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张贤亮是中国的索尔仁尼琴
导语: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9月27日中午因病去世。凤凰网文化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独家连线了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许子东。许子东表示张贤亮是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之前最早描写文革的,关于政治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苏联写的最好的是索尔仁尼琴,中国可以说是张贤亮。
凤凰网文化:你很吃惊,你如何评价他?
许子东:我很吃惊,听到这个消息,因为我目前手上正在写本书,关于中国当代作家的。里面只列了十几个,中国当代这么多作家。但是只列了十几个。他们大部分都是文革后开始写作的。写知情时代等。但是只有两个年龄大一些,一个是王蒙,一个就是张贤亮。1949年以后非常重要,换言之。他俩是最重要的。王蒙不断的又好作品,但是张贤亮后来就没有什么了,很奇怪,但是他最好的作品绝对不在王蒙之下。当然他早期的作品蔽日《绿化树》之类,是和当时的写作潮流笔法类似的,并不出众。
凤凰网文化:他和伤痕寻根的关系?
许子东:我们都比较普及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但是在这之前,张贤亮是最早描写文革的。比较有名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很有意思,通过一个男人在政治灾难中性无能去隐喻。人的性能力不如马,所以就把马给阉割了。就像一个更会思考的人被剥夺思考能力一样。这种隐喻包括对男女的描写甚至比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更完美。
凤凰网文化:你认为她最好的作品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许子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虽然是从男人的角度写的,但他写下的男的有道理。女的也有道理。男女都是合理的。他同情女人。可以说,这种文学超越了作家,或者说作家超越了自己。
他这个小说的核心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全部是男人的话,女人就是悲剧。
凤凰网文化:如何理解他的写法?
许子东:写法上是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但是描写的又是颠沛流离的知识分子,有点儿像郁达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说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去分析自己的屈辱感。。。
所以我刚才在微博上也发了一句话,我说张贤亮,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屈辱、才华和弱点於一身。
凤凰网文化:这种写法在当时受到的评论界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许子东:当时的很多写法都是写苦难之后变成积极的力量。但是张贤亮现身说法,他没有只是描写一种单纯的积极的力量。
凤凰网文化:他的写作是良心上的?
许子东:总之我想说,时代很仓促,关于政治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苏联写的最好的是索尔仁尼琴,中国可以说是张贤亮,虽然他没有那么深刻。
凤凰网文化:以后还会有人读吗?
许子东:现在的人,未来的人还会读他吗。我想一定的。因为政治环境并没有根本变化,现在的知识分子依然需要这种生存技巧。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