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的大工业放歌
中国的许多城市形成于工业发展,如钢都鞍山、石油城大庆、煤城大同等等,素有“共和国工业长子”之称的沈阳更是以机器制造工业基地而闻名遐迩。近百年来,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大企业、大工业蓬勃发展,工业文化也在推澜扬帆,其特征之一就是以大工业为题材、张扬大工业精神的文艺作品的涌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草明的《乘风破浪》、罗丹的《风雨的黎明》等,都曾拥有大量读者。改革开放初期,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等系列反映工业改革进程的作品更为当代推出一群进取型的“开拓者”形象。但毋庸讳言,在一段时间里,工业文化的声音被弱化了,直到近年读者的祈盼、传媒的呼吁、理论的张扬才使工业题材的文艺创作又呈崛起之势。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奠基者》,为读者呈现了一批当代石油工人的英雄典型,令人耳目一新。在辽宁,商国华反映工业题材的诗作也颇引人注目。曾以工业诗《失衡》《飞虹》《引擎》等屡获重奖的诗人商国华,近日又捧献出报告文学力作《钢铁作证》,读来令人心弦震撼。
《钢铁作证》以新中国最早建立起的大型机器企业沈阳重器机器厂60年来的发展巨变为题材,以澎湃的激情、诗性的语言,真实再现了几代沈重人面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攻坚克难、艰苦奋斗而创造的辉煌业绩和精神风貌,强劲的思考力度,撞击心弦的情感张力,彰显这部新作堪称一曲新中国建设者的慷慨长歌,一部中国大中型企业创业、发展的奋斗史。
沈重在新中国60年的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曾创造过110多项“全国第一”。从新中国的第一台蒸汽锤、第一台铸造水压机,直至21世纪抢占世界市场的盾构机,真实地记录了沈重人甘于奉献、勇于进取的铿锵步履;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转型过程中,沈重人也曾面临过巨大的心灵起伏与跌宕、困惑与忧思……为了充分展示沈重人形象,商国华深入沈重调查采访,三个月间阅读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采访了几十位当事人和知情人。当他执笔建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时,他没有着重于过程的叙述,却以时间顺序为经,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纬,把笔墨投向纵横交织的结构中,依次捧出了沈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工人杨洪吉、知识分子王铮安……直至领导干部耿洪臣在重大事件中的风骨和精神风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工业社会是一本展开的心理学。”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人发展到什么程度,全在工业中有所体现。从生活背景、主题内容、矛盾纠葛方面看,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像工业题材这样体现文化深度。工业题材不是没有可写的东西,关键是“将工业题材拉到了社会中去写”。商国华深谙此理,他将沈重人放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史背景中去展示,并努力凸现沈重人身上闪耀时代光彩的大工业精神。
《钢铁作证》中展示的大工业精神,其标志是责任感与自豪感。大工业集群化过程中形成了产业工人强烈的集体意识。他们对自己的国家主人翁地位非常认同,自觉承担责任,强调团结协作;另一方面,他们也为自己的主人翁身份自豪,由此,他们把自己所做的工作,车一个部件、造一台机器,都看作与国家的命脉息息相关,有一种身为主人去支撑天地的豪迈感。
作品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沈重人杨洪吉、王铮安身上闪耀着这种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新沈重人王铁峰、高伟贤、曹佰库乃至 “振兴路上走来”的耿洪臣等,也都凸显出这种可贵的忧患意识、担当精神和强烈关注祖国事业的责任感。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6万吨,除了日常生活用品,汽车、拖拉机、坦克、飞机,都不能造。毛泽东同志说:“没有现代化大工业体系的国家,永远强大不起来”。正是在这样的基础和背景下,沈重人迈开了创业的脚步。他们提出:“造就造中国没有的,造就造力气大的。”五十年代的老劳模杨洪吉,这位闯关东来到沈阳的炼钢工,急工厂之所急,凭借钻研和勤奋,大胆创新,硬是打破了平炉只能冶炼一般碳素钢的铁规矩,惊世骇俗地炼出了工厂急需的合金钢。
写完杨洪吉的故事,商国华犹思绪翩翩,他充满敬重地写到:“在这篇关于杨洪吉的故事中,我有一种无法谋篇布局的感受,那就是他的每个故事都是我们今天不能企及的,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是一种精神的大典,或者说是一种信念的攀援。”一段议论使杨洪吉的精神境界在读者心中更加升华,而整部作品,因有了这样一系列的议论,凸显出其思想意蕴的深厚。
担任过沈重设计师的王铮安是大工业中的另一类典型。在沈重创业的14年中,他每年都以自己主持设计的项目,为企业争得一个或多个“全国第一”。但莫须有的怀疑却使他背上了“黑锅”,蒙受了不白之冤,积劳与压抑更使他身染肝癌。但当中国航天工业急需12500吨卧式挤压液压机时,面对工厂领导直至当时一机部部长沈鸿的巨大信任,他还是毅然上阵了。他在承受身心的巨大磨难时,以人们惊异的高速度夜以继日地拿出了全部设计方案。而当这台世界上少有的设备在航天企业投入使用时,王铮安却被安葬于家乡湖南临湘县的映山红的花海之中。商国华深惜地写道:“为沈阳吐放14年花香的‘映山红’再没有挺出摇曳的花蕊……甚至还要顶着背着阴霾烈日。疾风暴雨的突袭吹打,而把委屈与辛酸藏进看不见的蓄根。”诗意的悲伤绽放出强大的审美意义,其中包孕着振聋发聩的思想意蕴。正如16年后,当祖国科学的春天来到时,这台设备为沈重捧回了全国科技银奖,作者感慨万端地写道:“好在,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成了我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教材。”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王铮安在逆境中拼搏?作者简洁地写道:“让中国飞起来,是王铮安的梦。”这正是身依大型工业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担当,是今天仍需张扬的大工业精神。
作品的后半部以浓笔重彩勾描的21世纪初沈重人王铁峰、高伟贤、曹佰库等力排万难、勇攀科技高峰、攻克大型盾构机的豪迈战斗,是以事件凸显人物形象的精湛之笔。改革开放使新时期的沈重人视野更宽阔,目标更高远。当企业从转制的阵痛中涅 新生时,时任沈重集团董事长的王铁峰抓住党中央决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时机,打出了闯进世界市场的一记重拳:研制中国人自己的大型盾构机!
有15年设计经验的女工程师高伟贤带领13人组成的设计团队,在从没见过盾构机的基点起步到在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一举中标6台大型盾构机的签字仪式,其过程的惊心动魄令人魂牵。而一位普通工人曹佰库面对上万张图纸,带领107位工友,以几十年薪火相传的“蚂蚁啃骨头”精神,在极短时间内装配成功大型盾构机,更令法国专家咋舌、惊叹。一位叫克里斯蒂安的法国专家在发往国内的电子邮件上写道:“中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
克里斯蒂安并不了解,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创造力也源自不同的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创造力非凡的民族,而在大工业生产平台上成熟着的中国工人阶级更以富于担当的大工业精神释放着无限创造的潜能,锻造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巨大光环。
而这,也正是《钢铁作证》给予读者的深切启示。
而今,以沈重为基础组建的北方重工集团已成为中国工业产值逾百亿元的巨型机器制造航母,进入了中国工业500强。在新的起点上出发的北方重工,正朝着世界名牌公司的目标破浪扬帆。作者在尾声中预言:北方重工——沈重人是没有尾声的,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定会续写新的钢铁宣言。
我相信商国华的预言,正如他的报告文学所张扬的大工业精神一样,会为我们祖国阳光明媚的天地涂染出更加灿烂迷人的华彩。我也同样相信,对大工业情有独钟的商国华还会为读者捧献出反映工业题材的文学力作。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