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现实主义的精神立场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廖 文 点击数:

  文学艺术的真正繁荣,离不开一个健康活跃的生态环境。只有形成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各种艺术手法争奇斗艳,各种艺术风格交相辉映,各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文学艺术才能在互相砥砺、激荡中突飞猛进地发展。

  对于一切遵循艺术规律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应该给予鼓励与敬意。但是,如果借此认为文艺创作可以抛却根本,逃离现实,甚至将躲避和非议现实主义精神视为时尚,无疑会使文艺创作同文艺的本质、时代精神和大众期待渐行渐远。现实主义精神是文艺的命脉,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没有什么主义可以无视现实。

  (一)

  文艺作品归根结底是现实的产物。现实主义的精神立场,强调文学艺术的任务是忠实和真实地反映现实。随着文艺创作理念的不断探索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作为文艺主流思潮的蓬勃崛起,“写现实”日益清晰地成为一种精神自觉和创作原则,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艺术的本质,正确地把握生活和艺术的源流之分。

  现实主义标明了文艺活动在人类社会分工中的位置和价值。离开现实,文学艺术难以成为对人类精神有意义的活动。因为从根本上说,文学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形式,是对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及现实关系的感性摹写。尽管创作者对现实的理解相去甚远、表现各有千秋,现实始终是全部艺术创造的本源和指向。文学艺术的存在价值,始终要放在人类全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文学艺术通过反映现实、评价生活表达立场,以审美愉悦来感召和引领受众,从而参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运动,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并作用于人类历史进程。如果抛开这一点,孤立地、割裂地估价文艺和文学的意义,只能把它逼进死胡同。如果丢掉讲述现实、把握现实、影响现实的愿望和能力,文学艺术失去的不仅仅是佳作纷呈的繁荣局面,而且要失去在人类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失去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价值。

  现实主义指出了从个人话语到文艺创作的根本路径。文艺创作始终是一种表达,作品终归要交给受众。离开现实,文艺作品难以传世,无法从个人创作进入公共话语场域。形式探索对于表达固然重要,但所谓“纯粹的形式”却丧失了表达的根本。现实才是沟通作者和受众的语言,否则,就会陷入创作者无目的的自说自话,完全失去创作的意义。而且,现实含量更高的作品,总有能力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流传空间。我们不完全以受众多寡来评判作品高下,但那些更深更广地涉入现实的作品,确实要比生活视角狭窄、受众有限的作品影响更加广泛。

  现实生活的广阔丰美,承负着人类的永恒追求和多样性境遇,为文艺创作提供鲜活丰厚的素材,提供美的范式。源自现实又回到现实,这是文艺创作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轨迹。离开现实,文艺创作必将生机枯竭,陷入困顿。对于有抱负的艺术家来说,深入现实、融入现实,才是向艺术巅峰、精神高地攀爬的惟一途径。我们也能看到,时下一些作家艺术家,一朝成名,被鲜花掌声簇拥,便开始脱离和蔑视现实这个创作母体,丧失了和现实深度对话的意愿和能力,造成精神矮化,境界逼仄,游戏笔墨,在创作上自我重复,无可奈何地滑向平庸。更有些新晋艺术家,功底浅薄,心态浮躁,觉得发掘生活、锤炼思想的漫长过程很不“现实”,便以玄虚高蹈充先锋,靠猎奇炒作出风头,最终毁了自己的前程。

  (二)

  文学艺术有力地介入现实,为现实服务,贵在参与现实变革进步,作用于历史的运动发展。无论还原现实还是批判现实,真正决定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的,是以社会发展进步为价值坐标的、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在这一点上理解和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文艺作品,始终呈现一个重要品格,就是以人类理想生活为指归,以批判精神、审美立场和人文关怀,凝视当下,推动历史,昭示未来。

  现实主义主张直面社会生活的矛盾。现实充满了矛盾,并在矛盾的转化中发展。越是本着现实的、客观的态度,就越是会看到矛盾的此消彼长和事物的新陈代谢,就越是会看到社会的运动前进。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以对现实的精细书写和深度拷问,对蕴藏其中的变量和趋向的深刻揭示,在历史永不停顿的脚步中担当先声和前导。一个忠于现实、融入现实的艺术家,一定会时时感受保守的、落后的东西不断逝去,新鲜的、变化的因素不断生长。无论主观上是送出挽歌还是献上礼赞,都会在作品中反映这一无可更改的规律,发挥文艺应有的作用。

  现实主义主张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社会生活的规律和主导倾向。典型是文艺形象的高级形态,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必然准确反映时代特征和生活潮流,包含鲜明价值取向,同时以独特的个性、强烈持久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启发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一个有志于“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的艺术家,必然要从自己的时代生活出发,塑造体现历史前进方向和社会发展本质的艺术形象,以典型承载高度的认识功能、审美价值和鼓舞力量,使人们惊醒和兴奋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可谓万千风流,遍地英雄。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自当满怀热情地去挖掘和描绘这样的典型,淋漓尽致地刻画那些展现历史首创精神、变革进取意识和美好崇高情怀的典型人物,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光彩照人的“这一个”,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灌注无限生气。

  现实主义主张在细节的真实、个性的真实基础上,努力达到本质的、全面和整体的、艺术的真实。真实是文艺的生命,而创作者对真实的理解和表达的程度,决定于他的认识能力,决定于科学认识指导的正确艺术理念。现实主义体现的是唯物的、辩证的艺术反映论,在客观与主观、特殊与一般、生活原型与艺术创造的对立统一中,深入社会关系的本质,把握历史潮流的总体情势,对现实做出正确判断和审美的描绘,进而引领和变革现实生活。这样的创作力求交给受众一个生动活泼、神采飞扬并蕴含规律和联系的“自然而然的整体”。既不是主观化、概念化地役使和剪裁现实,也不是以“绝对客观”为借口简单地摹写。现实主义不能回避丑恶,而对于现实的龌龊之处,既不是刻意粉饰,也不是冷漠拷贝,更不是庸俗地恣意助长,而要在是非、善恶、美丑的冲突中,找到光明的一面,张扬进步的力量。现实主义的创作艺术地揭示历史曲折上升的必然规律。既不无视矛盾地盲目乐观,也不以表面的矛盾遮蔽发展的必然。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真实地还原其历史地位和客观作用,而不是混淆历史、歪曲历史,甚至戏弄历史、消费历史。现实主义的创作要忠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着力本真又负载理想。艺术家要凭借深厚功力和火热激情,实现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升华,保持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张力,引发人们审美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跃迁。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自白”、社会前进的号角。

  (三)

  现在,“回归现实”、“写现实”虽然风潮再起,但是在许多作品中,我们仍然看到创作者对现实的表面和片面的描摹,感受到一种涉入现实的软弱,洞察现实的乏力,还有或隐或显的某种优越感、疏离感甚至围观态度。这不能简单归因于艺术和思想功力的困顿,而是缘于创作者在经验、立场、感情和视角上远离了文学艺术最需要贴近的那些人。面向现实的文学艺术,必须面向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去表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需要。

  人民群众需要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人民群众置身现实,创造着生活,开拓着未来,他们最熟悉生活的本来面目,最需要充满人性的力量,最深切体察美的品质和标准,需要文艺给他们观照现实、找到自我、表达爱憎、寄托希冀与梦想的窗口,代言他们的文化诉求。特别是当今时代,人民群众身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中,现实生活多姿多变,利益诉求冲撞交织,各种思潮、不同话语与之互为表里,人们尤为迫切地要求文艺创作和他们一起,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梳理和分享生活感悟,在时代的潮汐中定位人生价值,获得精神的安顿和振奋。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群众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创造,寄寓着现实生活的崇高价值和美的法则。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群众说真话、抒真情,才能与真善美同行,赋予艺术以崇高的意义。文艺创作的思想艺术高度,任何时候都在于把笔触和镜头对准人民,真诚地贴近大众,体现他们的生活、情感和意志,以人民群众创造生活的伟大精神来哺育自己。如今,文艺的生产消费环境深刻变化,资讯日益发达,大众自我创造、表达意见的途径更加通畅,人民群众的艺术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文艺创作的样貌和走向。那些空洞的、矫情的、病态的东西必然会无可逃避地被反感和排斥,那些自命“精英”、缺少真诚,与现实和大众隔阂甚深的作品,必然会毫不含糊地遭到嘲弄和遗弃。

  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文艺创作必然要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最高利益上,采取科学的历史观和艺术观去理解和描绘生活,在人的社会性本质基础上描写人,到生活的矿藏中去提炼和创造美,以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去判断善恶美丑,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创作理想,用人民群众认同的典型形象去鼓舞和激励人。如此才能让文艺创作有地位、有市场、有拥趸,在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欣赏中不断绽放艺术和人性的光辉。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