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林东林:完整的幻觉与完形的冲动

发布时间:2021-11-12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林东林

作家林东林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迎面而来》的后记中说,他所做的就是为他所见到的“每一种平凡而努力的生活赋形”。他熟悉这些人和事,这些街头和巷尾:他生活于其间。他确实具有出色的赋形能力,哪怕他固执到只使用“我”来叙事。因为“我”就是“他们”,“他们”即是“我”,那些迎面而来又擦肩而过的人。因为小说家拥有这样坚定到有些幼稚的信念,如同帕慕克所言,“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这就是文学的内涵,既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它所能拥抱的前景。

但真正的小说绝不止于赋形,即便我们不使用有自视甚高嫌疑的“穿透”“提炼”“超越”这些模棱两可的语词。一位作家若能达到如其所是地描摹生活,并且沉迷其中,他的作品将给我们带来迷幻的感觉——如同真实生活本身。林东林的小说《烈士巷》中,写到“我”站在屋顶眺望,“梧桐树街上的夜深了,偶尔闪过的人影就像一只蚂蚁。蚂蚁循着暗黄的路灯从一个街头走到了另一个街头,孤单的蚂蚁,拙劣的蚂蚁,独自消失在街头的蚂蚁。我也是蚂蚁,我们都是,用蚂蚁一样的微弱目光在一堆破碎的玻璃渣子中去追逐每一片破碎上的微光。只有相互交换破碎,才能拥有完整”。以蚂蚁为小人物的喻象太过寻常,不寻常的是对完整的渴求方式——“只有相互交换破碎,才能拥有完整”——而那种完整最终也不过一种幻觉。唯有破碎是真实的;唯有破碎在继续破碎每一个人。

林东林后记中频繁提及“困局”一词:那是他笔下人物的困局,也是他虚拟的讲故事的“我”的困局,何尝不是作家本人的困局。我更喜欢的是“破碎”这个词;我尤其喜欢那明明灭灭于破碎上的点点“微光”——一种幻觉却无比真实,被小说中的“我”,也就是被小说外的作家,在一瞥中捕捉,犹如街头浪荡子波德莱尔,也犹如“艰难时世”里的卡佛:充分利用这“眼角闪过的一瞥”,“用智慧和文学手法来展现作者的才华,尺寸感,适度感,以及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是小说家的使命。或许可以说,困局在于,小说内外的人们,都处于破碎之中,但也都有不可抑制的、赋予它们以完形的冲动。而生活反对冲动。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林东林的诗歌,在看似单调的叙述中蕴含着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简单、干净,也来自卡佛的教导“别耍花招”里的诚实、诚恳。本辑刊发的四篇评论,一个共同点是把林东林的小说写作,与他个人经历,与他多文体的写作贯穿起来,又以各自视角切入小说文本中细小而独特的元素,给我很多的启发。相信读者也能借此更好地了解林东林的这本小说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