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忠:重读红色经典《大刀记》
红色经典《大刀记》诞生记
宋俊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郭澄清所著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大刀记》,先后入选了学习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入选了红色岁月、红色历程、红色史诗、红色经典“百年百部红旗谱”系列丛书,今年又光荣入选中宣部《建党百年红色经典影印版丛书》,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大刀记》是我国小说名家郭澄清先生根据我党领导下的冀鲁边区人民抗日战争的英勇事迹作为原型创作的120万言的长篇小说。《大刀记》三卷是融集了人的成长史、家族史、民族史于一体的结构布局,叙述了中国广大农村从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胜利40年狂风血雨的变迁,从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两个层面,厚重地描写叙述了中华民族覚醒史与奋斗史,当年如同一声惊雷,使广大读者耳目一新。作者以史诗的题材,用现实主义笔法,用脱胎于中国传统小说的质朴、浑厚的风格,展现了鲁北平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歌颂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成功地塑造了梁永生、梁志勇、锁柱、黄二楞等众多英雄人物形象,既英勇无畏,侠肝义胆,又侠骨柔情。艺术上也是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动人故事,传奇色彩。作品一出版即获得了广泛的影响,也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阅读记忆。
作者郭澄清,1948年在渤海军区渤海纵队的青年干部军人,参加了解放济南战役。济南解放后转为山东省教育厅干部。但在郭澄清的心里,思念着在冀鲁边区和渤海军区牺牲的首长和战友。为此,郭澄清于1950年,坚决要求离开济南回到他战友们牺牲的地方,他的家乡宁津县工作,被任命为宁津县直属完小(初中)校长,兼宁津县一中(高中)教导主任。于1953年开始收集大量收集资料,在1955年写出了10万字的传记文学《马振华英烈传》。
由于传记文学必须是现实中的真人真事,马振华烈士的牺牲悲剧,从而导致了《马振华英烈传》在当时未能通过出版社审查。这就是《大刀记》最初的一部分初稿。
由于郭澄清的整个童年和马振华烈士一样,经历了血与火的民族苦难和个人苦难,所以民族苦难史和民族觉醒的奋斗史,己经完全溶入到郭澄清的血液和骨髓中。很快,郭澄清又投入到抗战题材长篇小说《武装委员》的写作之中,手稿交到出版社后,很快就排版打出了清样,并设计好了封面,即将出版了,没有想到突然运动来了,印刷厂停产,手稿和清样也下落不明。这实质上应该是《大刀记》第二稿。
1969年,郭澄清被调到了样板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组完善剧本工作,住在北京将近一年。在京期间,工作之余的郭澄清天天捧读中外名著,从中汲取营养,帮助他为早已酝酿之中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思。
整体的《大刀记》二部三卷于1974年10月全部完稿封笔。1975年3月底,郭澄清被约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进一步修改《大刀记》。《大刀记》创作的前前后后是漫长曲折并复杂的过程,第一部《血染龙潭》未能获准出版,只保留了《血染龙潭》第一部前半部分,作为开篇收录在三卷本《大刀记》中,部分失去了艺术的整体和民族诗史的阅读感受,更尤其是把《大刀记》第二部删除了一些章节,使故事节律放慢。
郭澄清是20世纪50-70年代主流文学的典型性作家,是继赵树理、孙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短篇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一生创作甚丰,著作有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100多篇,另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等,共计400万字左右。在郭澄清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青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郭澄清深深根植在人民的土壤中,他的小说质朴、浑厚,作品多取材农村生活,聚焦平凡而普通的农民,描绘他们的言行、气质与精神品格。他致力于在人物的形象中反映、描述生活的真理,概括深厚的历史与社会内容。郭澄清是代表时代、反映时代的作家,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审视、思考当时的社会,力求从总体上塑造时代人物,概括社会生活风貌,用大手笔艺术地描绘时代。他所塑造的梁永生、孟琢磨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扎根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并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文刊载于《山东广播电视报》)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