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延安的时代答卷
中国西北的贫穷,是地理环境和长久的社会发展滞后共同导致的。但延安以其贫瘠的土地和宽广的胸怀,迎接和安置了红军,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13年的艰苦奋斗,13年的经历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延安成了中国革命落脚和再出发的地方。可是,在革命胜利成功之后多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延安的贫困局面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1973年时,周恩来总理再次来到延安,目睹延安的贫困,忍不住伤心落泪,自责自己没有当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开展了脱贫攻坚战,“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战略部署在延安扎实推进,才实现了“多赢”的脱贫攻坚成果。
邢小俊笔下的延安,自有一种个性的表现。我们看到,从延安走向成功的中国革命,在延安生成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延安乃至全中国摆脱贫困开辟了新的道路。延安在此前“退耕还林”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改变生态环境为发展方向的推进模式,探索和找到了生态涵养和产业开发相互助力发展的道路,贫困面貌得到改变,直至整体脱贫。本书真实描绘了黄陵县索洛湾村(曾被人称“烂杆村”)群众在柯小海带领下,抓住机遇,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从而脱贫致富;安塞的“树痴”张莲莲、吴起的“油老板”李树和返乡成为职业种树人;洛川的张延刚做大苹果产业、残疾女子付凡平以坚强的意志和全身心地投入苹果、小米产业成就事业;安塞农民李东东依靠打腰鼓奇技,参与文化推广,并摆脱沉重家庭拖累步出贫困等等。都是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鼓舞下,在脱贫攻坚战场涌现出的楷模人物,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内生动力的释放和实践结果。
《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是作家邢小俊多次在延安直接采访观察、现场感受理解并动情书写的结果。与不少题材类似的脱贫作品相异的是,邢小俊“付出了,跑到了,用心了,用力了,用情了”,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历史视野和精神高度以及扎实的描写,是人们见识延安的新名片!这是文学对社会环境生活改变发展的积极回应,也是报告文学以自己独特的观察理解讲述现实中国故事的生动表现。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