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通过一双中国眼,呈现一段中东史

发布时间:2021-09-06 来源于: 作者: 解放日报 | 徐海 2021年0 点击数:
国破山河碎,枪鸣炮声隆……全世界和平爱好者的心牵动于中东。不过,其中数亿双眼睛是在自家舒适的沙发上,通过屏幕来观察、判断、思索的。但有一位《人民日报》记者焦翔,背起照相机,穿上防弹衣,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左冲右突,历尽万险,从埃及到利比亚,从的黎波里到大马士革,在战火中发出一篇篇充满硝烟、沾尽血泪的深度报道,向读者全面、深入、系统、细致地展示激荡、变幻和伤痛中的中东,以中国视角、正义立场、理性思辨、公正笔触,忠实记录下这段历史。他将自己的感悟写进了《坚守战地1200天: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阿拉伯之殇”》(以下简称《坚守战地1200天》)一书中。

对西亚、北非政治动荡的剖析和反思,构成推进民族国家发展、人类社会前行的重要教材,来自一线的鲜活、冷静的战地纪实,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本书封面所言,湛蓝的天空与战场废墟形成反差,更与弓身疾奔中的画面人物形成强烈静动冲突。并不强壮的身体,遍体鳞伤的坚持,只为忠实履行记者的神圣职责,只为坚定发出呼唤和平的大国之声。

目录里,作者不以所见而以所思、所感为标题,再次提醒读者,这是一名记者的生动记忆而非刻板的编年记录。此时,目录和章节首语引发的抒情、思考的情绪会被扑面而来的紧张氛围取而代之,军人、坦克、装甲车、烧毁的警车、示威的人群、冒着浓烟的政党大楼……从此,1200天的中东故事揭幕,战地画卷徐徐打开,把你猛然拉进中东三国的硝烟岁月,曲折起伏,揪心夺目。

从书中,我感受到作者勇敢的心。没有这颗心,当战火燃烧的时候,即使不匆匆回到国内,也会躲在安全掩体后面作有限的报道;没有这颗心,在回国之后完全可以不再上前线:耳朵已被枪炮震伤,身体也并不强壮,可在接到祖国的号令后立刻整装出发。

从书中,我感受到作者理性的笔。西亚与北非、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民族与国家、和睦与纷争、团结与博弈,言人人殊,谁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谁能秉持真理的火把照亮这些国家前进的路?深入实地、遍访人物,广结众友,听取上至元首部长,下至小贩难民的真实想法,梳理历史的经线与国家民族现实的纬线,提出关于世界、地区、人物、事件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以证据推理,观点水到渠成,绝不勉强迁就。这些由事实观察和逻辑导推的结论,被抽取放在章首节首,清晰明了,读后无法控制地点头称是,恍然大悟。

从书中,我感受到作者温情的眼。无情的枪炮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他的双眼里,流露出无限的同情和哀婉。无惧不是无情,勇敢绝非草莽。在作者笔下,战争带来的是一片凄凉,损毁的是人间美好。笔下的文字和镜头的聚焦是人间的真情和跨越民族、宗教和国别的同情。死亡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于是出现了大马士革老城简版的婚礼;曾经无比坚定的新闻发言人突然失去亲弟弟,于是出现了易卜拉欣撕心裂肺般的号啕并从此消失;隔着玻璃弹孔向作者投射的笑容,家园重新建立后乘车返回的孩子们充满期盼的双眼,手持蜡烛祈祷的儿童,怀抱婴儿、泪眼婆娑的妇女,双眼迷茫、站在红色台尔山上观看落日的叙利亚朋友蒙齐尔……一张张照片震撼人心。这些镜头,被一双友好、乐观、仁义、温情的中国眼所捕捉。

从书中,我感受到作者不知疲惫的脚。奔腾的、勇敢的心,聪慧理性的笔,温情友好的眼,靠的是一双无比勤奋的脚。哪里有爆炸,哪里有冲突,就奔向哪里;哪里有新闻,哪里有历史,相机便举到哪里——第一时间、第一到达、第一报道。虚弱的脾胃和受伤的双耳一点没有影响腿脚的力量。1200天在人类冲突史上是弹指一瞬,却是中国记者终身伴随、无法忘怀的。

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致力于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守战地1200天》用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中国实践、中国理论,奉献给读者一本极为稀缺的时代记录。

(作者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