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上口外》:慷慨移民路与不屈奋斗精神
历史上,中国大地上发生过多次大的移民潮,著名的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它们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走西口”将中原文化带向广袤的大西北,使辽远塞外的大漠中流淌起中原文化的血液。“闯关东”的迁徙人流将儒家传统文化及雄厚的人力资源带进了沉睡千年的黑土地。“下南洋”使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触,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交流与发展。
除了这三次大的移民迁徙外,还有一次重要的规模很大的西北移民现象——“上口外”却一直没有被重视和挖掘出来,这是近代以来发生在祖国西部的持续不断的重大移民现象,主要是以宁夏西海固、陕西陕北、甘肃定西人为主体,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参与的移民新疆。近期,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上口外》再现了这段恢弘历史,成为填补这一题材空白的垦荒之作。
《上口外》以宁夏西海固汉子刘和顺一家的家族故事为中心展开叙事,用小视角、大跨度、大情怀展现了西北移民迁徙的恢宏历史景象,弘扬了蕴藏在移民者与新疆当地建设者身上的真善美和他们不屈的奋斗精神。刘和顺因公章保管不严被撤销了会计的职务,导致党校培训未结束就被通知回家,因无意贪吃了媳妇张娜的一个菜馍馍,像犯错似的躲进窑洞,儿子东东因为无奶吃在黑夜里的哭嚎,让这个坚强倔强的西北汉子的心像被撕裂一般,一种莫大的无助感、忧伤感涌上心头,这时爷爷的遗言在耳畔响起,“上口外去,那里天地大……”“上口外”犹如一束光照进了刘和顺的心里,也催生了他为了这个家,一定要出去闯荡的毅然决然。自此,刘和顺踏上了上口外三起三落的漫漫征程。第一次为了能上口外,在路上风餐露宿、困顿劳累,雨天里在地里混着泪水和雨水吃瓜,在维吾尔族村讨饭,一路上窘态百出,终于作为筹建克拉玛依油田的正式工人而结束了这段上口外的历程,个中辛酸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茫茫戈壁滩上,千千万万上口外的人们战天斗地建油田,为祖国边疆的建设洒下了汗水和泪水,也在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口外的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因惦念家人回到月儿湾一段时间后,一封来自口外的书信再次鼓动了刘和顺第二次上口外的念头,女儿小红不言语地离家出走,更让刘和顺笃定了上口外找寻的想法,这一路上,遭受了无数的白眼和打掉牙咽肚里的委屈和辛酸,好在这封口外的书信让他辗转找到了旧相识于连成,暂住一时并不能解决长远的生计后,刘和顺又再次遇到无法回避的困境,报不上户口,后来在曾经相识的好心人的多方帮助下,终于办理了落户手续。在口外落了户,家里的妻儿老母不能长久分离,让刘和顺再次返回月儿湾,这次他要带上全家老小,第三次一起上口外,老屋拆了变卖了四十元资费,让这个坚强的西北汉子再次踏上了上口外的征途,虽然经历过前两次上口外的经历,但是依然无法逃脱躲避查票、为搭便车一家窝在运煤的车厢里,几经辗转,终于到达了乌鲁木齐。后来对改革开放后刘和顺一路的奋斗与发家致富史,作家却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作品聚焦在“上”的艰难过程与不屈奋斗精神的书写。
刘和顺与一家人上口外的经历,是西北移民迁徙的一个缩影,是千千万万个西北移民迁徙大军中的典型代表,他所经历的“上口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世代凝聚而成的“上口外情节”深深扎根在西北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心中。作品在充分的史实依据和必要的艺术想象力的有机结合下,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悲喜交加的故事情节、一场场故土难离的煎熬……在荒凉辽阔的西北大地上,在一片片茫茫戈壁上,那辛酸悲郁的无奈苍凉与慷慨激昂的奋斗执着扑面而来。
“上口外”既是苦难辛酸生活的开始,也是开启幸福和财富的源头。虽然真正能够光耀门楣、创业成功的只有少数人,但由于心中满怀美好的憧憬,人们似乎忘记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口外”生活的未知苦难,生活在宁夏西海固、陕西陕北以及甘肃农村地区的每一个家庭的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梦想别离故土,不辞辛苦、前赴后继,他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道路上,在与各民族同胞的往来中,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不但让西北其他各省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而且改变了西北包括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西北地域文化,并对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上口外》中,“民族团结、合作互助、融合交流、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共同发展、诚实守信”等主题和精神贯穿始终,成为联系主人公们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精神纽带,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上口外》因之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色彩,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独特的文学价值,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很有特色和分量的长篇移民小说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