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何为文学的“大用”?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陈忠实等 点击数:

  不同的文学都有属于自己的作者和读者

  陈忠实(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名誉主席)
  在我的理解中,读者读书是一种兴趣,试图去了解一些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而作家们对世界的体验有独特之处,这些体验往往是读者感受不到的。写作者把自己独特的艺术体验表达出来,读者通过阅读,就能得到启示。他们有过的相同经历,或朦胧感觉,被文学点通了。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都会落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审视上。颂扬美和善,批评丑与恶,是绝大部分人的共同审美,也是沟通作家与读者之间体验和心灵的最基本要素。这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最基本期待。就我个人而言,当然希望读到一些揭示纷繁复杂的现状、对生活有一些新的深刻理解的、能振聋发聩的作品,阅读之后能得到启示。这些作品应是中流砥柱。现在有很大一批作家在面向生活进行思考,我们能期待他们写出此类作品。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读者都阅读深奥的、富有文学意味的作品,我们的文坛不能仅有对生活有比较深刻体验的纯文学作品,读者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趣味性的阅读,比如说武侠小说,更多以人物、情节的离奇取胜,其中也有关于美丑善恶的基本审美。这些作品的存在也是有极大必要的。实际上,我们读者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作家的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不同体验、不同艺术追求、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作者和读者。

  当下文学处在正常的位置

  刘庆邦(作家、中国煤矿作协主席、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并不是一个具有实际功用的东西,它不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认为文学有用,那是将文学功利化了。而当下文学恰恰处在一个正常的位置,文学的“用”是“无用之用”,它不会直接对社会、对人心发生作用,而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应,如果说文学有用,那么它是作用于人心和内在精神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敢于承认文学无用。如果说现实是阳光,那么文学就是月光,没有月光现实虽然仍然可以继续,但是月光却是不可缺少的,阳光是要反射到月光上的。

  我从写第一篇小说起已经创作了将近40年,这些创作是一种回忆性的写作,对生活资源比较依赖,写完一篇长篇,我感觉多年的积累都用完了,如何补充新的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实地住、去看、去观察。另一个问题在于创新,这并不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要跟着外国的形式走,我们还是要依循中国的传统,融入自己的创作经验,而这种创新的根本在于向生活学习,然后才能向其他的诸如课本、外国作家、同行们学习。

  文学必须有认识来照亮

  李佩甫(作家、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作协主席)
  我们都知道,文字并不仅仅是文字本身,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文学正是这种结晶的极致。正因为有了文字,生活才可以被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使后人不至于走弯路。正因为有了文字、文化、文学的滋养、丰富、发展,人类才不致等同于动物。

  所以说,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不可或缺的,它更像是精神的凝固剂。它对具象的社会或许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对精神滋养有巨大作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人类生活的先导,它把人类生活中很多的缺陷揭露出来,同时也表达出很多美好的、闪光的事物。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使很多错误得以避免,也使得生活中的失迷得到一定的修正。

  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文学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发问。它相当于人类生活的沙盘,可以不断地进行模拟操练,从中看到生活其实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并且我们可以通过相互比照,做出相对好一些的选择。

  从当下国内的情况看,文学创作的数量巨大,精品很少。我们很少能读到让人感觉烫眼、烫心的作品,也很少读到真正有想象力的作品。我们的很多作品,把生活原原本本搬出来,那不是创作,充其量只是起了一个记录的作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文学远远落在了时代的后面,文学丧失了创造力。而事实上,作家不能走在时间的后面,文学必须有认识来照亮。

  有些作家或许会抱怨说,种种外在因素阻碍了想象力的飞扬。当然,这当中有一部分是长期的积累,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被束缚久了,终于张不开翅膀。但作家必须得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找种种理由给自己开脱,不能没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不能一味只想着升官发财。所以,最终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个人认为,我们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对文学的发展理当有所期待。

  声音品种保留得越多,文学便越丰富

  方方(作家、湖北省作协主席)
  文学是影响人的内心的。它的方式是缓慢的、生长式的、默化潜移式的,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每个人所需要的文学是不同的,文学本来就是一种个人的表达,一万个作家有一万种不同的声音。声音品种保留得越多,文学便越丰富。相信在这样丰富的文学中,人类共同认定的一种高尚精神会是大多作家所追求的。

  我觉得作家没必要去作什么突破不突破,努力写好自己想写的东西就可以了。文学写作,不是一个作家想突破就能突破得了的。真正突破想必是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水到渠成。

  让自己的文字活得长久,是我永远的希望

  曹文轩(作家、评论家、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个人的看法:我写的必须是一部艺术品。让自己的文字活得长久,这是我永远的希望。我要做到让我的任何一个作品,都得往前走,不停地往前走,不求名噪一时,只求生命恒久。一部作品究竟是凭什么而穿越岁月的风尘的?我没有一刻放弃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多少年孜孜不倦地摸索,自以为多多少少地也悟出了一些真谛,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一些可以让作品成为艺术品的元素和基本面。也许我永远也不能特别明白地说清楚它们,但我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必须是艺术品——我在动手之前,会反复告诫自己。不然就不要去做。费时费神,不将它们做成艺术品,速衰速朽,又何苦呢?尽管我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写一天,就顽固地坚持一天。说与日月同在,是狂话,但能与自己相伴一生,在鬓毛白尽时,还能看到自己的文字依然活着,也就足矣。

  应注重读者对阅读的选择

  刘醒龙(作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作协副主席)
  一位教授朋友今年暑假去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做一个村庄阅读的调查。那天很晚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说:“醒龙,告诉你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我问他什么事,他说,“我正在这儿做一个村庄调查,今天刚刚把发出的问卷拿到手,我简直是吓坏了。这个村庄的所有人都在读同一本杂志,(恕我不点这家非常恶俗的杂志的名),除此之外什么都没读。”如果我们的民族,我们的阅读是靠这样一本杂志来完成,试问,全世界将怎么看中国人?再往小处说,对一个口口声声表明自己是有教养的人来说,如果其日常阅读还是一些粗浅的、低端的文字,很难设想其未来人生境界会有多高。对阅读的选择的不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群体和一个人的文明的标志。对一般人来讲,能够判断哪些书是坏书就够了。一个走上健康道路的社会,必须有一批中间阶层选择正确的阅读,放下轻松娱乐的心情,寻找有深刻文明内涵的经典。

  文学是有良心的艺术

  王跃文(作家、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
  文学虽为“无用之用”,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文学是人类思考生活的方式,必将伴随人类以始终。科技和传播手段的发展也许会催生新的文学形态,却不会让文学消亡;相反,日益发达的传播手段只会促进文学的发展。

  目前中国处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来越丰富的生活需要文学家的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阵痛,都是文学不能漠视的。我们作家尤其不能漠视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出现的种种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文化危机。我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多从传统化中寻求中国人的精神滋养,从民间、从草根寻求中国传统道德的火种。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认为先生此话并不过时。作家在目前情势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正视生活的真实,有足够的勇气讲述生活的真实。作家的写作姿态和立场是第一位的,艺术手法是第二位的。原创力不仅仅指的是艺术原创,更重要的是观察力、思考力的原创。我们作家特别需要沉到生活中间去,摸清生活的本相。繁华是真实的中国,痛楚也是真实的中国。文学是有良心的艺术,尤其需要关照生活中的痛楚。

  写作的热情何在

  徐鲁(作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海豚传媒副总经理)
 在物欲横流、价值失衡的当下,思考文学何为,追问写作的热情何在,这是一个令人纠结和困惑的问题。我们呕心沥血写出的书,却无法改变我们的世界,纵然我们怀着最崇高的愿望。而且,文学的沉重与艰辛,也永远不及生活的沉重与艰辛,再伤痛的小说,也比不上生活本身的伤痛。可是尽管如此,我们还在热爱,还在写作,还在拥纳和热爱每一天的生活,包括它全部的悲苦与艰辛,并且依然对未来有所憧憬和期待。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还在写作的最基本的条件与信念了。

  文学是对人的存在的多方位表达

  洪治纲(评论家、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学是人学,不仅展现人类已经经验和正在经验的各种生活,还传达了人类各种可能性的生活,是对人的存在的多方位表达。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识山川草木等。同时孔子还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认为,学诗可以解决人生的六大问题,不学诗,连说话都不行。从现代文明史来看,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文学都起了核心作用。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文学比哲学历史等更能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因为它是通过情感活动方式来影响人的。尤其是技术至上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今天,我认为,人类已面临技术工具和消费欲望的双重异化,健全的理性、自然的人性、主体的尊严都在削弱,文学通过语言的静态的审美表达,对反抗这种异化的生存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学的意义就在省察生活感知生命
  宁肯(作家、《十月》杂志社副主编)

  文学是安妥灵魂的方式,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指出了人类的最高的生活理想,而文学正是提供诗意的精神方式,启发你感知美,自然。另一个著名哲学家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换句话说浑浑噩噩的生活糊里糊涂的生活不是生活,文学的意义就在省察生活感知生命,使你深刻意识到自已的存在。

  我们经常说到创作一词,创就是创造,开创,创新,没这几点就不叫创作。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时侯是在写作而不是创作,写作只是生产、制造,量很大,但产生不了精品、大作品。而没有精品的文学是没有意义的。

  突破是一件很难的事,我想求一点变化还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变不一定是突破,但我们现在的文学不要说突破,就是“求变”的想法也很弱。我觉得首先是“求变”,形式变,内容变,思想变,情感变,眼光变,然后才谈得上突破。

  文学的重要作用

  于晓威(作家、《满族文学》杂志社主编)

  关于文学的重要作用,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曾说过:“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人心,必新小说。”这是从文学的国家治理角度来说的,意义不言自明。

  从国家的文化伦理和人民的精神情理角度来说,我觉得文学至少还有四个重要作用:一,人类的情感本能所依赖。人类是属于情感复杂的高级动物,怎样表达和接受更复杂与高级的情感,怎样最大化地体现人类对情感交流的本能和生命进化的需要,文学的产生使之成为可能。二,人类的审美本能所依赖。人与动物的区分之一,是对自然、对社会具有审美能动的特质,这是任何其它社会活动所不能取代的,这一特质是使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保有兴趣和自信心的关键所在。没有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审美活动,人类的精神行为就会产生严重的惰性,从而缺乏对世界、对生活改造和完善的兴趣和自信。三,人类的认识本能所依赖。一切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取向,总是连带着意义和判断,总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认识需要是人类对世界完全把握所应具有的重要需要。四,人类的创新本能所依赖。文学必然激发人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决定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文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文精神的动力和取向,而这又往往与科学的创新精神结合在一起,并成为后者的发轫场和推动力。

  当然,我们认识到以上意义同时,应该防止不要粗浅地将文学堕为工具论,也就是说,在一个良性的社会里,文学的无用之用,乃是它的大用。

  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好”的文学

  李浩(作家、《长城》杂志社编辑)
  文学及一切的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从短近的功利角度来看的话都是无用的,因为无法通过它达到丰衣足食、利炮坚船。然而,因文学文化的存在,所谓文化认同才能得以建立,它也促进我们对世界丰富和多义的理解,对他者与不同的理解,有效避免我们对世界与人类的认识滑向一种简单粗暴。当然,它也可促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建立爱和温暖,不让它显得那样冷冰冰。在这个时代和任何一个时代,我们都需要“好”的文学。这个好,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标准:一、它从艺术的角度丰富了我们的审美,拓展了艺术审美的新疆域;二、它良好地充当了“人类神经末梢”的功能,丰富了我们对人类和自己的认识,对我们“被矫饰”的生活提出了警告;三、它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我们更智慧更理性。

  让文学在现实与理想中发声

  郑小琼(作家、《作品》杂志社编辑)
  在我看来,文学是社会的校正器,内心的震动仪。在世俗社会之中,用文学建构起内在的智慧与感情的独立王国,修正现实压力下的内心,让它免于受外部暴力的损害,用文学建立内心的秩序,保持人性的善良与正义。也许文学不能改变一颗子弹的方向,但是伟大的作品却能慰藉权力与资本损伤的内心,寻找人类的理想与尊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与生活。如果没有文学,所有真相与真实都隐入沉默与黑暗,我们将无法触摸真相的真实。

  面对现实生活,如果我们写作者不能摒弃怯弱与虚伪,不能真诚地面对我们生存环境与社会真实面貌,不能将自我真实地坦诚,我们写作会变得越来越虚弱。我们需要在作品中不断反思现实生活中不健全制度带给内心与肉体的伤害,比如在强权和资本不断挤压下的内心,我们面对的不公正、冷漠、偏见、无知、仇恨、世俗、平庸、腐朽……我们需要用文学建筑我们内心的城堡。追求内心的美,它是文字的美,技术的美,更是我们理想的美,文学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之外,用智慧与情感建构成的独立王国!用文学追求现实的真相与内心的美。让我们的文学在现实与理想中发声。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