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元:读苗培兴散文集《记忆灵魂的脉动》
心斋斋的心语
读苗培兴散文集《记忆灵魂的脉动》
孙葆元
《记忆灵魂的脉动》是苗培兴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这个年头散文集很多,让人目不暇接,行走的有之,在青灯古卷中寻觅的也不少,感怀的更多,少年情怀,风晨雨夕,茶余之资,史间兴叹,每家都在倾诉,至于人能不能听进去,又当别论。
这个集子开篇作者就说,自己为书房取名“心斋斋”。心斋斋者,首“斋”为斋戒,次“斋”为书斋。这就有意思了,戒者,束也。书者,舒也。一张一弛,也是散文之道。如此,心斋斋就是心语之斋。好散文须有真性情,真性情出自心底,它就是倾尽灵魂的诉说。
此集分四辑,作者虽然没有为分辑命名,我读后认为,第一辑为故乡。第二辑为怀乡,第三辑为寻踪,第四辑是杂谈。其实在散文里界限没有那么分明,历史与现实均被一根情思的线串联到一起,于是我们就从心斋的叙述中读出各种况味。
《佛慧山赏菊》写的是家乡菊韵,佛慧山是济南一座极富哲理的山,开元名寺雄踞山间,便在崖壁上,山巅处留下千古哲思。一个菊黄枫红时节,作者登上此山,面对那座数丈高的大佛头,写下如下对话:
一对情侣中的姑娘问小伙子:这个佛“怎么只有佛头没有佛身呢?”小伙子吱唔着回答不出来,这话恰被一位老者听到,那老者替小伙子答道,“这山就是佛身”。
一语让人顿悟藏在大千世界的迷局,身不显并非无身,德不张处处有德。
《秋柳含烟》写了清朝诗人王渔洋对一个古城的吟咏,转眼间三百年已成烟云,湖山依旧,换了新颜,他的诗连接起古今,被人铭记着。《落去的繁华》写了一个曾经春风得意商人的秋萧,告诉读者,春华秋瑟不是得与失的轮回,秋也许是人生的起点。《仙风道骨珍珠泉》则是一篇对故乡朝拜的文字,读之让人入仙入幻。
散文是在行走中获得灵魂的,记录行走永远是散文的母题。作者行走黄河壶口,感觉又找回年轻的自己,从奔腾的流水中奔腾起热烈的生命。《情忆西湖》一下子从生命的奔腾中归入沉静,静止到对生命的梳理,把画一般的西子湖当成一面镜子,反复地照彻自己的昔与今,在昔今对比中又吟出了生命的歌。《感悟普陀山》不是礼佛的篇章,作者提炼了佛家的慈与善,与今天的道德相融合,做出了新的思考。谁都知道安吉是白茶的盛乡,《走进安吉》品的却是一块钟灵毓秀的土地,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无数过往的游侠儿留下了英雄的故事,数着这些故事,其实是在数着文学,如白茶入口,浓郁着肺腑的清芬。
作品的第二辑我之所以说它是怀乡的文字,是因为在这一辑中,他写到自己的父母和童年。父母是一个人血肉化的乡土,童年是一个人在乡土里扎下根的时节。如同植物,一个人扎根在什么样的乡土中,往往决定着长势。贫瘠孕育坚挺,艰难属意磨砺,风雨催花,严霜练枝,花之凋谢固然令人惆怅,枝的坚挺却是买不来的骨气。培兴向我讲过他的少年时代,上山下乡,他耕于济南南部山区一个村庄,知青们苦闷之余,打牌消磨时光,每当缺人时,找他当替补。每次他都把牌打的一团糟,后来人家索性不找他了。他说,他不会打牌,怎么学也不入门。但是做事情总是追求做得最好,一定要拔尖!这是家庭这块土壤浸染的结果。就这样,我读到父子俩的北戴河,父子俩的公与私;读到母子俩的邹平县古城村。原来他的母亲李氏家族是一个望族,自明永乐四年迁居于此,书香仕宦,代代都有国家的栋梁人物出现。那个母亲没有文化却有大义,居家过日子从来没有为钱唉声叹气,儿子评价她,似乎总是有钱的,其实她也囊中羞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资也少,人人每月也就三十余元嚼口。逢春年,邻居携子登门拜年,她总是给小儿女们两角钱,实在没有钱了,就给一块糖,她永远不让孩子们失望。再以后,生活好了,她给孩子们的礼物更厚重了,只要登上她家的门,就有让孩子们难忘的惊喜。据培兴讲,他父亲有一位挚友,神交高义,经常举家拜访,就走成通家之谊,父亲去世后,那朋友仍然以拜望纡抒牵挂,并延及孙辈。转眼间孙子也到了结婚的年岁,老人家不忘旧谊,一下子掏出八百元贺喜。过后,那孩子说,我亲爷爷才给我五百元,您给我这么多,让我如何报答您!老人家从不想报答。如果想,她就不送了。
她的儿女们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不爱惜钱,诘问她:咱家也不富裕,你为什么这么施舍?这位母亲不回答,照样我行我素。直到老人家逝世,满街的邻居站在街筒子里送别这位李奶奶。她的儿女总算明白,母亲在教他们怎样做人。
李母从出嫁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她的儿女们把她的骨殖送归故土,并代母亲看看那块养育了她、教诲了她的土地,这里有一段描述,我照录如下:
最后来到母亲当年居住的房屋前。表侄说,“这就是老姑居住过的房屋。不过,现在已经翻盖了,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可位置没错,大小也差不多。”
我站在母亲做女儿时居住的房屋前,看那房屋细长,坐东面西,有些低矮昏暗,有二三十平方米的样子,我的心有些颤抖,有一种心潮在暗暗涌动,一时间,眼眶里便有了些湿润,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母亲:母亲正站在房门中央,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们。我的鼻子一酸,泪,瞬间便充盈在了眼里。我看看大姐,大姐正低了头迈步走进房间……
第三辑是寻踪,是对故乡灵魂与气概的归纳。《铁公祠,忠义不屈之魂》说的是明初“靖难之役”中的铁铉以国家之序和血肉之躯独挡叛逆的兵锋,不惜血染泉城,这是一次捍卫。而《大明湖畔,一曲沉雄豪放的英雄悲歌》则是稼轩祠里回响的辛弃疾的呐喊,这却是一次收复。《南丰祠,一盏穿越时空的明灯》是曾巩对熙宁变法中济南城的整饬。《一生的鹊华秋色》则是对元朝赵孟頫在这座古城经营多年的留念。时光稍纵即逝,古城是时光的堆积,一个个英雄人物都是古城上的一块砖,叠加起来,构筑成一面历史的城墙,这个城墙永远无法拆除,现在留在作者的文字里。在此辑中我最看好的是《向英雄的六舅致敬》,这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英雄,为新中国流过血,他也是这道历史城墙上的一块砖,被永远地铭记着。
第四辑是杂感。拾众人不屑之遗,正世间诽议之正,从故人处挖掘亮色,议论开来,抒出人间的正气歌。
散文是心的倾诉,为心声;散文是曾经的拾起,是真情。心斋斋,是一份昔日心景的供养,与当下息息相通。
孙葆元于镌璞斋
2021年7月21日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