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炯:在场的批评
在重视加强文艺批评的呼声中,湖南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任东华的批评专著《批评的在场主义》,这实在是件好事。任东华曾师从已故评论家雷达攻读博士,后在高校任教,并从事文艺批评。通读他的这本数十万字的新作,我觉得确有些话可说。作者命名这部专著为《批评的在场主义》自有深意,开篇他就对何为“在场”作了考释和论述。照我的粗浅理解,“场”就是一定历史时空中的客观存在,“在”就是研究者作为主体必须直接面对、切入所研究的客观存在。就文学而言,就是研究者必须阅读作品的文本、了解作家的生平,进而认识一定历史时空的文学现象、流派、思潮和运动。
读罢《批评的在场主义》,我深感作者学术视野开阔,批评对象广泛,内涵相当丰富、深厚,不仅具有在场性,还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它紧紧以“在场”为特色,博采众长,论题新颖而具创意。全书兼顾宏观批评与微观批评,将文本分析研究与社会实证调查相结合,既坚持传统的美学与历史的批评,又吸纳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方法。其所论广泛地涉及近20年(1999-2019)的多种文学现象和课题,如对新世纪文学的考察,对网络文学发展及其研究史的回顾,对当前文学症候等诸多现象的探析,对诗歌、散文、小说和理论批评诸多文体及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包括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人物塑造、美学特色、创作导向进行分门分类的探讨,以及对诸多学者的学术著作和文库作出评析。尤其是他对网络文学发展状况的详细调查及其所提供的有关数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他对文学评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博士论文《茅盾文学奖研究》曾富于建设性地提出了“茅盾文学奖美学”这个概念,选题也得到了批评界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作了专门推介。博士后报告《中国当代“文学评价”制度转型之研究(1978-2012)》也对文学场域作了周密的论述。他还以衡岳地区诗人、作家的创作为对象,撰写了《衡岳作家群研究》一书。通过这三部著作,他分别从理论、实践与案例方面,提出“文学评价学”的构想,自然也具有相当的创意。在本书中,他对陈忠实、张洁、沈从文等名家名作,以及王学忠的“底层诗歌”、胡丘陵的“大诗”、马步升描写“灾难”的散文所撰写的评论也卓有见地。他的论述多在引证不同评论家的不同见解后才阐明自己比较客观、中肯的认识。我以为这样做十分可取,也显示了文学评价学的别样风采。
《批评的在场主义》全书所论,尽管对象广泛,但实际上既贯穿着从文体批评、现象研究并上升至批评学建构这一思路,又紧紧围绕着在场主义,并从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基础与主导等方面,精心地建构与“显影”了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的具体形态;尤其是基于论文或报告又做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和阐释,更见学术见解的深度、广度和广纳其他批评家见解基础上的独特性。他的批评文字能够从跨学科、实践层次与文学史坐标中,点面结合地呈现与建构,并纲要式地演绎了在场主义批评诗学的基本逻辑、潜在框架与积极面向,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及其现代化走向,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解读与参照。全书分多个章节,论述中旁征博引,言之有据,论之成理,多有新见,文风畅达、缜密。我读后,不胜欣喜,不但感到书中学术信息的丰富,研究视域的多维和新颖,使我受益匪浅;更感到又一代批评家的成长和积极开拓的勤奋努力及其发展可能性。
虽说文学理论批评是文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翼,但比之文学创作,读者毕竟要少得多。愿意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的人也比文学创作的群体少得多。这些年,文学理论批评工作者的队伍已有喜人的成长和壮大,既有专业理论批评家,也有非专业的群众性批评,既有学院派的批评,也有众多媒体的批评。如今,学术性比较强的学院派理论批评,随着高校教师的纷纷加入,特别是那些具有高学历的理论批评工作者的加入,使得文学理论批评的整体水平也明显提高。这无疑是十分可喜的。任东华便是其中显现头角与影响的一员。他已有20年从事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还愿意在繁忙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之余,坚持“在场”的批评,应该说尤为可贵!
十余年前,他曾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进修,我深感他来自农家子弟的勤奋、谦虚、好学,转益多师,并高兴地为他作了学术鉴定:“该同志科研工作较为努力,学风严谨,勤于请教,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能积极汲取和借鉴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创见,研究水平明显提高,专业知识更加深化,展示出了整体学养的很大进步。”他很珍惜点滴的学习机会、坚持多问,为人善良、宽厚、朴实。尽管工作较忙,但他仍然排除了许多干扰,尤其对于文学批评,始终以耐心与毅力坚持下来。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与限制,他从无怨言。在《学习的过程》一文中,他执著而诚恳地说道:“20年,虽然平淡,但甘苦心知;所以,对未来的文学批评之坚持,我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我也相信,不管什么难题,只要理性对待,始终是可以解决的。文学批评仍然是我的热爱、我的抉择;让其发出最绚丽的光彩,于这,我义不容辞。”我很欣赏和喜欢他这种投入文学批评的坚定与韧性。我祝贺他的专著如期面世,更祝愿他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继续耕耘,未来做出更大的成绩。并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文艺批评的队伍,为发展我国的文艺批评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