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杨晓升:长江的追问

发布时间:2021-11-03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初识长江,应该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还在《中国青年》杂志任职,编发过她的稿子,那是个说话噼里啪啦,举止风风火火,热情干练的女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的报告文学如《山野斯人》就获得了《人民日报》“建国4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古老的寓言》更是获得了“1990~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1992年,她调入央视,担任了王牌栏目《新闻调查》的记者兼节目主持人,这就使得她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我一直以为,报告文学一定程度上是“题材决定论”,选题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看当今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现状:不少作家喜欢等人给他送选题,请他来写;不少作家只会选择公共视野里那些“地球人都知道了”的题材;第三类作家,是靠自己的敏感与慧眼,将那些人们已经熟视无睹或习焉不察的潜在的“社会问题”通过采访、分析、研判,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做出深度的揭示且“带着体感”。

长江无疑就属于这“第三类”。过去,她以写“问题报告文学”见长,不过大约有十年,她被外派到中央电视台位于香港的“亚太总部”做首席出镜记者,创作了《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回眸》《晚来香港一百年》,之后就偃旗息鼓,似欲辍笔?

后来是我见到她,也知道她又调回了央视总部,还继续做她的一线调查记者,我就不见外地一遍遍说:一个记者如果只满足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不仅是对采访素材的浪费,也难以通过更加自由的文学创作来提升个人的价值与文化品位,何况你一直都在做新闻的深度报道,策划和采访中已经获取了大量的鲜活内容、沉淀与思考,每每做完电视就丢弃一边,岂不太可惜?

经多次交流,我的想法还真打动了长江。有一天她刚做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闻调查》,突然给我打电话,说:“采访的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们的电视根本用不完!我身为北京人,其实对北京知之甚少,那就更不用提更多的人,会对我们祖国的首都,有误读了……”我当然支持她,这就有了多年歇笔之后的第一篇新作《直面北京大城市病》。那以后,她更是一有了好选题、好想法,就跟我说个不停,几乎每年都在我们《北京文学》有作品发表,比如《我的生命谁做主》《明月村的“月亮”》《养老革命》《向肥胖宣战》……

不经意中有一次,我看到她的一篇创作谈,里面竟有这样的一段话:“80年代,我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比如写灾难,我有《矿难如麻》;写反腐,我有《对面坐着马向东》;写社会乱象,我有《1988横竖撇捺》……但是现在,我觉得生命的问题,才是值得作家们关注的关于人的最大的问题。”作为一个“有想法”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作家,我知道长江总能在世俗的喧嚣中静下心来,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探索”。

细想近些年间,她连续在《北京文学》发表的作品,的确都与生命有关,目的就是提醒已经富裕了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至今我们还难觅一所“生命大学”,呼吁人们重视“老龄化”,呼唤中国——不要再让“生命教育”缺席。

梳理其报告文学创作,我以为有两大特色:一是聚焦社会热点,持续关注、开掘;二是对“潜在”的社会问题不断地追问、揭示,这不仅构成了长江报告文学写作强烈的理性思考,也形成了她犀利的写作风格——“追问”。

比如她的《直面北京大城市病》提出:北京的人口膨胀到哪样?PM2.5究竟有多严重?北京真的缺水吗?什么是今天老百姓的“刚需”?北京市政府为什么要搬走?《我的生命谁做主》提出:你有“死亡老师”吗?我的生命“我”做主?可不可以先让我“不疼”?怎样才叫“有尊严”地死去?新作《养老革命》中,长江提出:你还留恋“养儿防老”的昨天吗?如何读懂身体发出来的种种信号?要“优生”不要“优逝”?晚年我们该由谁来照顾?大限之前你该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才能顺应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一连串排山倒海的“质疑”之后,她振臂疾呼:“来一场‘养老’的革命吧!”她所指的“革命”,当然是现代人迫切要改变的“养老观念”“养老方式”,尤其“养老前置”“养老当在中年”,我们必需为自己的晚年早早地“未雨绸缪”。

“追问”是长江的打法。“思考”是她的利器。有了这两样东西,长江的报告文学就如鱼得水,层层开掘、抽丝剥茧,最终总能将“问题”拷问得纤毫毕现、深入透彻,让读者也如痴如醉,顿开茅塞。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当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去了全体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去了全社会总人口的7%),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2018年,我们国家的老龄人口已经拥有了2.14亿;2020年,会突破2.55亿;而到了2040年,中国的“老龄化提升”将达到4个亿的峰值!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吗?只不过长江是早一眼看到了。

尽管党和国家常年来一直在高度关注和重视老人,但中国的老龄人口来势汹涌,正迅猛增长;同时,国家的养老资源又存在时间差的紧缺,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养老劳力、养老床位、养老护理、养老医疗、养老福利、养老设施、养老心理关照等等,如果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如果传统的养老方式都已不堪重负,甚至土崩瓦解,那我们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

好了,我不必在此饶舌了。

假若读者朋友们有兴趣,请静下心来读读长江的《养老革命》,这不仅关乎阅读本身,关乎你、我、他(她)全社会所有的人“夕阳”的崭新活法,甚至关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人口战略及未来命运。如何养老?如何拥有健康、快乐的“金色百年”?更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无法绕开的现实的话题。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