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十几天前,一百多位中国作家到了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活动,这可能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外文学交流。在那个欧洲城市,作家们向欧洲的读者、向世界展示和介绍了中国的文学。在书展的会场上,我看到了《老子》和《庄子》的译本,然后就是大量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译成了英文、德文、法文,这时,我就想,那些异国他乡的人们,他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呢?当然,他们主要是依靠他们本国的电视、报纸,可是他们知道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生活的吗?我想他们很难知道,对他们来说,唯一的途径,可能就是在他家附近的书店里,买一本中国作家的小说。
每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有隐含的和预设的读者,在过去,这个读者基本上是不言而喻的,他就是中国人,但现在,作家们会意识到,一个欧洲的青年或老人也会读到他正在写的这本书,而且这个读者正是从这书里认识中国。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学也在走向世界。这种全球化语境中的写作,给中国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当然,中国作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地意识到,他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承担的文化责任。
在最近召开的中美文学论坛和中德文学论坛上,中外很多作家都谈到了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交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世界仍然被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偏见所分隔的时候,当一种文化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时候,文学让万里之外的异国民众意识到,原来生活在远方的这些人们,和他们有着相通的喜怒哀乐,有着人类共同的正直和善良;文学也会使他们认识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个国家的人民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安排,他们将在这种差异中,感受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通向一个和谐世界的重要桥梁,因为文学使如此不同的人们心灵相通。
同样的,我们的文学在我们的母语读者中,也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结构在变,利益格局在变,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生活观念也在变,正是在这种变动中,我们的国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变化也必然带来焦虑、隔阂、碰撞,理解他人,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这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互联网上,无数的陌生人通过各种方式倾诉和倾听,他们急于说出自己,他们也急于通过交流抚慰自己对急剧变化的生活的陌生和惶惑;而文学,它的重要的文化责任就是使人心得以贴近,使不同的人们感受到共同的心声,领会共同的生活真理。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建设和谐的文化,而文学,正是和谐文化中一个基础的和重要的部分。
在和外国作家、汉学家的交流中,很多外国朋友都谈到,他们对表现中国现实生活的作品有特殊的兴趣,他们在生活中通过“MADE IN CHINA”时刻意识到中国的存在,他们想知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什么,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心灵、感受和梦想。我想,外国的读者和中国的读者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在我们这里,中国的读者和民众同样有一种认识自己的现实、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热望,不是肤浅的,而是深刻的,不是狭窄的,而是宽阔的。文学之所以具有反映现实的本质真实的能力,就是因为优秀的作家面对我们的生活能够看得更深刻和更宽阔。
——在这个意义上,与世界对话和交流,有助于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这个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理解中国需要我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当一个中国工人的产品通过资本和流通的网络出现在一个外国家庭中的时候,实际上,世界就构成了这个工人的现实的重要维度,他可能对此并不了解,但文学有可能使他更完整地理解自身的生活。
最近在庐山举办了国际作家写作营,这让我想起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其实反过来,一直身在山外,也不可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写作营这种方式,使山外的人进了山,而中国的作家走出去,则使我们既在此山,又在山外,这样我们的视野会更为全面和真切,我们的思想会更为开放和活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走向世界,这使我们的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同时,也给我们的文学带来新的活力,这不仅是指中国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译介到国外,也是指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走出国门,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然后,他们开始写作,在国内发表作品,这样的作家这两年来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一支引人注目的新生力量,我听说《人民文学》今年第十二期将要专门推出海外作家专号,我想,这批作家的出现不仅为我们的文学带来了新的题材、新的经验和角度,而且,也将推动中国文学和汉语文学在全世界的拓展。
毋庸讳言,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还处于弱势,由于语言、文化甚至政治的原因,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面临着重重困难,还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包括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主流文学界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汉学界的联系。但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不平衡、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越是要保持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越是要警惕被“他者”化,也就是说,人家说好,我们也认为好,人家不说好,我们就不自信。我想,一个作家,首要的、第一位的,还是为自己的母语读者写作,他从与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人民的血肉联系中吸取力量和灵感,同时,一个作家的最高荣耀也首先是他的母语读者的肯定和赞赏。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根基,我们的写作就会变为国际文化市场上依据他人需求的订单生产。
走出去,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确立自己。中国的作家们通过走出去,对于祖国的成就和荣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很多作家朋友说,一出国,就更爱国了,我想这是一种真挚的感受。
同时,通过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中国的作家们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认。我们与他人不同,这才构成对话,构成交流,而在对话和交流中,我们一方面理解了他人,另一方面,我们也更为珍视我们的特性。全球化的趋势没有、也不可能泯灭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地,它只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文化自觉。有比较才有鉴别,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文化比较,我相信,通过这种比较,中国的作家们会更深刻地领会到,什么是属于我们的,是我们所独有的,是我们血液里和生命里不可混淆的密码和记号,我们将从中获得力量和自信,展示我们中国的特色、风格、神韵、气派,用我们最好的东西,去加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摘自中国作协29日在京召开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