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美、敬畏与人间清醒——李青松《相信自然》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于:自然资源报 | 杨奕萍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李青松 自然之美

“相信自然就是相信美。

美,不必远求。

美,就在我们的心里。”

《相信自然》一书中共有171个“美”字,以优美的文字尽展自然之美。这让我想起李青松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生态涵养美,文学涵养美的心灵。

全书共28万字,深刻诠释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之间神秘而复杂的关系。然而,该书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作者擅长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向读者展示自然界的种种奥秘,既幽默又迷人。

在《哈拉哈河》中,他笔下的火山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古希腊人认为,火山是地球母腹的口,自然不可少。如同昆虫嘟嘟放屁的气门,如同贝壳双扇微张的嘴。或者是用于呼吸的,或者是用于排泄的,如果堵上,就会把它们憋死。如果地球瞬间痉挛,那就是发生了地震。”

而《乌贼》里提到海豚喜欢吃乌贼头的细节,更是让人称奇。“有时,一只海豚一天能吃掉几百个乌贼头……等到雾幕散去,乌贼现出身影,海豚便狠命扑上去,咬住乌贼的头——咔咔咔!吞进肚子里。除了吃乌贼的头,海豚对乌贼的身体及触手理都不理,扬长而去。真是不可思议——身上的肉和软软的触手不是更好吃吗?可是,不!海豚只吃头。”

文如其人。生活中青松老师平易近人,谦谦有礼,常自称业余作家。多年来,他一直在写动植物,如《薇甘菊》《首草有约》《老号骆驼》《鸟道》《哈拉哈河》《北京的山》……在他看来,万物皆自然。他笔下的自然,充满着神秘的魅力和深刻的美。他对文字力求尽善尽美,坚持用文学的形式呈现自然之美,呼唤人性之美。

至善始于行,至美始于求。因为热爱自然文学研究和写作,李青松多年来坚持举办文学讲座,主持文学研讨会,受其影响从事自然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越来越多。

在国外,很多自然文学作家并非专业作家,而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梭罗是土地测量员,巴勒斯是鸟类专家,利奥波德是林务局的林务官。他们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野外经验,就地取材,表达轻松自如,立意高远。

李青松也是如此,一直在国家林业部门工作,因而视野更广阔、研究更深入、写作更具高度。他笔下的大自然,有着不可思议的美,却很少为人所知,令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他说:敬畏不光是恐惧或者害怕,更有由敬而生的——尊重,尊崇,甚至是一种信仰。

在《哈拉哈河》中,我们看到不结冰的河段:“而哈拉哈河的阿尔山河段,在零下36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居然不结冰。不但不结冰,河面上还浮升着腾腾的热气……这一段不冻河长40里。”

在《首草有约》中,作者介绍了能预报天气的青冈树:“正常天气,青冈树的树叶呈绿色,但一旦突然变红,就意味着此地一两天内必要下一场大雨了。”

《相信自然》以优美的文笔、丰富的内容、广阔的视野,从哲学角度进行反思和批判,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和令人佩服的勇气。

想起两年前的某日,青松老师发来文章《金钱豹》。看完文章,我才明白他为什么研究金钱豹。“在古代,金钱豹也被唤作‘程’。程就是节制、克制的意思。古诗中有‘饿狼食不足,饿豹食有余’的句子,说的就是豹子有节制、不贪食的属性。即便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豹子也只吃七分饱,避免自己因饱食而昏迷倦慵,从而保持舒展的体形和迅疾的奔跑速度。”他说,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物质的需求够用就好。

在作品中他也一直呼吁:人类必须节制和收敛欲望,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鳇鱼圈》一文中,看到没有鳇鱼的江河时,他担忧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单一,当世界的改变速度超过物种的适应速度时,生物链条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

人类留给自然的不应该是伤口,正如他在《鳇鱼圈》中写到的,“任性和纵欲是多么简单啊,内省和节制,并且自己对自己说不,那才叫费力呀!因为,我们要的不是活着,而是生活。该是怎样的生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了。”

在他的笔下,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以及自己独特的美。“在一定意义上,说乌鸦是富有仁爱之心、忠孝之心的鸟,总不为过。”“排雷鼠排雷,就像摘西瓜一样简单,手到擒来,易如反掌,准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它们机敏灵动,挖掘本领强悍。”

《相信自然》一书中蕴含着很多哲思的细节,在作者看来,就空间而言,过满,或者过空,都是问题。空虚和丰沛之间有一个奇妙的度,地球会自动保持平衡。

尊重自然最真诚的态度不是作为,而是不作为,不去惊扰自然。保持距离是人类尊重自然的最佳方式。人类在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要不断地调整与自然的距离,调整自身的行为。

保持合适的距离,尊重大自然的法则和秩序,其他的交给时间,相信自然会创造奇迹。正如作者所说的:“幸运的是,我们已经醒来,并且正在努力修复和重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间爬满了湿漉漉的苔藓,当空间鲜活灵动起来,我们的灵魂一定与美相遇。”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