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念问题是根本问题
重视来自文学观念的挑战
新世纪10年,是文学形势和文学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10年,变化的标志是以纯文学(或称严肃文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日趋边缘化和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型文学的日趋兴盛。评论家对此已有许多评论,其中最有害的观点是,认为纯文学的现实处境是合理的,意味着它回到了正常的位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有的文学格局并非是理想化的,不是要固定下来,纯文学需要更主动地生存。我是赞同后者的,我同时认为,还要将研究引向深入,探讨形势变化的深层原因,这原因主要来自现时代文学观念的变迁,不认识这一点,就会陷于悲观的进化论或盲目的持守论,无益于改变现状。面临今天的形势,获得方向感是重要的,而方向感来自具体的分析。
说到底,传统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文学观念方面,因为无论是来自生活方式、商业资本还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都要通过对于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以实现。这里所说的文学观念包括审美观念、文化观念、创作观念、阅读观念、批评观念等复杂的观念因素。
数字化阅读和市场化运作,的确造成大规模阅读分化,但一切阅读,只要是文学阅读,都大致建立在文学观念、阅读观念的基础上,技术和资本并不能强迫读者的意志。所以,我们更应该从终端去寻找文学嬗变的深层原因,而不应该只看到外部的变化。与传统文学创作不同的创作,建立在流行的新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观念需要辨析和理喻。
流行的文学观念
流行的新的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中。
(一)青春文学的观念。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是两回事,所代表的文学理念也不尽相同。青春文学带有通俗性,但本质上仍是严肃文学的一部分,不能将其简单归入通俗文学。许多“80后”作家学历高,知识结构全面,读国外文学作品较多,又是从《萌芽》的路子走出来,有严肃的文学追求,作品也比一般的网络文学作品高出很多。在语言和叙述技巧上,青春文学作家没有经历过传统期刊体制下对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严格训练,比老练的传统文学作家相差许多,在生活阅历上差得更多。他们获得青年读者的广泛欢迎,除市场运作的因素外,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其一,他们的作品表达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特质和心理诉求。必须承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感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家。这一代人是独生子女、不包分配、获得广泛自由和尚未进入社会权力结构的一代,他们的创作改变了关注他人、底层、集体、社会和历史,从而主张典型、概括、教益的文学传统,凸显了私我意识和反叛意识,在同代人中获得共鸣。
其二,新时期以来的传统文学观念主要是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绝大多数作品以贴近现实的题材和零度写实的态度为风尚,几乎构成了一种最大规模的类型化写作,而这一代青年人是个性飞扬溢于言表的。青春文学写作带有部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字里行间和叙事方式上裹挟有大量感情色彩,适合青年读者的口味,构成了新的审美空间。这种风格与现实主义风格味道不同,但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还需要提到,传统文学在乡土叙事上一直是成功的,而在城市叙事方面进展不大。青春文学从不涉及乡土,却在城市叙事方面创造了新的、能够被文学接受的言说体系,也是有价值的。
(二)网络文学的观念。网络文学真正代表了与严肃文学、精英文学相抗衡的通俗文学、草根文学。就流行的典型的网络文学而言,在创作和阅读观念上形成与传统文学不大相同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趣味,这些趣味靠五类主要的性质为支撑:实用性、幻想性、消遣性、互动性、开放性,成为五大支柱。这五种性质都与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有差异,但在文化市场和流行阅读中受到欢迎。
支柱之一:实用性。实用性满足着这个实用时代最强大的阅读心理,推动了无数本文学类书籍的畅销。对部分大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扩大视野”,下面依次是“拓展知识结构”、“帮助学习,提高成绩”、“指导生活实践”和 “生存、发展需要”等,都属于较为实际和功利的目的。适应于实用阅读的创作十分走红,主要类型有官场、职场、励志等。
支柱之二:幻想性。严肃文学主要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崇尚写实,较少出现幻想样式的作品,但在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文学阅读中幻想类作品占有相当高比例,形成一种占据优势的流行阅读观念。我们看到,许多类型化的网络创作,都具有这种幻想或白日梦的特征,包括穿越小说、架空小说、仙侠小说、玄幻小说、魔幻小说,以及一些主要出于虚构的军事、历史小说等。幻想艺术的兴盛与文化全球化和跨文化思潮有关,在中国目前的幻想类作品中,魔幻模式多于传统的仙侠模式,即为一例。
支柱之三:消遣性。以往传统文学对文学功用的标准描述,是强调其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或附以娱乐功能,而网络文学的典型取向,是忽视前三种功能,突出娱乐功能,由此开创了浅阅读的时代。对网络文学读者而言,严肃文学过于沉重,网络文学则相反,它们可以提供快感、刺激和放松。当然放松不一定是轻松的,读悬念惊险作品时带来的是紧张,但紧张过后即是快感和放松。
支柱之四:互动性。网络文学的生产模式不同于传统文学:在许多情况下,作品是分期发表的,作者的独立构思与写作仅限于创作的最初阶段。在网上首期发表的部分相当于贴出“原帖”,随即读者阅读和评说作品,表现出他们的兴趣好恶,甚至提出写作和修改建议,相当于“跟帖”。跟帖对于作者的影响是显著的,作者从读者反馈中受到激励或打击,如果他愿意,可以吸纳读者的部分建议,使作品朝着读者希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读者的经验及创意已加入其间,独立构思中渗入了集体想象,作品的读者缘也随之形成。出版商又根据点击率确定市场潜力,促使作品下线。
支柱之五:开放性。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体现于作者的开放性和题材的开放性。无门槛发表吸引了大量文学圈外人士进行短期或长期写作,这些作者中有些是精英,有着高等学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各种各样特殊的经历,有些经历可成为很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网络作者没有自我审查意识,不回避现实矛盾,书写自由,实现了题材的极大化,匿名制又使网络作者可以完全开放的姿态披露私人生活和内心秘密,这些都成为网络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三)类型化的观念。类型化是部分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创作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区别于纯文学原则的一种方式。纯文学反对任何形式的类型化,因为类型化与原创性和独特的文学表达相对立。
但多数读者不反对甚至欢迎类型化,这使类型化创作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从某个角度看,纯文学主要表达人类的发展性情感,通俗文学主要表达人类的基本性情感,而基本性情感的表达需要是远远超过发展性情感的。人类的基本性情感表达可以分为若干主要类型,它们可以无限重复、模仿、复制,只需加以部分改动和部分创造,就可以满足一类读者要求不高的需求,特别是消遣性、消费性的需求。这一类读者往往对一类作品乐此不疲,而且通过网络上的分类标题和题介迅速找到适合的读物。因此,类型化阅读也是人类的一大阅读乐趣,只不过文学性和创造性较弱。
类型化尤其适应文学的商业化、产业化,进行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从一本书的畅销开始,到一类书的“次畅销”,迅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以上情况说明,青春文学的浪漫主义倾向,网络文学的实用性、幻想性、消遣性三大动机,以及两者共同推动的类型化生产,构成了当下最流行的文学观念,构成了对传统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学观念的挑战,获取了比传统文学多得多的读者。
传统文学观念必须坚持
在面临挑战的形势下,传统文学观念格外需要得到坚持,因为严肃文学是体现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学,是文学中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代表着经典写作,也代表着文学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学还承担着引导国民审美意识的责任。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应当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所以,传统文学不能由于网络文化的兴起而乱了自己的阵脚,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
尽管会出现传统文学和其他文学长期审美共存的格局,但在审美价值和探索性上,传统文学是无可替代的。传统文学的价值观,也只有靠传统文学自身来体现。这些都毋庸置疑。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坚持传统文学观念。人们似乎过多地注意了来自传统文学以外的因素,把传统文学面临的挑战视为来自环境的挑战,却很少有人注意传统文学自身的改变,这是一个显见的误区。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学的边缘化,并非传统文学观念的失败,而恰恰是经典的传统文学观念未得到尊重和很好继承的结果。传统文学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8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念。上世纪8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黄金期,几近得到公认。80年代的文学实验主要是新文学观念的实验,出现了文学观念的大爆炸,影响至今。文学创作缺乏新观念的突破,难以前进,80年代文学实验在总体上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大繁荣,它的成就至今体现在不同类别的创作中。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向来有经典式的创作和实验性的创作两类,都是不可或缺的。将实验观念与经典观念对立起来,不加梳理,臧此非彼,则容易冒失去读者的风险。文学整体上应寻求经典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的适当比例,以保持创作的合理布局和基本的读者群。目前,受读者因素影响,创作基本上回到现实主义轨道上,但我们发现,现实主义的一些经典理念并没有得到发挥。譬如,关于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和具有现实的批判意识、关于思想价值、关于典型塑造、关于人物刻画、关于情节和细节的要求,等等。不是说所有作品都必须坚持这一套,但起码应该有一大部分作品以此取胜,否则就会脱离读者普遍的阅读兴趣。
其次,关于思想性。当前创作的确存在着忽视思想性的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是,把思想性要求视为陈旧观念,将文学的呈现方式与表现方式对立起来,认为作家的任务只是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而无力照亮人生。但呈现的方式应该只是一部分创作的方式,而不宜成为通行的原则。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复杂时代,大部分读者仍希望看到作家对生活的观照,通过作品认识现实。读者读严肃文学,是抱着严肃的态度的,可是,我们有多少读者从当前创作中感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出现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就会恢复传统文学的50万读者。
第三,关于人物和故事。认为小说不必写人物而只需写人和人的心理,认为小说中写故事写悬念是不上档次的,也属于一个长时期里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影响了创作的整体面貌,更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固然现代小说的一部分是只写人和人的心理,甚至不涉及人的外貌,更不注重情节因素,但这只是一部分,不是小说的全部。在许多我们始终推崇的文学名著中,能看到真正出色的人物和故事带给读者什么。20世纪被称作“批评的世纪”,各种流派、思潮此消彼长,层出不穷。曾经以情节见长的小说被淹没在形形色色的观念和纷纷扰扰的主题当中,以至于愈来愈脱离读者,愈来愈自话自说,这种状况现在终于得到改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一直在跟进西方文学思潮,难免陷于被动。在这过程中,非此即彼和缺乏均衡概念的思维方式使创作付出沉重代价。
第四,关于细节阅读。当然,现代阅读趣味是发生许多变化的,现代、后现代作品往往呈现着碎片堆砌的状态,人们主要在读细节而不是情节,但是,失去了情节的吸引,细节所承担的任务更重。我们的作品里充满细节,但有多少是像朱自清的《背影》里那样令人一生难忘的细节呢?我们许多作品以绘写原生态为荣,以大量平凡琐碎的细节取胜,但过于平凡,过于平常,不加选择,不加节制,缺乏想法,忘记了寻常中要有不寻常的东西,要有令人惊奇的一面,以至于读者难以卒读。
第五,关于感染力和震撼人心。文学和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不能唤起情感感染,就失去了文学的基本传播力。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文学评价上确实存在着忽视感染力的倾向。许多被捧得很高的作品,实际上是并不具备起码的感染效果的,推而广之,仿而效之,造成评价体系的紊乱和读者的失望。相反,在另一面,无论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类型化文学,都是以感觉和感情传递为基础的,它们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强化了这一点,其中即使快感阅读和刺激性阅读也具有一定情感性。从某种角度上看,传统文学与流行文学的竞争也是感性和感染的竞争。传统文学方式本来是极富感染力的方式,而且会带来更深切的感染,对于现代读者也同样如此,因为人性是永恒的。震撼人心,同时也是感染力的尺度,在今天,仿佛更应该提醒这个概念。当人们奢谈力作、史诗和大作品时,其实可以简单地问一句:它是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呢?这是一个粗糙然而实用的标准。
第六,关于时代性。传统文学观念也不应该墨守成规,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改进。譬如,大部分传统文学作品在节奏上是慢的,也需要慢,但还是应该有一部分作品的节奏快起来,以适应读者的变化。现代读者总是希望在单位篇幅里读到更多的东西。当然,传统文学更不能放弃自身的探索,去创造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只考虑读者的文学也不是纯文学。
总之,我们相信,传统文学观念是真正有价值的主流艺术观念,其生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仅仅在于,我们对它们到底继承了多少,坚持了多少。背离传统文学观念的,有时恰恰是传统文学自己。这个时期,传统文学的前途在于观念的再造。传统文学所面临的挑战也意味着新的生机,意味着反思后的清醒和更重大的飞跃。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