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立文:读刘恒杰散文集《吾山吾水》
文本的人文镜像、价值延展及陌生化创作
——读刘恒杰散文集《吾山吾水》
邹立文
近年来,莱芜作家刘恒杰一直专注地域文化研究,已创作了多部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集。去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主持编写160余万字的六卷本文史丛书《莱芜印象》后,今年七月又出版了散文集《吾山吾水》,其文学创作势头正盛,成果丰硕。《吾山吾水》收入了作家六十余篇关于故乡山水与世代人文相交相织的历史文化散文。从而对鲁中腹地莱芜区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乡贤名仕,圣人踪迹,以及沉积在齐风鲁韵和历史长河中的诸多人文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挖掘、考证和整理。这些精美的散文篇章,无疑将对传承莱芜历史文化基因,推动莱芜历史文化发展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散文集《吾山吾水》文本,不仅是对莱芜地域山水与历史人文故事的镜像集成,而且除具基本文学的社会功能外,还较好延展了其外在的社会价值。同时,对于具体散文篇章的写作,作家刘恒杰还有意识的避开文史类散文普通创作模式,而进行散文文体陌生化的写作尝试,也让读者体味到了异样阅读上的审美体验。
地域山水里的人文镜像
任何一个地域山水里的古文化历史,也是她文化传承的根脉及其重要的发展成果。莱芜地处鲁中腹地,境内山水丰茂,文物遗迹众多,“长勺之战”“夹谷会盟”等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此地。这里还是嬴秦祖里、齐鲁之交,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孕育了历代的英才俊杰和淳厚民风。
汶水又称汶河、大汶河,她发源于莱芜,是莱芜人民的母亲河。对于大汶河相关的散文篇章,在散文集《吾山吾水》中作家刘恒杰写了多篇。《载驱》是《诗经·国风·齐风》里的一首诗,诗句中多处提到汶水,而散文《汶水汤汤》,就是作家解构此诗以及诗歌里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鲁桓公三年,齐僖公次女文姜嫁到了鲁国,由于文姜从小与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齐襄公)一块长大,情感甚笃。后被鲁桓公发现文姜与兄失节,怒而责之。齐襄公不思悔改,还设计杀死鲁桓公。文姜之子(鲁庄公)继位后,不几年齐襄公被国内大臣所杀。文姜遂归鲁国,辅佐儿子鲁庄公治理朝政。鲁庄公十年,齐国伐鲁,两军在莱芜长勺之地决战,最终鲁国指挥得当以少胜多,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作家在文中写道:“两千六百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无需去评价文姜。但是,因为文姜,我们的汶河水,有幸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留下她那澎湃激越的涛声……”而不读《思君若汶水》一文,有谁能想到,滔滔西流的大汶河在唐朝时,曾与大诗人李白有了丝丝缕缕的瓜葛。唐朝某天,官场失意的李白,长途跋涉来到山东,并被好客的文友乡亲盛情款待,写下了“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的诗句。后李白多年游历在汶水之滨,天宝四年秋天,李白与杜甫相会汶水,他们俩一年之中二次相约三次会面,友情渐深。他们行吟汶水之滨,遍访名胜古迹,写下很多流传至今的诗歌名篇。唐朝诗人高适也曾到访汶水之滨,写下了名诗《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唐朝及以后还有许多诗人在诗中提到汶水,像岑参、王维、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几千年来,历代文人的诗歌,就像满天璀璨的星星一样,与日夜不息的汶河水交相辉映。
除了大汶河相关散文外,作家刘恒杰还写了多篇莱芜泉水的文章。历史上,莱芜泉水众多,因泉而名的胜景比比皆是,像《泉水多幽意》中的余家泉,《谁从地底抛珠出》中的郭娘泉,《万斛珠玑自波澜》中的鹏山泉等等。莱芜自古地势起伏,群峰环绕,名山古寺众多,《吾山吾水》散文集中就写到了莲花山、仙人山、香山、大舟山、望夫山等名山峻岭。莱芜处齐鲁之界,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大圣人季札、孔子、孟子都曾来过这里,对莱芜民风产生了深远影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崇尚礼教,忠孝节义,廉悌明德。散文集中就对范史云、苏源明、陈甘雨、董空壶、亓诗教、谭性教、孙士奇等乡贤名仕作了详细的记述。另外还有蔡家镇“唐经幢”、雪蓑的“玄之又玄”碑、香山脚下的“郭公碑”、苍龙峡石刻等名胜古迹的散文若干篇。这些无疑都是作家刘恒杰通过辛勤的劳作,从方方面面将家乡莱芜山水资源,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故事,细致地集成镜像予以展示,从而彰显了莱芜地域文化历史的悠久及丰厚的积淀。
文本社会基本功能外的价值延展
文学除自身存在艺术价值外,还有其重要的社会功能。这功能首先表现在文学作品本身的社会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文学称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所谓精神食粮,就是指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人们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从中学到如何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美丑。如果把文学的这种种作用加以简要概括,可以把它归纳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德作用三个方面。”(见《文学的基本原理》第7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三版,以群主编。)作家刘恒杰的《吾山吾水》这部优秀的散文集,是完全具备文学基本功能的这些作用要素。
作为一部文史性散文作品的辑录,《吾山吾水》文本衍生的史料、文物及与社会相关的经济价值尤其显得弥足珍贵。要让作品严谨认真并做到准确无误,使每个细节都要有史可考有据可查,这就得需要作家为此付出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既要大量阅读各类经书志谱,以储备广博的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还得对文中提到遍布野外的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进行实地考察考证。有一次,作家刘恒杰得知香山脚下发现一截残碑,他就多次驱车前往探勘,对碑上诗句文字进行辨识析义。他先查阅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大事记》,得粗略记要,又从当代著名泰山学者周郢《东岳谈兵·泰山兵事系年》中得以具证。崇祯十二年,土匪横起,群盗聚香山西北。当时官府派山东巡按郭景昌奉命讨伐,郭景昌大智大勇只身赴深山老林,说服群盗从良。众匪下山后在道旁勒石立碑以谢其恩。感于这段史事,作家刘恒杰以此为文,写了《寒风野栖为苍黔》这篇散文。
作家刘恒杰曾在文物部门工作,因此其对莱芜的地域文化历史及诸多遗迹文物的发掘和保护,更是有着不同常人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所以整理、考证和书写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物及历史人文故事,也就成了他工作之余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文本中《怎如方塔最玲珑》一文,写蔡家镇唐经幢是唐“景龙三年四月八日,前宋州宁陵县令贾思玄敬造。”此幢碑由一块青石磨刻成八面八棱柱形,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八棱碑”。由于该碑建造年代久远且保护完好,被考古学家们誉为“全国之最”。但当下蔡家镇地处莱芜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内,蔡家镇已整体搬迁异地重建,而唐经幢的如何保护成了一个重大课题。为此,作家刘恒杰不辞劳苦,多次跑到蔡家镇与当地镇政府和村民,协商规划唐经幢下一步的维修与保护事宜。而该篇关于唐经幢的散文,全方位对蔡家镇唐经幢进行考证论述,既证明了唐经幢在莱芜发展史的重要历史作用,也为唐经幢记述了一份详实的研究资料,为今后这些历史文物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一个坚实有力的资料文献支撑。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近年来,休闲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史散文集《吾山吾水》的文本,正好对莱芜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遗迹等,进行了溯本清源的考证和记述,这对于故乡山水里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历史人文景观复建等都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依据,从而也凸显了文本衍生创造其社会经济价值的可能。在这些散文篇章中,诸如《龙鬣凤翥两相连》中雪蓑的“玄之又玄”碑,作为一个碑刻遗迹,在棋山森林公园已成为了文化特色景点。其他篇章中像《江南江北总一般》的望夫山、《新甫之柏》中的莲花山、《清闲二字真无价》中亓诗教隐居的苍龙峡等,当地政府和民众都有着相关的利用和开发。我们相信随着作家刘恒杰文史散文集《吾山吾水》的出版发行,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从书中去发现和捕捉自己家乡那些有形或无形的资产,来造化自然显贤明德,共同创造其社会的多元价值,福禄当代造福后人。
综上所述,作家刘恒杰的散文集《吾山吾水》,不论其兼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抛开文本的基本社会功能外,单单就其有意或无意衍生的庞大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及社会经济价值而言,就是一部独具特色且让人开卷有益的好书。
写作文体陌生化的创新尝试
对于作家刘恒杰近几年的文学创作,我一直持续关注着。他立足故乡沃土,一直坚守地域文化研究,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情怀和肩负崇高文学使命的作家。同时,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作家刘恒杰还常有意识地进行着变革和创造,具有大胆尝试和创新精神。譬如在其长篇小说《湖水蔚蓝》中,行文时作家刘恒杰就有意识运用地方方言,使得小说文本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方言叙事的优势和特色。而且在小说每章开篇时,还引用清新脱俗的民谣,让读者能够产生较强的审美愉悦。在另一部《乡关何处》的长篇小说里,就文本而言,作家刘恒杰就有着叙事策略上异于寻常的编排和谋划。小说打破了一般人物及故事的线型叙事结构布置,而是根据不同的人物主次,分章著述独立成篇,但其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又相互牵连错综交织,合起来又是一部事事相应、环环相扣的长篇小说。这种小说模块式组合结构特征维度上的触探,不能不说是作家刘恒杰小说文体创作中的开拓实验。
而在对散文集《吾山吾水》文本的通读过程中,我欣喜发现作家刘恒杰对本书散文篇章的具体写作,有了散文文体陌生化的尝试与创新。文学创作陌生化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违反人们习以为常的态像感觉,从而让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多因素,来对立冲突造成“陌生化”表象,给人以感官上新奇的冲击。而纵观文本中的散文篇章,既非纵横捭阖的大历史散文,也非日常抒情状物之作。这些文史散文必须资料翔实准确可靠,它还原的是自然人文故事、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文物遗迹等等,这些容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演绎,我且将作家刘恒杰这种文史散文陌生化写法归为“笔记体”。
“笔记”从语义上来看,笔,就是一种书写工具,但又不仅限于工具,也有记录,书写的意思。“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就是这个意思。《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笔指的是随意记录的散行文字,而文,自然就是讲究辞藻的文章了。可见,笔记就是依阅文或依事例随意记录,不拘体制的杂记见闻,心得体会。而当下“笔记体”一说,多用于短小说文体创作,作者从一些志书传闻,野史轶事中讨来人物故事进行书写,以取其趣味、意味、教化之味传诵世间。当下将散文划归“笔记体”的说法甚少,然而对作家刘恒杰的《吾山吾水》文本细作考究,其囿于历史自然人文及遗迹原貌的查考记述,的确需要作家大量阅读经书谱志及各种文献资料,以作详实笔记,查漏补缺,相互印证,来不得半点虚拟。因此,把作家刘恒杰这种文史散文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归为“笔记体”式也未尝不可,当然这还要与作家协议并与众多文人志士细作考量。
总之,作家刘恒杰的文史散文集《吾山吾水》集文学性、思想性及诸多社会价值于一体,而且有许多新的发现弥补了莱芜地域文化研究的空白。随着新书的出版发行,我们可轻易预见其不可多得的价值和意义将逐步凸现出来。
刘恒杰,济南市莱芜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2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足迹》、散文集《从故乡到遥远》、长篇小说《湖水蔚蓝》《乡关何处》等。主编大型地方文化丛书《云台莲花山记忆》《莱芜印象(6卷本)》等。历史文化散文集《吾山吾水》于2021年7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邹立文,文学评论家、作家。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