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对现实主义生命力的几点思索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雷达 点击数: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的六十年,不难发现,六十年来,真正有生命力的,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作品,大都是坚持了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勇气和胆识的,努力维护了文学的自由审美品格的作品。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其它创作方法,惟现实主义独尊的意思。但我在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主要还不是指文学对自然的忠诚,它的客观真实性原则,典型化原则,整体性原则等等定义性的东西,而是强调一种可称之为现实主义精神的质素,那就是,对时代生活,人民疾苦和普通人命运的密切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密切关注,对民族灵魂的密切关注,为此它勇敢地面对,真实大胆地抒写,以至发出怀疑和批判的声音。
  现实主义精神应该是变动不居的,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才能保持它的活力和张力。应该看到,五、六十年代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呼唤写真实,直面现实,干预生活,反对直接的配合性写作上;七、八十年代之交,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先是把焦点集中在能否说真话,写真实上,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才进入了发现人,关注人,尊重人,人是灵魂的层面。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最大的成就,也得之于此。现代主义也关心人,焦虑人的处境,但与现实主义是不同的,它对现实主义不无启迪。正是围绕着发现人,尊重人,刘心武的《班主任》重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重塑了知识分子的精英形象,我们在这里听到了新启蒙的声音。
  民族灵魂的发现这一主题还在深入。我们看到,八十年代中期,现实主义文学仿佛又一次来到十字路口:是大胆的自我更新,还是固步自封,是开放吸纳,还是原地踏步,这是个考验。现实主义要不要在与现代主义的碰撞中丰富自己,要不要吸收域外的哲学和文学的观念,要不要在文化精神上向纵深拓展?回答是肯定的,因而有了一次腾跃。对于全国的文学界,一九八五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人民文学》发表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孩子王》等等。在全国其它刊物,还有许多重要文本发表。《你别无选择》被有的理论家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品”,但我从小说所写音乐学院内在紧张的精神冲突中感受到的,主要还是五四个性自由精神在当代的回荡。《爸爸爸》回转身来,续接国民性批判的主题,沿着地域的河流,向着民族文化性格的根因追溯。而在莫言的《红高梁》里,作家有感于“种的退化”,重塑农民英雄形象,复活了游魂。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作为文学上的柳青之子,可以明显感到它与十七年现实主义的血缘关联,路遥确实继承了很多东西,但是,他又有所扬弃,提供了内在的现代性,对现代农民人格的呼唤和初塑。
  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迈入新世纪的中国,已呈现了一些前所未见其深广度的大变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加入世贸”的重大影响,高科技化更深细地走进千家万户和网络化的大面积覆盖,城市化的急剧推进,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就业、居住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以至道德伦理情感。就文学来说,生产机制的变化和媒介、热点的转移,有目共睹。现实主义还能不能向前发展?人的再发现,本是二十世纪贯穿至今一个重要的不断深化的精神课题,曾有过人的三次发现之说,今天还有没有新的发现,将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应该是衡量一个大作家与凡庸作家的标准。因而,在今天,作家选择时代,其实就是选择“人”,发现“人”, 发现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我们的时代有多少“人”还没被发现呵。有一种说法,认为新世纪的"人"既不同于1980年代的"理性"的人,也不同于1990年代新写实的“原生态”的人,或"欲望化"的人,而是"日常"化了的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依我看,近些年来,有一些作品之所以有所深化,就在于更注重于“人的日常发现”,并以“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作为“灵魂重铸”的内在前提和基础。
  在今天,我们同样不能不关心文学的处境问题。现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出版,青春文学,类型化写作,大众读物,在普通读者中拥有更大的份额,其销售量是一般纯文学无法想象的。这些作品当然有它们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其生存发展的必然性。但它们确也造成了阅读的分化,比如传统文学读者稳中有降。(像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鬼吹灯,诛仙,杜拉拉升职记等大众文化之作,或一些带有较强消遣性,娱乐性,猎奇性的书,正在创造发行奇迹)。文学应该怎样选择和认定自己的角色呢,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精神追求何在?究竟是向这些作品倾斜,为其所改造,所置换,还是坚持原有的一贯稳定的价值,包括发扬现实主义的力量,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诚然,只要人类还存在着良知和情感,文学就不会消亡;但究竟文学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确也决定着文学的命运和存在的理由。现在作家的选择无疑宽广得多,自由得多,但这里仍有个对时代重大精神问题是否回避,仍然有高下之分和文野之分,厚重和轻飘之分。在我看来,最有份量和最有价值的文学,应该是关注人的存在境遇,展示民族的灵魂和心史的,直指人心的,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文学。越是这样,文学越是不可替代,越有生命力。
  今天,我们面临一个社会、文化、道德大转型的时期,同样也是一个与世界文化碰撞、融合、重构的时期,这样一个时期在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也并不多见。这不仅是作家创作的难得机遇,同样也是作家面临的最大困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国家,在每一个转型期和文化的融合期,恰恰也是文化兴盛的时期,如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五四时期。我认为,现实主义肯定是我们的选择之一。但是,现实主义怎样发展,却是需要探索的新难题。
  当然,现实主义始终是一个争论不完的话题。我所谈到的几点也仅仅是就存在的问题而言的。我们应该更多地追问一些基本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人民的文学?今天的人面临什么困境?我们应该怎样增大文学的精神性内涵?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可能会帮助我们廓清文学上的一些迷雾,对当下的文学的创新将是极其有益的。(摘自中国作协29日在京召开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