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晓蕾:读柏祥伟长篇历史小说《仲子路》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故事
——读柏祥伟长篇历史小说《仲子路》
廉晓蕾
当一部小说融合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万丈光芒而来,必定是耐人寻味的。《仲子路》便是一部这样的小说。先贤仲子在作者亦真亦幻的笔墨下,打破了时空距离与文化隔膜,就这样神一样走进了现代人的视野。
《仲子路》以子路同门师弟石头的视角展现了子路的一生。石头拜入孔门,结识子路,共同求学,这段生活平静而美好,根植于石头的记忆中成为最美的回忆。后来石头在乱世中腿被马车轧断身患残疾隐居山谷,得知子路横尸他乡踏上为子路寻尸归葬之路,其间大病一场,梦中与众师兄跟随孔夫子神游列国。埋葬子路后,子路魂化的白羽大鸟载石头回鲁悼师,石头与众师兄弟为逝世的孔夫子守墓,追忆往昔,评谈子路与夫子,论学著书。
令人称道的是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切入写作视角,叙事生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当第一人称受限时作者启用意识流写法,石头一场大病梦回从前和众多师兄跟着夫子神游列国,在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故事中完整展现了这一段历史与人物经历,故事离奇曲折,亦真亦幻,尤其是子路死后魂化白羽大鸟一节,更是神来之笔,为全文增添了神话色彩。
作者叙事艺术的突破,打破了传统小说一般的表达方式,在第一人称受限时借助意识流以全能视角描写人物,立体交叉式的描写,灵活转换写作视角,突破了人称限制与时空限制,极具创新性与艺术张力。
《仲子路》深耕儒家经典,文化意蕴丰厚,儒家文化是这部作品的底色。
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依据,驰骋想象,展开合理的虚构,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用现代观念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对作品进行了极具个性化的解读,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民族精神,又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易于读者理解并接受。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借用文化的力量触发读者的哲思,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流,实现精神的收获与成长。
谢有顺说:“只有创造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文学。”《仲子路》在传承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作者对经典的独特理解和艺术阐释,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析,令人耳目一新,让我们开阔了文化视野,感受到了文学的精神重量。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语言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才气,多少千古名篇因语言艺术登峰造极和哲思之美而名传后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即是如此,《赤壁赋》和《滕王阁序》亦是如此。
《仲子路》的语言艺术炉火纯青,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小说涉及文化经典时,语言典雅,富有古意,让人徜徉于古文中欣然愉悦。人物行走于山水间文笔流转如诗如画,散文诗一样的文字,令人如痴如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镜头感扑面而来,直抵人心。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让人强烈感受到文学的独特魅力。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视《白鹿原》为“一部重新发现、重新发掘民族灵魂的书”,“也是一个观照中华民族灵魂的世界”。 我想打个类似的比方,《仲子路》是一部重新发现、重新发掘儒家经典的书,也是一部观照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书,它以文学家的视角解读历史与文化,填补了先贤仲子小说题材的空白,也为我们研究仲子留下了一份难得的文学资料。
(作者简介:廉晓蕾,山东省泗水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曾在报刊发表评论多篇。)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