务的征程,又于火红的年代来到鞍钢火热的工业战线经受锻炼,继而又迈进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大学校茁壮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正是在党的培养下,雷锋逐步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立下宏愿,“决心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斗争到底”。
本书中作者通过详略得当的摹写,在有限的篇幅内将雷锋的成长轨迹梳理得十分清晰,也非常具有说服力。在书中,我们捕捉到一些鲜为人知的雷锋的故事,使得雷锋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比如,“雷锋”这个名字应运而生的前因后果。旧社会“雷正兴”是一个孤儿,生活在新中国的他已不再孤独,所以他要抛弃这个旧名。为了报名参军并争取入党他改名为冲锋的“锋”,鞭策自己做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名字作为人们相互之间识别与区隔的指代名词,具有符号的意义,同时更不可避免地会染上情感的色彩。“雷锋”这个闪光的名字,无疑更具后者的人文色彩和精神意义。再比如,雷锋坚持写日记的初衷,他自己的一席话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一切:“我很喜欢写日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比如学习或工作有了成绩和收获,都要写在日记里,有了缺点和错误也要写在日记里,经常看看,就能知道比以前进步了多少,找出差距,告诉自己应当怎么改正,写日记也是我的一种学习方法……”
如果说《雷锋日记》已然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这番话便给坊间某些嘲讽雷锋日记为“作秀”、是“写给别人看的”等不实之词以有力一击。又比如,书中对雷锋在天安门广场留影的描写,对雷锋主动请求军区宣传报道助理员张峻为他拍照之缘由的坦陈,不但为雷锋对照相的爱好正了名,而且也强有力地说明雷锋是一个珍爱生活、珍视荣誉感的有心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让曾几何时社会上诋毁雷锋的某些流言不攻自破。
雷锋不愧为人民之子、时代之子,但首先他更是一位信念之子。正是在信念的引领下,雷锋用其短暂的一生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生共和国的大家庭中,雷锋这个普通一兵身上熔铸了在新型社会制度高尚思想统领下人民群众对建设幸福生活的热切期望,他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是时代的必然。
斗转星亦移,时过境未迁。于今雷锋依然青春常驻,雷锋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