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现实主义和荒诞之间的分寸——谈朱山坡《蛋镇电影院》

发布时间:2021-09-10 来源于:西湖杂志(微信公众号) | 徐则臣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朱山坡

朱山坡的《蛋镇电影院》是一本以电影院为背景的主题小说集。在我看来,写一本主题小说集比写一部长篇小说难度更大。

看到“电影院”,我的心情有点复杂。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院和电影,对我们这代人影响非常大,有个情结。我写过一篇散文和一个短篇小说,都叫《露天电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院,也都有自己的电影。小时候老家还没有通电,每次看电影都跟过节似的。电影放映员权力特别大,大队里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们吃,他们带着发电机过来。我们觉得特别神秘,放映员的车子进了村,一群孩子就跟在他身后跑。每一场电影至少看三遍,我们村里放完了,还要在其他村放,几个小伙伴约好了,跟着到下一个村接着看。一部电影看多了,很多台词都会背。我们父辈那一代人,他们能看到的电影还不如我们多,台词背得更多。不是记忆力有多好,实在是看的次数太多了。

那个时候电影几乎是唯一的公共娱乐,我们村那会儿还没有电视。后来有了电视,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我们也是把电视当电影看。我们村里有一台日本东芝的彩色电视机,大队部买的,公共财产。每天晚上放,到晚上就搬到大队部的院子里,庄严地摆在一个高高的电视橱里,平常橱门上锁。我们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赶来占座,搬块石头放在电视橱的前面,写上自己名字,然后回家吃晚饭。要不,来晚了就会看到大半个村庄的人都聚在电视机前,那真是里三层外三层,都挤不进去。我们村是个大村,遇上好看的连续剧,能把大队部的围墙挤坏掉。小孩来晚了很吃亏,电视不像电影,你可以在银幕后面看,顶多看见拿枪持刀的都突然变成了左撇子,电视橱的后面只有一块板。要从大人们的腿之间钻过去,那你就得做好挨踹的准备。

那时候露天电视就是小一号的露天电影。

我看的最后一场露天电影,是在北京,在北大旁边。小区旁边有个公园,一个夏天晚上突然放起了露天电影,可能是送文化进小区活动。看的人不多。我看得热泪盈眶,不是电影感动我,而是突然想起这个东西在生命中曾如此重要。看完之后写了一篇散文《露天电影》。

电影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我们的部分人生。比如我,小时候我就认为世上最牛的人是电影放映员,他们来了,就把节日带来了。只有他们才懂这种高深的机器,他们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他们说要有人,就有了人。总之,他们想要有什么,就会有什么。

一直很留意一个演员的动态,周里京。小时候就看他的电影,觉得特别帅,只要有他名字出现,就会关注一下。电影算是给我们这一代人建立了一个审美的范式,那个时候喜欢什么样的人就觉得什么样的人好。

我在第一部长篇小说里也用了很大篇幅写过电影院。上初中的时候,我借住在镇医院的家属宿舍里,医院对面就是电影院。和山坡写的基本一样,那时候全国小镇的电影院可能都差不多。在村里,过年时,年轻人一个重要的娱乐节目,就是在初六之前到镇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春节过得怎么样,六天里看了几场电影是重要指标。念初中之前,我难得去镇上,去了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看电影,一个是去书店。过年拿了压岁钱,看场电影,然后去买书。

这是我的电影院。忍不住要怀念一下那一段峥嵘岁月。我想山坡应该也是基于跟我差不多的情结,才隆重地写了这本《蛋镇电影院》。

《蛋镇电影院》有17个精彩的短篇,人物和故事都很有意思,主题也宏大。写这样一部短篇小说集可能比写长篇的难度还大。写作长篇在很大程度上是力气活儿。经常有人问我,工作忙,时间紧,为什么不写短篇,反写长篇?如果有长篇写作的经验,你就会发现越忙越适合写长篇。短篇一个写完,另一个就得另起炉灶,脑子里要不停地换频道。写长篇却是几年里只想一件事情。比如《耶路撒冷》,写了六年,《北上》,写了四年,一年到头只念叨这一件事,其实挺幸福。就像马拉松,开了头你往下跑就是了,操心多了也没用。短篇不一样,短篇是短跑,跑完这一段,下一段得另换一个新场地。主题小说集更要命,人物、语境有限定,写得越多,限定越大,各小说之间你又不能重复,所以越写越难。山坡在《蛋镇电影院》中居然写出了17篇,篇篇都能相互区别开来,且各有各的精彩,非常之不容易。

这种写作的辛苦我尝过。我从2010年开始写一个主题小说集,就是《北京西郊故事集》。差不多十年,才写出来九篇。不是不想写,实在是写作难度太大,每一篇都给后来者竖起一堵墙,后来的小说腾挪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第一篇人物可以天马行空,到第二篇,人物前面出现的特点这一篇必须继续。如此类推,到最后一篇,前面所有小说都是你的雷池,走每一步都要很小心。你不能重复自己,更不能自相矛盾。山坡这点做得特别好,故事讲述方式都不重复。我特别喜欢两个短篇小说作家,一是鲁迅,二是胡安·鲁尔福。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里,几乎没有任何两个小说的讲述方式是一样的;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烈火平原》,更是如此,都是“独此一份”。平庸的作家往往偷懒,当然偷懒的作家必定也会平庸,习惯于讲了一个故事,换几个人再讲一个故事,习惯于依赖套路。好作家不许自己有套路。福克纳没有任何两个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一样的,莫言的所有长篇小说中,也没有任何两个是雷同的。结构不仅仅是形式。一种新的结构,往往意味着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好作家的变,说到底就是自我压榨,榨出你的才华和创造力。《蛋镇电影院》讲述方式一直在变,这就是一个好作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证据。

朱山坡的这个小说集里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时间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还多次提到对越战的记忆。时间点很重要,涉及到一个作家如何处理历史的问题。影视剧经常通过标语和背景音乐等显著、有效的语言来传达出一个特定的时代。小说呈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手段,相对更灵活和丰富一些,语言本身、典型的意象、独特的细节和故事,你可以把所有信息都浸到历史的酱缸里。

小说里写到粮管所,一下子就让我回到那个时代。小时候每年都有两次,我跟我爸拉着平板车运粮食去粮管所,交公粮。现在的孩子不会再有这种经验了。一个镇上的人都去交公粮,从粮管所排出来漫长的队伍,有时候一排就是一天。如果你问我那个年代是什么样子,我可能没法一两句话说清楚,但看到小说里的“粮管所”,我会确凿地告诉你,那个年代就这样。小说自然地带出了年代感。

《蛋镇电影院》一看就知道是写广西,广西和越战的关系大家都清楚。《凤凰》这一篇,男主人公是兽医,结婚后想永远生活在这个地方,这时候从战场上回来一个同学,让他赶快上战场,他就去了。和平时代,想去当兵都不容易。我们那时候,在农村想当兵的都挤破头。我初中时成绩比较好,成绩好的一般会报考中专,两三年以后拿到铁饭碗,变成一个吃公家饭的人,一辈子都省心。到中考,我想继续读高中,然后考大学。我爸说,念高中考不上大学,就白干了。考不上大学以后怎么办?我说要么当兵,要么当卡车司机。我姑父开车,天南地北地跑,我一直羡慕这样的生活。但当兵是首选。后来发现当兵相当不容易,想报军校,第一轮体检就没过。我跟医生说,平足有那么大的影响吗?医生说,胳膊腿完美无缺的都挑不过来,你说你平足是不是个大毛病?我就不吭声了。当时在蛋镇当兵就不像我那时候,一点都不烦琐和苛刻,因为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靠近边境的特殊地方。小说要有足够的能力让故事回到历史现场,所以,《蛋镇电影院》是经得起推敲的。

山坡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蛋镇电影院》里面充斥着无所事事的人,一群浪漫派,特别好玩,这也是我读他的小说的一贯感受。山坡1973年出生,是我们这一代作家里非常独特的一个,内心有着顽固的诗和远方。虽然写得很现实,但是小说里弥漫的浓重诗意,会让你觉得跟他的人物总有那么一点距离。现实又超现实。诗意这个东西非常难得的。我特别看重有诗意的作家,比如红柯。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我非常难过,愿他安息!红柯作品中呈现的特质是中国作家极少有的,那种庞大的诗意,蓬勃的澎湃的诗意。红柯一生向往诗和远方,年轻时去了新疆。在新疆待了十年回到陕西,人完全变了,头发自来卷了,眼睛的颜色变了,长出了络腮胡子,整个人好像基因都变了。跟朋友们谈起红柯,我总是说,诗意会改变一个人。红柯内心里始终令人肃然起敬地保持着巨大的诗意。诗意弥漫进作品,一些特殊的东西就会自然地溢出来。

作品充满诗意,因为作者内心总有天真。一个好作家最后多半都有“老谋深算”的能力,这能力挺重要,下足了功夫,很多人多半也达得到,但天真、诗意的这一块,却是极难能而可贵。现实的反复碾压之后,我们往往不自知地就成了一个油腻的现实主义中老年人。所以,我要祝贺山坡兄,离油腻还有一大段距离。一定要挺住。

《蛋镇电影院》里无处不在、踉踉跄跄的荒诞感,我也喜欢。小说里的人物经常是靠一种荒诞的现实主义逻辑往前走,走时还会踉踉跄跄,偶尔晕一下。那种微熏的状态,拿捏得比较好。这也成就了本书的风格。同为广西作家,东西早期的小说也有这个劲儿,用我老家的方言讲,整个人是“柳”着身子走路,很是摇曳生姿。当然还得说到余华,我也知道余华是山坡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相信读者在《蛋镇电影院》一定能看见余华的影子。小说里极少描述,以叙述为主,文字和现实之间若即若离,阅读时你会特别放松,没有障碍,可以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如同读余华《活着》之后的小说。现实主义和荒诞之间的分寸,山坡同样把握得很好。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