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溢真情吐芬芳
这是90位作者捧出的文学花束,献给我们党的90华诞。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虽小,但她是在《前进报》扩版后10年的文艺副刊的百花园中精心采撷的,她的背后是:120多期副刊,1000多篇作品,100多万文字,可谓花之争秀,花溢真情,因尔显得珍贵。
花开有因。这些作品的绝大多数作者,是在白山黑水成长起来的当代军人,他们一入伍就经受着红色雨露的滋润,绿色生活的陶洗,钢铁熔炉的淬炼,因而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军魂意识、赤诚的爱国情怀和纯正的职业操守,他们把其体现在一篇篇文字之中。由此品读这些作品,始终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激励,温暖心田的感动,剑韵兵情,独具芬芳。
军魂兵脉使这些作品流淌着忠诚于党的赤热深情。我们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人民军队,从“三湾改编”就把党支部建在了连上,从此,党在心、枪在手、高擎军旗跟党走,成了一代代军人的自觉行动,党指挥枪成了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三湾枫树》、《井冈山兰》、《人类不朽的史诗》、《延安行》、《韶山情思》、《红烛颂》等篇章,作者通过寄情于三湾村的红枫树、井冈山的白玉兰、长征路的大草地,以及韶山的茅草屋、延安的宝塔山,讲述了党、领袖和军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对党创建的红色理论,对党开辟的光辉道路,对党建设的宏伟基业,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从而真情地告诉我们:多少年来,我军之所以始终迈着坚定的步履、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就是因为这支队伍军魂永驻,信念如磐。这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时下,更具有非凡的意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我军的宝贵特旨和传统血脉,也是忠诚于党的具体体现。正是我们时刻把祖国的利益高举过头顶,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的军队才坚不可摧,被誉为“钢铁长城”。《人民的情怀》、《你从七彩大地走来》、《边塞诗中吟悲壮》、《青川——三十分钟后出发》、《去看一个山里孩子》等篇什,以对军人践行宗旨、担当责任的生动展现,对这种大爱进行了形象解读,分明发出了当祖国和人民召唤的时刻,人民子弟兵将挺身而出、赴汤蹈火的铿锵誓言。军队是保持遗传基因最完整、传递精神密码最快捷的一个群体,其魂魄的高扬,血脉的奔腾,必将使这支世界上特有的队伍始终保持着宝贵的品质,展现着英雄的气概。
军歌兵谣使这些作品飘洒着履行使命的战斗风采。由于报纸副刊的特点所决定,这些作品的篇幅都不长,她的旋律高昂、节奏明快,如一曲曲军歌的奏鸣、一首首兵谣的吟唱。军队是崇尚英雄、生长英雄的沃土,讴歌英雄、赞美崇高,同样是这些作品的主调,《赵一曼的最后时刻》、《故乡的山里红》、《用责任托起青春画卷》、《追求之美》等篇章,讲述了那些在黑土地上成长的顶天立地的英雄赵一曼、陈翰章、雷锋、方永刚等带给我们的震撼,更多的则记叙了一些无名英雄的故事,同样令我们感动,像《军中第一枪》中那位在科尔沁草原的“兵器城”里当枪手、在“枪林弹雨”中练就一身过硬军事技术的胡爱军;《美丽家园》中那位长期在军队农场战线辛勤耕耘、为部队后勤事业默默奉献的“庄稼兵”李峰山;《唱彻生命的林柏松》中那位在部队因公致残而倒下、后又以笔为戈在文坛上冲锋陷阵的林柏松;还有《坚守生命的庄重》中那位在部队撤销前、仍一丝不苟地坚守着阵地、也坚守着军人尊严的老连长,等等,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岗位,无论遇多少挫折、多大困难,都始终忠诚使命、履行职责、勇于亮剑,高唱着“向前、向前”的军歌,呈现着军人不屈的风采。军营的环境是紧张的,军旅的生活是战斗的,旗帜染红人的思想,枪声提升人的境界,钢铁磨练人的意志,兵谣纯洁人的情怀。正如“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苏宁所说,“三百六十行,唯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服务的”。因此,无论是退伍的还是在伍的军人,当回望军旅时,便有那么多铭心刻骨的感慨、感悟。如《恍如昨天》、《两个兜的记忆》、《寻找老营盘》、《想念那棵树》、《哨卡的记忆》、《夜声》、《夜哨开蒙》、《天上的星星会说话》等作品,都写了兵之初的生活,第一次进军营、第一次走队列、第一次上夜哨,第一次打实弹……在这无数第一次中,战士放飞理想,迎接挑战,战胜挫折,克服困难,实现跨越;在这无数第一次中,新兵成为老兵,普通青年成为合格军人。兵之初的生活甚至对一个人的终生都产生着影响。这些作品正是通过对新兵生活的咀嚼、回味,展现了美好的军旅情、战斗情、战友情,给人以良多启示。书中还有许多作品写了军营更多姿多彩的生活,像《书香人生》、《珍贵的礼物》、《版图上的五角星》、《找回自信》、《哨音声声》、《演习日记》、《花正盛开》、《押运轶事》、《荒原有爱》、《爬山虎的脚有多长》等,这些作品通过描述部队的学习、训练、演习、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等实践活动,揭示了军人的心路历程,展示了军人的成长历程。军人的阳刚,来自于军营的阳光,军人的战斗品质来自于军队的战斗生活,曾经的军旅,是人生的骄傲,青春的自豪。
军心兵情使这些作品洋溢着温暖人间的至善大爱。由于军人的特殊职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军人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便有着特殊情感、特殊方式,思念家乡、感恩亲人、痴爱恋人,也就成了军人的一种富有的精神表达。《家乡的老屋》、《怀念一只羊》、《遥远的泥草房》、《妹妹在山那边》、《瓜缘》、《家乡草原美》、《思念槐花香》、《故乡的荆芥》等篇章,都是写故乡的。故乡是远离在外的军人的“根”,那里的一草一木,早已植入军人的心田,那里的山山水水业已浸透军人的筋骨。他们依恋家乡,赞美家乡,他们以家乡或悠久的历史、或丰富的物产、或浓厚的文化而自豪,更为改革开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骄傲,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无论距离家乡有多远,他们总是在乡情、乡恋中吸取着精神营养而不断成长、壮大,这就是军人特殊的故乡情结。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军人在报效祖国的时候,对家庭就难于报答。人民子弟兵的父辈们总是那么识大体、顾大局、明事理,个人有再大的困难都独身抵挡,从而腾出子女的肩膀去支撑国门,续写了无数当代“岳母刺字”的故事,从而构成了中国军人情感世界的最壮丽的风景。《壮行》、《感悟父亲》、《那个应该叫一声老爸的男人》、《家书的故事》、《六块弹片》、《母亲的思想境界》、《奶奶的歌谣》、《瘪嘴儿祖母》、《榛子情缘》等篇什,正是深情地记叙和赞美了这种爱的博大和美好,代表和契合了广大军人的心愿。父辈的教诲、亲人的嘱托,总能使军人气扬血贲、弓满弩张,他们在为一支队伍的前进不断“壮行”。书中还有一些篇章是写军人爱情的,如《兰花》、《那盏不熄的灯》、《哨长与爱情相握》、《天路上的爱情之歌》、《婚礼上的响铃》、《嫂子碑》等,这些作品大都写了军嫂对丈夫的忠贞爱恋,她们之中有军官的妻子,有士兵的妻子,有烈士的妻子,还有伤残军人的妻子,她们嫁给军人,也嫁给了“寂寞”、“辛劳”,嫁给了“牺牲”、“奉献”,从而使“军嫂”被大喊成了一个全社会尊敬的称呼。这些作品是感人的,更因为她们的故事感人,这些人物是美丽的,更因为她们的心灵美丽。她们对军人、对社会的至善大爱,是对时下流行的“幸福”一词的最好权释和解读。
军韵兵味使这些作品充盈着励人奋进的时代气息。盘点本书的作者,许多是在军营里事业有成的将校级军官,他们丰厚的经历和阅历,使一篇篇作品充满着哲理思辨。他们在文章中这样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就要选择献身国防、献身党的事业,并把其化作一种执著的信念和追求,融入血液,融入生命(《选择》);他们在文章中这样告诉我们:人要心存敬畏,敬畏法律、敬畏舆论、敬畏良心、敬畏自然,有所敬畏,才能为所当为,让自己不断高尚,让人生充满智慧(《心存敬畏》);他们在文章中还告诉我们:军人的军衔是由“杠”与“星”组成的,“杠”象征着特殊的责任,铁肩担道义,“星”象征着军人的纯赤之心,这颗心应为党为国为人民而跳动,为军队的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军衔感怀》)。这些作品,把耿耿兵理寓于殷殷兵情,令人深思。还有那些已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的作者,他们的兵心依旧,真情依然,他们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视界、“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胸怀、“退而求进亦坚强”的姿态,转向了另一个战场,为军旗增添了光彩,其人可赞,文可嘉。而书中更多的作者是战斗在部队一线的官兵,他们在激越的“旋律”中解读“军装的语言”;在“玫瑰色的往事”中刻下“成长的记忆”;在“请你多交流”中讲述《我的军旅故事》……他们就是这样在作品中真实地反映绿色生活,展现官兵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摒弃欲望束缚”的道德情操,保持“月光如水”的美好心境,秉承“雾凇般圣洁的品格”的精神追求,使一篇篇作品挥洒着军韵兵味,充满着时代气息。
不可否认,这些作品在选材和写作手法上还趋单一,理念先行、惯于说教、文本生硬的问题也在一些篇章中显而易见。就像一些士兵往往把唱歌变成“吼歌”一样,虽少了韵律,但不乏真情。
“前进”副刊聚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本书虽然是一部短篇散文集,但她在一个侧面展示了沈阳军区的文学创作阵容。中夙、胡世宗、杜守林、李占恒、吕永岩、马晓丽、关键、曾剑等,这无疑是军区文学方阵中的“正规军”,他们除在全军的文学阵营保持着创作的强势外,其对部队中心任务和重大事件的关注和反映,对业余文学创作骨干的扶持和带动,也是值得称道的。贾凤山、隗学军、荆南进、闫国权、张永前、刘迎海、韩玉平、李成蛟、王和平、隗铁军、吴琼、杨卫东、苗雨泽、王喜太、李国选、吴明录,以及冯连旗、陈鲁鄂、白晓明、夏子章等,他们现在或者曾经是在部队各级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保持一种热爱文学的欲望和勤于写作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王伏炎、于利华、张秀梅、陈冠旭、张立江、张春启、朱九勤、韩光、刘洪林、佟本正、鲁世联、胥得义、李黎等,是长期活跃在军区文学战线上的业余创作骨干,他们有着比较扎实的功力和发展潜力。另外,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中还有一些战区部队以外的作家,如刘兆林、阿成、鲍尔吉•原野、陶纯、丁宗皓、徐乙木、董保存、王妍丁、任真、张春燕等,他们历来关注关心着军区文学事业的发展,这次在书中也呈现了自己的佳作,从而使在北国军旅盛开的这束文学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