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朗读热延续着文学薪火

发布时间:2021-09-19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2017年05月18日14:3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林上军

说实话,现在看电视的时间已经很少了,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也很想多看看,苦于时间不够。据说这些节目收视率还都颇高,甚至冒出一些记忆高手、朗诵达人。这些节目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通过现代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把故事、意境、情怀展示给观众。以《朗读者》为例,让大家同时倾听到不同层次人们的心灵表白,而这何尝不是文学热回归的一种社会体征。

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热的人们都记得,在文化生活不丰富,阅读对象缺少选择的时代,“文学青年”曾经是一种文明和才华的标志。去翻阅当时的征婚启事,“本人爱好文学(写作)”成为必备的符号,就像现在征婚启事上的“有婚房”一样。

芸芸众生,很多人的追求其实都是有功利性的,这也难免,因为大家需要生存、生活、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浪潮的席卷、随着人们对财富的渴求,属于阳春白雪且很少有人能以此为生的文学,逐渐被人们冷落。

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心有不甘,这部分人爱好文学与生俱来,他们不愿意看到这一行地位降低。于是有人组织文学沙龙,不想让作协会员、文学青年“如鸟兽散”。他们呼朋引伴,最终还是回天乏力,前几期还有些人来参加,最后越来越少,办不下去;至于那些文友诗社,到后来大多解散了。

我那时才二十出头,也算是一个比较地道的文学爱好者,只要有人叫我参加文学沙龙,我还是积极参与。有一年还去北京参加文学笔会,能与如今令人仰视的大家面对面。我觉得,以前文学太热尽管不正常,但文学逐渐降到冰点,这应该也是暂时的,总有一天,它还是会升温,虽然我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抑或是文学爱好者,有责任为文学事业加油。正如有人所言,太轻太重都不是文学合适的角色。

我清晰记得,我工作的地方与文学沙龙举办地相距约30公里,乘车需一个多小时,然而,每到沙龙举办的夜晚,我还是特地跑过去参加。

这个文学沙龙,也没坚持多久,最终不了了之。

我还记得,那时,有些颇有才华的文学从业者,因为一时看不到文学的前景,转行另谋他业。曾记得,为了维持文学期刊的经费,当时有个编辑去海岛船厂讨赞助,结果被船厂主忽悠,而他因乘船来回颠簸,大病一场,差点把命搭上。

但这些年,在这座城市,终归还是有那么一批人,尽管人数不多,他们把文学视作心中的缪斯女神,一直追求着、簇拥着。在这座城市,有连续多年举办的全国海洋散文大赛,有同《中国作家》杂志联办10年的全国小说大赛,今年,又出了以当地出生一文学名人命名的全国散文大赛。在相邻的一座城市,还出台了加入作协可以奖励的政策,这在几年前可不敢想象。

随着人们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树立起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学、文化新风向标,随着文学也可以创造巨额财富时代的到来,文学终于在冷寂20年后,回归它应有的热度、地位。一度被人冷淡的诗歌,如今也重新点燃在我们的眼前。乃至我们祖宗的一些文学老家底,开始被人拿出来重温、追捧,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如今,有些人追求文学,或许仍有诸多个人功利、物质功利,但我相信,今天的文学热度,更多来自于因为它能陶冶人的情怀、涵养完美人性,能丰富人类思想的容量,提升时代精神的质量,这些,足够使它生生不息,薪火永传。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