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评委点评第五届鲁奖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立足时代 关注百姓

  “中篇小说是此次鲁迅文学奖较受关注的一个门类,在公众投票的平台上,大家投票最多的就是中篇小说。这也对我们评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达的一番话道出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门类的分量,也道出了评委肩上颇为沉重的责任。谈到此次该门类的入围作品和获奖作品,评委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并对中篇小说的整体创作态势和发展前景表示出信心满满的乐观。

  “好的作品还有很多”

  雷达认为,此次获奖的5部作品各具特色,总体质量较好。但要注意的是,这些作品是在初评20部备选作品的基础上且在对最近3年文学成果的总体把握下评出的,好的作品远不止这5部,比如迟子建的《鬼魅丹青》、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叶广芩的《豆汁记》等,3位海外作家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80后”新人的作品亦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于获奖名额所限,最终难免出现“遗珠之憾”。
  至于此次摘得殊荣的中篇小说,雷达表示它们也是“实至名归”。这些作品有的写出乡村精神的承传,有的聚焦沿海工厂的生存竞争与鲜活人性;有的将浪漫情愫和现实批判精神结合起来,有的以赵树理风格的乡村叙事描绘出一幅温情的风俗画,直面现实,直面人心,可以说代表了这3年来我国中篇小说创作的水平。

  直面现实 关注民生

  回首此次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包明德感受最深的一个字是“严”——评奖条例严格,评奖程序严谨,评奖纪律严明,评委资质严整。他说,评委都是在业内有公信力的评论家、理论家和编辑家,大家怀着文学神圣感集中在一起,进行认真细致的评审工作,就是为了对得住“鲁迅”这个奖项的命名,对得起作家的辛劳和读者的期待。评委们在讨论中非常投入和负责,甚至为一部作品的定夺投票七八次之多,为的是选出经得起推敲的作品,而不是被时尚所裹挟、文化根脉错乱的文字。
  包明德说,这次中篇小说门类的获奖作品特点可概括为“时代特色,文学主体,百姓情韵,人性美好”。他举例说,像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通过默默怀想、轻轻低语的笔触表现了奶奶的一生,刻画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结构和伦理形态,凸显出对生命个体和自我精神的关注,再现了对生命亲情的情愫;吴克敬的《手铐上的蓝花花》表现出商业时代下生命的守望与追求,刻画出中国民间的美好事物。获奖的5部作品基本都是这样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痕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饱含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的心态、情怀、追求和向往。

  提供了新的写作视角和生活场景

  周大新告诉记者,他通读了20部中篇小说备选作品,从中感受到不少新东西——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场景和新的写作视角。以此次获奖作品《国家订单》为例,王十月本身是一名打工作家,而他并未局限于传统打工题材,而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人都是打工的”这样有意思的观念;再说到方方的《琴断口》,作家以丰富的细节描写了灾难中的爱情,表达出“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外力作用”,给读者以启示;李骏虎的《前面就是麦季》则触及乡村生育的题材,对乡村的社会状态作出了精彩观察与描写……获奖作品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冷暖,促使读者对当下社会问题作出思考,文字灵动,值得一读。
  此次评奖作品中表现出的新气象也给朱向前留下深刻印象:“以前的不少文学作品写到具体的社会问题,总会或多或少地带出意识形态的色彩。而像《最慢的是活着》《前面就是麦季》等作品却更在意表现生活本身的温馨和质感,这也反映了当下作品在价值取向上的微妙变化。”朱向前还特别提到了这次中篇小说门类“四世同堂”的创作队伍。他说,此次入围的作家涵盖了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到“80后”的创作群,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作家的整体崛起,受到业内的关注,这也展现了青年创作队伍良好的发展态势。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